本书是以仪式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专著。人类历史和文明离不开仪式。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可资为证。仪式交织着神话原型、英雄祖先、民族认同、民俗节日、时序庆典,甚至日常生活等复杂内容,并被视为历史的“集装箱”,容纳着特定人群、族群乃至民族的集体记忆。因此,仪式是传续性的活态遗产,是必须被正视、被传承的丰硕遗产。人类学对仪式的研究素有传统,己成为人类学知识谱系中的有机部分。本书从人类学的视角对仪式进行 研究,集谱系梳理、理论介绍、流派分析、观点评述与田野考察为一体,是人类学研究领域的一大力作。
古印度是一个注重生活和享乐的国度,有着悠久的性爱传统,《印度爱经》即是成书于公元4—6世纪的性爱经典。由英国人理查?波顿翻译出版后,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 这部书描述了两性生活中男女各自的特征,男女恋人如何相处,如何追求喜欢的对象,如何避免第三者插足,交际花们如何能够挑选到好男人,以及女人需要拥有的特质等要点。这是一本关于古印度人如何进行求爱、结婚以及两性关系的社会档案,是了解古印度爱情、婚姻和两性文化与社会风俗的重要读物。 在这片造出世界上架“合欢秋千”的土地上,人们认为性不是生活的附庸,而是传统生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求爱到婚姻,从恋人相依到妻妾共处,从国公、贵族,到穷人、交际花,从纯洁的恋爱到婚外情,从印度北部到南部,筏磋衍那告诉人们爱情与婚姻的维持自有其技巧和方式。透过其
在不同文化中,儿童是如何被养育成人的?儿童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他们又给家庭和社区的结构带来何种改变?《童年人类学》一书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本书作者戴维·兰西认为,我们那些关于儿童的习以为常的认识都是狭隘的、受文化局限的。 戴维·兰西通过收集来自多个研究领域的证据证明:在美国主流社会中,婴儿被认为是珍贵的、天真的、非常可爱的“小天使”;但是,也有其他的一些社会认为,婴儿是不受欢迎的、给人添麻烦的“调换儿”,或者是被需要的、实际上却被商品化的“财产”。人类世界存在着各种不同形态的童年,每一种童年都深受其所处文化的影响。 本书研究了家庭结构与生殖现象、家庭或社区中的儿童照顾者的概况、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待遇、儿童的游戏、儿童的工作、儿童的学校教育,以及儿童向成年过渡等方面的
试着想象一下,有一架飞机失事紧急降落,着陆后断成了三截。机舱里浓烟滚滚,飞机上的每个人都意识到:必须离开这里。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些什么呢?在A星球上,乘客们纷纷询问邻座的人有没有受伤。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本书从分子人类学的角度,使用现代遗传学的方法论,对现代蒙古语诸族(也涉及通古斯语诸族)的各种遗传成分的起源和扩散历史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包括父系Y染色体类型、母系mtDNA类型以及常染色体。 本书应用分子生物学有关遗传标记的起源年代和扩散年代的 算法来计算蒙古语诸族的各种遗传成分的具体起源年代,并结合古代DNA来研究这些成分混合形成现代蒙古语族群的复杂历史过程。 本书整合了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和语言学关于蒙古语诸族的起源和分化的诸多成果,在 广的时间尺度和 的研究对象上,展示了现代遗传学对于解答族群起源这一历久弥新的话题所能起到的作用。
摆贝是苗族的花衣苗主要聚住区。该服饰苗族主要居住点为林深叶茂的月亮山区,男女衣着华丽,色彩鲜艳。服装制作工艺有挑织、蜡染、平绣壮等技术。男女盛装均为传统“连衣裙”式样。摆贝村,居住着百来户人家,服装以绚丽多彩的刺绣和鸟的羽毛作装饰,头顶银冠,颈套银圈。村寨依山而建,房屋为全木结构,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自家圈养的牲畜,上层则是人的居室,依据功能分为不同的隔间。村寨位于海拔高约580米的山上,坡间分布大大小小的田地,绿绿丛丛,气候怡人。在村寨的前下方,有一座晚清时的苗王坟,墓碑上记载了老苗王抵抗清兵和外敌入侵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