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表现与存在》四卷本,是一部系统而深入总结中国百年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吸纳欧美存在哲学和语言学心理学新成果加以融贯并推陈出新,涵盖面广、体大思精的语文学理论著作。 作者认为,语言教育要唤醒学生固有的言语生命意识和言语潜能,使之得以良好的养护和培植,使他们的言语才能得到积极主动的发挥和张扬,从中感受成功与失败、满足与自尊,并成为言语上自我实现的人。
发周长楫、王建设、陈荣翰编写的《闽南方言大词 典(修订本)》是 十一五 国家重点图书, 十一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经过多年、大量田野调 查,收录闽南方言特有词汇1.6万多条,注厦门、泉 州、漳州三地读音。注音准确,释义详明,例句规范 ,辨别三地异同,考证部分词语来源。《闽南方言大 词典(修订本)》收录普通话闽南方言对音调2万条, 注厦门、泉州、漳州三地读音综述厦门、泉州、漳州 三地和台湾闽南方言概况附录厦门、泉州、漳州各县 市和台湾省闽南方言特征词附录百家姓、中国省市名 称、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难字等闽南话读音表配有 多种检索方法,近4万条闽南方言特有词、闽南方言 对音词读音光盘以语言事实,明证闽台同源、同缘、 同语。
《战国文字通论(订补)》属古文字学教材性质,是学习古文字学的书目。本书之前已分别在中华书局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过。本次出版在江苏教育版的基础上核对修订。战国古文字是衔接殷周甲骨文、金文与秦汉中古文字的中间环节,但形体较难识别,直到近现代,随着大量竹简帛书等的发现才取得了突破。本书通论战国文字的研究简史,介绍战国文字的研究方法,还提出了自己一整套战国文字的释读方法,因而既是一本入门书,又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书后附有大量参考文献,便于读者深入研究时参考。因为本书填补了战国文字研究领域的空白,还荣获了国家图书奖二等奖。
《尔雅》多假借字,历代有郭璞《注》、陆德明《释文》、邢昺《疏》及邵晋涵《正义》,至郝懿行大量使用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而撰《义疏》,多发前人所未发,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义疏》成书之后,经王念孙校阅删节,阮元刻入《清经解》。后陆建瀛据节本单刻行世。之后杨以增据钱塘严鹤山钞本重刻,未成而谢世,胡珽续而成之,是为足本。郝懿行孙据以覆刻入《郝氏遗书》,即家刻本。 此次整理,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尔雅 广雅 方言 释名 清疏四种合刊》影印清同治年间郝氏家刻本为底本,以中国书店1982年影印清咸丰六年杨以增刻胡珽续刻本、上海书店1988年影印清道光年间广东学海堂刊本,以及山东友谊书社1992年影印清道光年间陆建瀛刻本为校本。《尔雅》经文部分还以《四部丛刊》所收宋本《尔雅》为校本。附录中收录了各版本
本书是对先秦时代的玺印、陶文、货币和石玉(石刻、盟书、玉和玉铭等)这四种古文字材料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全方位整理,按照《说文》体例,进行文字编编撰,将古文字字形汇集于相应字头之下,标明每一字形的具体出处、所在辞例、时代以及国别,汇集了原始材料及研究成果并与古文字字形及其释文关联,是一部依据古文字资料的内在规律编纂的大型古文字工具书。本书首次将先秦玺印、陶文、货币、石玉四种古文字材料纳入统一的整理框架,为学术界提供详实、可靠并且综合性成体系的材料,对传世文献的整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学科的研究有所助益。
本书由导论、十九篇论文和后记、索引等组成,主要集结了西方学界关于语文学讨论的十九篇经典文章,涵盖介绍作为现代人文学研究之基础的语文学的定义,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其基本的学术理念和学术方法,到分门别类地探索语文学于历史、文学、宗教、语言研究,特别是于东方学中的运用和具体实践,后总结讨论作为一种学术方法和世界观的语文学对于当今人文研究的发展和进步的现实意义。同时,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读者,特别是在大学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或者任何一位致力于人文学术的实践者,于各自的学科内思考和运用语文学这一基本的学术工具,进而倡导中国的文科研究回归到现代人文科学基础的轨道上来。
