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传播学史的历史学家具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E M 罗杰斯通过传记式的编写工作,在人的基础上来理解传播学史,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涉及众多人物与机构以及若干学科的知识背景,并以此表明,传播研究如何富有意义地影响了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这种有重点的综合研究使该书成为上述领域的学者的读物。该书内容丰富,史实性强,图文并茂,人物生平纪事详尽,叙述有通俗与专业相结合的特点,故会为传播学的广大专业与业余读者所喜爱。
本书围绕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传播学现象,选取了16位享誉世界的传播学大师,把他们的观点以一种通俗易懂而又妙趣横生的方式介绍给读者。 本书以课堂演讲的方式,让每位传播学导师来讲解自己的传播学理论。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所选择的内容均是传播学经典内容,并且多与日常生活关联颇深。本书适合那些对传播学感兴趣,以及想要深入了解传播学经典的读者。
1851年创刊,1896年被阿道夫 奥克斯以7万5千美金收购,《纽约时报》用一期期报道奠定了自己影响美国、影响世界的首席大报的地位。它记录了世界近现代历史中几乎所有重大的事件,而记录这些事件的《纽约时报》和《纽约时报》人则往往隐居幕后。 作者特立斯从1953年开始在《纽约时报》工作了十余年。当他离开时报后,立刻就是回过头去采访自己曾经的同事,试图以时报不鼓励、不允许的方式刻画描述这个庞大的、能影响全美乃至全世界局势的机构。特立斯眼光犀利,笔触细腻,不仅在书中回溯了《纽约时报》的历史,还生动地再现了近百名时报人,以及他们在时报这个大机构中的庞杂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流媒体从业者的群像。 《王国与权力》初版于1969年,至今仍是关于《纽约时报》历史及运作方式首屈一指的参考书,开
《2022-2023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中国出版蓝皮书 2022-2023年度的研究成果,延续了历年来的研究特点和内容。本书由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出版业大事记等五大部分组成。总报告以 融合创新,协调发展 为主题,全面梳理了2022年中国出版业发展概况,并对中国出版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推进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建议。分报告对图书、期刊、数字出版和印刷业、出版发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专题报告通过出对版业典型事例和发展新动向的研究分析,对我国出版业发展的新亮点、新发展和未来趋势进行了阐述。本书还梳理了港澳台的出版业发展情况,并整理了2022年中国出版业大事记,全面回顾和梳理了2022年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出版业发展全貌。
从不可持续的社会安排到速度加快的风险积累,再到生物、认知和信息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可以清楚地看出,现代性中的人类境况即将发生重大变化。 后人类主义 和 超人类主义 也许是这条路上突出的两个分支,前者意味着人本主义主题的死亡,而后者试图无限期地放大人类的存在。 与此同时,随着事实的土崩瓦解,人类还面临后真相时代的考验:真相被赋予 次要 的重要性,贬值成为一种毫无价值的残币。我们应该将当下的认知困境视为知识民主化痛苦进程的必然部分,并且相信,既然神殿的祭司们不再控制我们对知识的汲取,我们将比以往更加需要那些批判性思考的技能。
从弗朗西斯 培根到巴拉克 奥巴马,历代思想家和政治领袖都曾经抨击人文主义者是不爱劳动的书呆子。而在这本赞美书籍制作的书中,享有盛誉的历史学家安东尼 格拉夫敦介绍了书籍制作过程中的诸多凌乱而复杂的细节,并邀请我们将近代早期欧洲的学者视为勤奋的劳动者。他细致入微地展现了造就书籍黄金时代的体力和脑力劳动 编纂笔记、誊抄并修正文本与校样、筹备复本 他让我们看到,学者们的勤勉如何塑造了那些影响深远的书本、专著和伪书。 《染墨的指尖》追溯17、18世纪的人文主义文本研究方法的转变,探究神学争论对16世纪学者所产生的、既是支持也是制约的影响。格拉夫敦在人文主义传统与智识创新、文本学习和工艺知识之间、在手稿与印刷品之间建立了全新的联系。 重要的是,格拉夫敦明确了一点:书籍制造的基本细节对思想史产生了深远
