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大人物为主角,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人我、群已、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世济民等,都在论述之列。强烈地表达思想,内容丰富自是罕见。
、评论比较独立、客观、持平,不作激进语,不说客气话,不写违心文。第二、平衡文字易读性与思考深入性,杜绝纯感性评论与技术化评论,立足就书论书又力图超越就书论书。第三、坚持对社会科学、人文历史与科学技术类书籍的读与评,“对一个国家来说,社科人文给予的是智慧的头脑与冷静的心灵,而科学技术锻造的是坚强的脊梁与坚实的血”。
中央研究院是民国时期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其辉煌成就为世界所瞩目,开创了“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的局面。本书以中研院从组建到逃亡台湾这段历史为线索,描述了蔡元培、傅斯年、陶孟和、陈寅恪、李济、董作宾、梁思永、吴金鼎、夏鼐、曾昭燏、游寿、胡适等知识分子在乱离之世为学术的自由和进步所付出的辛勤汗水与不懈努力,着重刻画了抗日战争时期,中研院人文科学研究所及相关人员,由南京到四川李庄万里流亡的苦难历程,生动再现了傅斯年、梁思永以及与之相关的梁思成、林徽因等学者,在艰难困苦中与祖国同呼吸共患难、执着于学术事业的进取精神。 同时,本书还披露了中研院在岁月流逝中不为外人所知的内幕,对历史进程中的人事纠葛、事件起源、学术争端等湮没日久的是非恩怨,以当代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深入调查与分析,
本书以上海新华书店格局演变为面、发展节点为点,邀请了曾经的区、县新华书店经理等53位负责人梳理从1949年至2007年上海新华书店的黄浦区店、南市区店、卢湾区店、徐汇区店、闵行区店等24所门市部的发展历史,结合史实和数据,讲述亲历亲见亲闻的创业守业、卖书读书的职业生涯中值得留恋的人、事、书、店等,展现上海新华书店发展的关键拐点及轨迹脉络,记录书店工作人员在领导机构变动、书店合并分立,以及破产清算、改制、上市等不同时期矢志不渝投身出版行业的往事,并以此致敬前辈、鼓励后人。
本书以大人物为主角,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人我、群已、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世济民等,都在论述之列。强烈地表达思想,内容丰富自是罕见。
本书立足于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新阶段,结合时代发展需要,系统地论述了数字资产管理的体系架构,研究探讨了数字资产管理过程中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模式。主要内容包括数字资产管理的概念、发展与内涵、数字内容的类型与特点、数字内容的采集获取技术、数字内容的组织与存储方法和策略、数字内容的检索与重组技术、数字内容的质量与安全管理、数字资产的价值评估等。本书的编写目的是适应数字时代内容产业的发展需要,总结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前沿成果,为各行各业数字资产的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本书是出版家赵家璧先生“编辑忆旧”系列的第三种,收录作者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所撰文字四十余篇。附录《赵家璧主持编辑出版的图书目录》、《赵家璧著译年表》,可供研究者与新文学版本爱好者参考。 “书比人长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学者费正清给作者回信中的一句话。作者非常喜爱这句话,引为至言,这正是因为他编了许多可以世世代代流传下去的“长寿”之书——这是作者晚年最感宽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