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刷术到互联网,媒介作为人器官与意识的延伸,长久以来与人类互相塑造,共同进化。我们如何获取知识、协同工作、连接彼此,皆深受媒介影响。 今天,麦克卢汉的理论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被反复证实。未来,技术的发展又将带来哪些新媒介?人的延伸又会被拓展至何方?在这本书中,麦克卢汉本质上探讨的是技术、人类与社会的命题。理解媒介,终究是为了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态,在震荡与革新中找寻自身的生存之道。
跨媒介叙事作为文学、艺术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共同关切的议题,在媒介技术快速迭代、媒介融合日益深化的当下愈发重要。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聚焦数字时代的跨媒介叙事新变,系统梳理了跨媒介叙事的历史变迁与理论脉络,厘清了“故事世界”“共世性”“可扩展性”等关键概念,总结提炼了跨媒介叙事在数字时代的三重转向——技术虚拟化、媒介融合化与文化复魅化。本书还将全球经验与中国实践相结合,通过分析我国近年来科幻、仙侠、探险等跨媒介叙事案例,尝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媒介叙事体系。
从印刷术到互联网,媒介作为人器官与意识的延伸,长久以来与人类互相塑造,共同进化。我们如何获取知识、协同工作、连接彼此,皆深受媒介影响。 ,麦克卢汉的理论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被反复证实。未来,技术的发展又将带来哪些新媒介?人的延伸又会被拓展至何方?在这本书中,麦克卢汉本质上探讨的是技术、人类与社会的命题。理解媒介,终究是为了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态,在震荡与革新中找寻自身的生存之道。
跨媒介叙事往往会产生仅墨守媒介本位的文学艺术所无法达到的神奇的艺术效果,表征出单一媒介所无法表征的丰盈的艺术内涵。本书考察以语词为表达媒介的文学叙事与以图像、音符等其他媒介表达的艺术叙事之间的相互模仿、相互影响问题,从理论上探讨了跨媒介叙事现象的创作规律和内在逻辑,并考察了语词与图像、文学与音乐、文学与建筑等几种典型的跨媒介叙事类型。本书阐释的具体现象和文艺作品既有涉及中国的,也有涉及西方的,力图在对现象的描述和作品的分析中抽象出具有普适性的跨媒介叙事理论。
本书为喻园新闻传播学者论丛中的一本,收录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二级教授赵振宇40余年来在新闻传播与管理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本书融合了新闻学、传播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视角,聚焦新闻策划、舆论引导、人员激励和决策程序四个议题,尝试探析协调四者运行关系的科学方法与实践路径。 新闻策划论 围绕什么是新闻报道策划,分析了新闻报道策划的前提和原则; 舆论引导论 研究了突发事件的传播规律、应对策略,对如何建立突发事件的常态化管理机制等提出对策建议; 激励方法论 探究激励的作用、问题与对策,对不同人群的激励方法、激励原则展开论述; 程序科学论 分析了程序科学的运行规律,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程序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本书既针对新闻工作的实际,追求研究的应用性,又在奖励学、程序论等研究上
从传播学的欧洲起源——达尔文、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著作——到20世纪60年代它作为美国大学最重要的新的研究领域的出现,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E·M·罗杰斯追溯了构成人类传播学的整整一个世纪的事件。他循着传播学发展的现实轨迹和思想脉络,通过一种独特的传记式的编史工作,从人的基础上来理解传播学史。《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开创了一种将理论、历史和个人传记结合起来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翔实而又准确地论述了这门新兴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是当代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的物。
社交媒体平台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可以使用户体验到创造和共情的快乐,寻找和建立与他者的连接,实现沟通和交流。然而,用户在享受社交媒体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无形中成为后者进行商业活动的“帮手”。在这本通俗易懂的书中,作者探讨了社交媒体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书讨论了社交媒体的可见性问题、用户如何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社交媒体的平台功能以及其对用户的商业化行为等,并展现了在个人交流与公共传播日渐融合的环境中社交媒体是如何被使用和调整的。
何为地理媒介?麦夸尔说:地理媒介是“在现代城市中与不同媒介平台的空间化过程紧密相关的新技术条件”,,表现为四个交叉关联的维度:融合、无处不在、位置感知和实时反馈。地理媒介带来了什么?麦夸尔又说:网络数字媒介在城市空间中扩张,成为强大的时空机器,极大的扩展了人类的感官、社会组织和文化规范。
信息过载时代,企业及品牌要想在沸反盈天的舆论场中脱颖而出,就要靠出圈的力量,这样才有更大的可能面向大众,赢得更广泛的注意力。那么,到底靠什么才能出圈?有无规律可循?知名品牌专家韩立勇将在这本书中为你系统地解答,为你揭开通过网络传播刷屏出圈的秘诀。 书中将刷屏出圈的传播知识精炼为一套“3+3+4”可落地的方法,同时将指导你学会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应对舆论危机。书中还分析了大量传播领域的经典案例,揭开了那些成功或失败的传播策略到底做对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