《理性多元思考法》 你分析电影中的角色时只会考虑 正义 和 邪恶 两个阵营吗?专家说明年房价会涨,就一定不会跌吗?所有事物的结论只有 是 或 否 这两个吗? 从经济趋势到生活决策,我们早已被海量的信息淹没。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用自己的大脑做判断,那么只能全盘接受他人想让你看到的 事实 。牛津知名教授总结多年教学经验,以阅读、写作、提问为切入点,整理了一套系统性掌握多元思考的方法:首先在阅读时挖掘作者的写作意图和逻辑,不再轻易地被他人的意见左右;然后尝试从多个立场写文章反驳作者观点,建立多个思考视角;后通过提问 为什么 引出新问题,找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新看法,进一步提升思考质量。作者希望读者们养成从多角度出发独立思考的习惯,摆脱盲从盲信。 如果上网冲浪时不再盲目转发、点赞,写文章时能从不同角度清晰
《数据新闻实战:数字时代的新闻传播新范式与新方法》是一本面向数据新闻行业的技术类图书,内容包含数据新闻策划、制作等数据新闻业的专业知识,具体涉及数据新闻传播理论与方法、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可视化、人工智能等学科知识,并结合大量国内外媒体的实践案例,为读者理清知识脉络、提供技术方法。同时,详细解读使用相关软件工具的步骤与技巧,手把手指导相关从业人员制作出好的数据新闻。本书内容力求丰富翔实、操作清楚明了、案例典型丰富,为数据新闻从业者制作数据新闻提供有力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的参考。
作为 一带一路 国际出版合作发展系列报告的卷,本书选取了21个 一带一路 相关国家和地区,并对各国的相关政策法规、图书出版、报刊出版、数字出版、全民阅读等情况进行整体梳理。这些国家分别代表了出版业较发达的国家、有一定出版基础的国家以及出版业比较薄弱的国家三种类型,符合 一带一路 国家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报告》还收集了三个典型案例,从不同角度展现我国在 一带一路 国际出版合作方面的成果。另外,《报告》还将各国的基本情况整理成表格作为本书附录,方便读者参考对比。
近年的媒介研究存在两派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派认为,新旧媒介之间存在一道明显的分野,旧媒介将被彻底并入新媒介的轨道,此为媒介的断裂史观;另一派承认数字媒介对于数字社会的特别意义,但更倾向于看到历史的延续,指出新旧媒介互为交织的复杂性,此为媒介的延续史观。 旧媒介着重于对内容的投资和创造,其主要特点包括:由媒体机构生产权威的新闻报道,有固定的文本,吸纳精英作者与人才。新媒介则处处表现出不同的属性:媒体机构的特权正在消失,网络平台成为主导;文本表现出动态性与交互性;人人都是媒介的出口,置身于一个庞然的信息传播生态系统。然而我们不能以简单的二分法来认识媒介的变化。 媒介思想家麦克卢汉有一句名言: 我们透过后视镜观看现在,我们倒退着走向未来。 只有通过回顾过去数个世纪的媒介技术爆炸,才能看
2023年1月1日,《经济日报》迎来40周岁的生日。自1983年1月1日创刊以来,《经济日报》记录、发现、见证了中国经济的每一点变化、每一次变革。 这本《经济日报40年40篇作品选》,是40年来《经济日报》履行中央党报责任的坚实足迹,是经济报人挥墨笔耕、艰苦奋斗的情景再现。书中所录文稿均为《经济日报》公开刊发的稿件,包括40年来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济事件报道,以及 全国好新闻 中国新闻奖 的奖项的获奖作品等。
本书作为 清华学报 独立精神丛书 作品,收录了朱剑编审十年来主要发表于《清华大学学报》的多篇文章,分为 学术研究 谁人评说 和 学术期刊 何以定位 两编。近年来学术界和学术期刊界热议的学术评价和学术期刊各方面的问题,这些文章不仅多有涉及,而且作者的眼光与见解,及其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建构设想,可谓独树一帜。
本书从一位人民日报从业30年的资深记者的数十篇新闻作品,滴水见日,管中窥豹,对中国的改革岁月作了微观回顾,也从央媒30年报道样式与传播手段的观察视角,反映80年代以来新闻语境的变迁和传播的与时俱进。作者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均有采写经历,报道样式覆盖消息、通讯、人物、报告文学,时评、政论以及融媒体写作,还曾入选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既选取了与大时代、大改革、大事件相关的如三峡工程、九八抗洪、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题材,也有与民生及人文温度息息相关的文物抢救、随迁子女教育、代沟问题、路边小店的生存与城市治理等,亦有突发事件如万载爆炸、强制拆迁、阜阳毒奶粉、动车追尾事故等深度报道或评论。这是一个从铅字照排时代走到媒体融合时代的记者的社会实录,不管传播载体
