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现实世界遭受社会孤立之苦,被我们寄予厚望打破隔离的互联网,如今也日益变成充满隔阂与暴力的场所。我们把社交媒体平台的政策和内容分发算法视为罪魁祸首,考虑彻底退网的可能,但本书作者克里斯 贝尔让我们停下来思考另一种可能。利用经过精妙设计的在线实验和深入访谈,他在本书中证明了走出回声室(信息茧房)会使我们更加极化,而不是减少极化。本书挑战了关于回声室、境外势力和激进算法的常见神话,揭示了社交媒体的功能更像是一面棱镜,它扭曲了我们的身份认同,增强了追求地位的极端派的力量,让温和派几乎隐形;而政治部落主义的解决之道,就在我们自身深处。
本书是北京大学大数据与新媒体课程所用的教材,主要研究网络舆情生长的基本规律,探讨公共治理与社会化媒体的良性互动,讲述网络舆情发生、兴起壮大的全过程,分析信息在大数据时代如何重塑和改造政府治理并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如何假装读过一百本名著:伪文青实用指南》是一本简介实用的图文书。本书每一到两页戏说一本世界名著,共涉及一百本名著,语言十分幽默简练,配以同样简洁的插图,令读过该名著的人会心一笑,没读过的人产生相当大的阅读兴趣。适用于文青社交场合,也可当做方便随身携带的漫画文学备忘录。
《新闻精品是这样采成的》向读者介绍什么是新闻精品,新闻精品是如何抓问题的,是怎样进行访问、观察和调查研究的,是怎样求新的;新闻精品的标题、导语、背景、结尾是怎样写就的;新闻精品的语言、美感和角度是如何选择和运用的;新闻精品是怎样采写典型报道、人物通讯、会议新闻、批评报道的;新闻精品是怎样进行长期积累和精心修改出来的,等等。
我们在现实世界遭受社会孤立之苦,被我们寄予厚望打破隔离的互联网,如今也日益变成充满隔阂与暴力的场所。我们把社交媒体平台的政策和内容分发算法视为罪魁祸首,考虑退网的可能,但本书作者克里斯·贝尔让我们停下来思考另一种可能。利用经过精妙设计的在线实验和深入访谈,他在本书中证明了走出回声室(信息茧房)会使我们更加极化,而不是减少极化。本书挑战了关于回声室、境外势力和激进算法的常见神话,揭示了社交媒体的功能更像是一面棱镜,它扭曲了我们的身份认同,增强了追求地位的特别派的力量,让温和派几乎隐形;而政治部落主义的解决之道,就在我们自身深处。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7CXW016)结项成果。全书以灾害信息传播与媒介社会责任为中心议题,以理论梳理、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考察了我国灾害信息传播格局的变化。作者基于不同的灾害事件探讨了传统媒体、新媒体在灾害信息传播层面的功能体现,分析了影响灾害信息传播的因素,探索构建灾害事件中信息传播的社会责任体系的路径和策略。研究涉及灾害事件中媒体信息传播的具体实践,总结出来的正向功能与负面影响,对我国媒体灾害信息传播的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工智能催生促发传媒业深刻变革,带来全方位、全流程、全链条的影响,以及广泛的、深远的、革命性的重塑。人工智能为传媒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不断取得人工智能在媒体运用关键技术的同时,新华社还重视国内外媒体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论研究。2019 年 5 月,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成立了 人工智能时代媒体变革与发展 课题组,坚持长年、常态性跟踪研究。 本书为课题组2019年调研成果,主要分为研究报告、典型案例、问卷调查报告三大部分,全面分析人工智能在全球传媒业应用的发展现状,系统展示国内外传媒业人工智能应用的技术成效,深入探讨传媒业面对挑战的对策建议,力图研判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业的发展趋势
传媒产业研究包罗甚广,包括通过研究、审视传媒实践并分析其后果,进而从微观和宏观视角探讨媒体的制作和传播。《传媒产业研究》一书为三位传媒研究领域的学者所著,内容充实,对传媒产业研究各个方面的最新研究及趋势进行了阐述与分析。《传媒产业研究》一书共八章,分别为导言、传媒产业研究的起源、个人和角色、生产文化、机构、产业和实践、宏观视图和结论:传媒研究的未来方向。书中每一个章节都探讨了该层次一系列的学术著作的特征,从而确定这些学术著作中所要探索的关键问题以及在此类分析中所采用的方法种类。
在《新媒体与社会》一书中,蒂娜 A. 罗林格的研究触及了新媒体如何塑造我们的互动、体验和机构,改变我们与朋友、家人和自己的关系。通过案例研究,她鼓励读者思考这些变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从社会学角度对许多新媒体技术提出了见解。每一章涉及一个不同的主题,包括教育、法律、工作和政治,是一本全面探讨美国新媒体和社会生活的教材。 《新媒体与社会》一书共七章,分别为导论:理解新媒体社会的社会机构和我们自己、虚拟自我与文本交流、数字时代的教育、老大哥在监视我们吗、不断变化的工作领域、这就是民主吗、结论。
《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以作者建立的“媒介与社会世界的模型”为基本框架,以新鲜、生动、翔实的案例和深邃有力的理论分析了媒介产业、媒介内容、媒介技术、积极的受众以及媒介外的社会世界诸多要素之间的关联,为我们勾勒出媒介与社会世界的关系的生动图景。此书已出至第三版,前两版在美国学界备受好评。第三版在原有基础之上增添了新鲜实例,更新了资料数据,可谓媒介社会学领域的一部力作。
《认知传播学论丛(第四辑)》是对认知传播这一跨越边界、思想互浸、有机结合后的新型交叉复合型研究领域进行系统探索的学术论文集,融合了传播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 论丛围绕2021年第八届中国认知传播学术年会主题 中国特色传播学的理论探索 认知传播学的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构建 展开,将认知传播与华夏传播、国际传播、城市传播、健康传播等研究方向相勾连,整体划分为理论建构、社会演进、文化视角、应用实践四个板块,对认知传播学的观点、范式、路径进行了多元建构与深度阐释,集中解读了数字时代背景下认知传播学的理论建设和未来发展,这对中国特色传播学的体系塑造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