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现实世界遭受社会孤立之苦,被我们寄予厚望打破隔离的互联网,如今也日益变成充满隔阂与暴力的场所。我们把社交媒体平台的政策和内容分发算法视为罪魁祸首,考虑彻底退网的可能,但本书作者克里斯 贝尔让我们停下来思考另一种可能。利用经过精妙设计的在线实验和深入访谈,他在本书中证明了走出回声室(信息茧房)会使我们更加极化,而不是减少极化。本书挑战了关于回声室、境外势力和激进算法的常见神话,揭示了社交媒体的功能更像是一面棱镜,它扭曲了我们的身份认同,增强了追求地位的极端派的力量,让温和派几乎隐形;而政治部落主义的解决之道,就在我们自身深处。
《新闻传媒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大全》是一本指导如何新闻写作的专业书籍,从基本的新闻概念开始,叙述上深入浅出,不仅阐述了新闻写作的专业知识,还就如何写好消息、通讯、新闻专访、新闻特写、事件新闻、非事件新闻、现场短新闻、会议新闻、经济新闻、法制新闻、社会新闻、科技新闻、文化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深度报道、新闻评论、调查报告、广播新闻、电视新闻以及网络新闻等都作了周密的讲解与演示。 《新闻传媒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大全》不仅知识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全面,而且在写作特点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确保语言质朴而生动,便于读者快速、深入地理解,可作为新闻学研究者、新闻采编人员、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师与学生,以及新闻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过去几年,本书作者便以价值中立的态度,对人类首次“总体战”中英、法、德、美等主要交战国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进行了全面和高度理性的分析。《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对充满着谎言和欺骗的战时宣传的揭示最初引起了学界和公众的恐慌,有评论家称之为“一本马基雅维利式的教科书”,呼吁“马上予以销毁”。如今,历史已经赋予它美国传播学开山之作的不朽地位。
《2019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汇编》一书,收录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9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中科研报告类的成果。内容涉及我国阅读推广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出版征信体系研究、国际标识原则研究、全国少儿图书出版分析研究等内容、2018年度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情况分析与评价研究、印刷企业智能化建设模型及关键技术研究、网络出版内容审校机制研究。这些科研成果主题新颖、立意深刻,内容详实、贴近现实,是出版学术研究的前沿。
本书是诗人娜夜1992年至2021年的诗歌精选集,收录作品200余首。娜夜诗歌的魅力,在于针尖般的穿透力,在于她一以贯之的“美的短暂性会提升美的价值”;在于爱,忧郁,赞美中隐含祈祷的姿态;在于不动声色
本书以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为背景,以北京城市传媒生态系统为考察对象,深度剖析其在服务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和服务首都特大城市治理领域开展融合创新的基本历程、主要路径、特色理念、发展战略。在将媒体融合与社会治理密切结合的基础上,考察媒介融入区域现代化发展的互动过程,为媒介深度融合与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个案。
从2014年3月起,北大学生工作部开始举办教授茶座活动,每期邀请一位知名专家学者与学生小范围座谈聊天,不谈学术,只谈人生。解答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疑惑。目前准备好16期茶座老师与学生交谈的录音稿,并陆续取得老师们授权,结集出版。 n 《北大教授茶座(第1辑)》共分为16篇,每篇即是一期茶座的交流内容。每篇主题为茶座交流的主题,内容包括教授个人简历,交流对话实录,当期发布的微语录,插图包括教授个人特写、教授与同学的合影、教授手写寄语扫描图和茶座现场全景图。每篇字数从8,000到14,000不等。共约200,000字。 n 读者对象: n 本书适合于追求思想进步、期待在师生对话中获得成长动力的同学;此外,通过平台发布的教授微语录转发量比较大,因此读者也包括校外的同学。
《丽的岁月电波:纪念广播100周年1910-2010》赋予了这些带着书卷陈香的故事以鲜活的生命和时代气息,形成了书籍本身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在这里,我要感谢听众朋友对节目和活动的支持和关爱,正是你们值得赞赏的爱护之心与文化品位促使了这种富于人文色彩的活动和书籍的诞生。我还要感谢《丽的岁月电波:纪念广播100周年1910-2010》的作者们,是你们用阅历、激情和文笔,让读者得以采摘和分享你们记忆中些许闪光的片段,呈现给社会这道丰富多彩的精神盛宴。
作为城市和传播的跨学科研究,城市传播研究是庞大而复杂的,通常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模式、方法和概念,其意义在于寻求组织城市传播活动的形式、合理规模以及科学手段,实现城市传播系统的良性运行。 《城市传播:空间化的进路》重点研究城市传播若干重要而新颖的命题,包括城市传播元话语、城市传播符号、城市传播议程、城市传媒心理、城市发展与风险传播、城市形象与创新扩散、城乡统筹与互动传播、城市传播与消费文化、城市正义与媒体参与、拟像城市传播等。 《城市传播:空间化的进路》重在寻求城市传播研究方法的创新,从空间的进路弥合各学科对城市传播研究的罅隙,弥补历史性一社会性线性研究的缺陷,使城市传播学有一个清晰的线索。本书了功能主义思维,回归城市生活的日常传播,提出实践优位的城市传播研究观。
该书稿主要探析了影视与城市形象传播、新媒体与城市形象传播的关系,并对2014年度较为典型的城市形象传播个案如2014年青奥会与南京城市形象传播、2014年山西平遥城市形象传播、符号学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以河南省开封市为例)等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传媒的传播有助于增强外界对城市的认识和了解,打造城市品牌,进而使城市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和更大发展空间。
本书的预期目标是以《北京青年报》在长期新闻事件工作中所积累的代表案例为基础,以新闻学理论为支撑,制作一本帮助学生了解新闻工作实践、增强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新闻案例教程。本书主要通过向一线从业人员进行访谈,从而对这些典型案例从获取线索、组织报道到完成作品的过程进行系统展示,以使学生在了解生动案例的同时对新闻行业的实际工作有深入而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