《2021-2022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中国出版蓝皮书 2021-2022年度的研究成果,延续了历年来的研究特点和内容。本书由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出版业大事记等五大部分组成。总报告以 融合创新,协调发展 为主题,全面梳理了2021年中国出版业发展概况,并对中国出版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推进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建议。分报告对图书、期刊、数字出版和印刷业、出版发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专题报告通过出对版业典型事例和发展新动向的研究分析,对我国出版业发展的新亮点、新发展和未来趋势进行了阐述。本书还梳理了港澳台的出版业发展情况,并整理了2021年中国出版业大事记,全面回顾和梳理了2021年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出版业发展全貌。
自1901 年清政府启动新政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民间办报盛行,知识分子以笔为旗,在报刊上抨击时弊,监督官员,要求立宪,甚至公开鼓吹革命。改良和革命的论争,自由和专制的较量,对民众的宪政启蒙,均在报刊上展开。当年的报刊,言论之大胆,思考之深入,风骨之卓绝,百年后仍震撼人心。报刊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思潮的嬗变,影响了历史进程。用孙中山的话说,“此次中国推倒满清,固赖军人之力,而人心一致,则由于各报鼓吹之功。”本书以1901~ 1911 年的报刊中国为底色,勾勒出晚清十年的言论史、思想史。
《2022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是由国家新闻新闻出版署规划发展司编写的对我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进行总结和统计的数据汇总,用直观的表格形式,对我国的图书出版,期刊出版,报纸出版,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以及出版物发行,出版物印刷,出版物进出口,版权管理及贸易等内容进行数据分析和说明。对我国新闻出版业的专业工作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全面梳理了中国出版业发展概况,并对中国出版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推进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建议。分报告对图书、期刊、数字出版和印刷业、出版发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专题报告通过出对版业典型事例和发展新动向的研究分析,对我国出版业发展的新亮点、新发展和未来趋势进行了阐述。
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者学术精神的流变,一方面受到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变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相辅相成、互为映射。本书以三十位当代中国杰出的新闻传播学者的学术传记为主体内容,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时代变迁、学术发展为背景,既分别展现出不同代际间新闻传播学者的生命历程与学术精神之间的相互勾连和个体轨迹,又对当代中国传播新闻学术精神的整体性特征及其传承与流变的规律进行了挖掘和勾勒。
本书立足传播技术日益社交化的新时代语境,以青年群体为研究对象,借由深度访谈、案例分析、文本细读等研究方法,深入考察其社交媒介依赖的表征、生成动因以及矫正机制,既有效填补了青年群体研究和媒介实践研究之间长期形成的 问题裂缝 ,又为青年群体的社交媒介依赖问题提供了新的 阐释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