本書通過對齊系金文全面搜集,獲取齊系金文全面、准確、科學的實物資料;提出齊系金文分組的依據,理清齊系金文分國、分組情況,;找出齊系金文字形的內部差異、演變規律及構形特點;在對齊系金文系統綜合整理的基礎上,研究其所涉制度及曆史文化問題。 本書注重研究資料的完整和詳盡性,搜集過程中對器物的各種信息諸如圖像、器形、紋飾、銘文、來源、現藏地、著錄等信息進行詳細記錄,為進一步探究齊魯地區曆史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另外,本書兼顧其形制、紋飾、銘文、功能、組合及分域、分期等方面進行了充分的討論,使齊系金文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有新的拓展,取得新的突破。
《关山明月:古突厥回鹘碑志写本的历史语言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北朝至隋唐民族碑志整理与研究 以胡语和境外汉语碑志为对象 (编号18ZDA17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项目 胡语与境外汉语碑刻与唐代西北地区历史 (编号2019jbkytd001)阶段性研究成果。《关山明月:古突厥回鹘碑志写本的历史语言研究》全书共十一章,分别为:《东突厥汗国的拓拔语佛教集团 婆罗米文慧斯陶鲁盖碑文研究》《华夏称号 王 在暾欲谷碑中的出现》《鄂尔浑突厥鲁尼文碑铭的 c lgl(c lgil)》《蒙古国回鹘四方墓出土鲁尼文刻铭释读 兼谈鲁尼文字形之演变》《米兰出土 Or.8212 76鲁尼文军需文书研究》 《突厥鲁尼文原字 V 的释音》《和田出土鲁尼文木牍文再研究》《吐鲁番雅尔湖石窟第5窟鲁尼文题
语言理解涉及十分复杂的认知神经机制。探讨和揭示人类如何理解语言,成为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多个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语言理解 认知过程和神经基础》系统阐述近年来对语言理解认知过程和神经基础的研究进展。《语言理解 认知过程和神经基础》共十二章,分为四个部分。**部分概述语言理解的语言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基础。第二部分阐述词汇语义加工、句子理解、语篇阅读以及会话交流中的主旨和意图理解的认知过程和神经基础。第三部分阐述记忆、认知控制、推理和心理理论等一般认知过程的神经基础及其对语言理解的支持和调控功能。第四部分从理论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阐述语言产生与语言理解的关系。
《珍本玉篇音義集成》以清揚州詩局本《大廣益會玉篇》爲底本,元圓沙書院延祐本、原本《玉篇》殘卷、敦煌《玉篇》殘卷,乃至散見於各種域内外古文獻的《玉篇》佚文,都是《玉篇》系列文獻中極爲珍貴的材料。本書將它們集成於一編之中,每一字頭下先出底本,之後臚列諸本和佚文;再校以日本内閣文庫藏宋十一行本、元圓沙書院泰定本、至正丙申本、至正丙午本、建安鄭氏本、建安蔡氏本、詹氏進德書堂本、《篆隸萬象名義》等多種《玉篇》系文獻,寫成校勘記附於字條之後,以合 總會衆篇,校讎群籍 。得此一編在手,則《玉篇》自問世至元代嬗變之脈絡清晰了然。
《台湾汉语音韵学史》是中国汉语音韵学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东亚乃至世界汉语音韵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书探讨了台湾汉语音韵学的发端、形成、历史分期和特点,分通论、理论和方法、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现代汉语与方言语音、语音比较七个方面对台湾汉语音韵学史文献进行了全面盘点,梳理了台湾汉语音韵学流派承传的谱系。作者采取了静态和动态结合、横向和纵向结合、学术师承和作者论著结合、整体和个体结合的研究思路,全面展现了台湾汉语音韵学史的面貌,深入讨论了其成就与不足,客观总结了其在东亚乃至世界汉语音韵学史中的价值和意义。该书的研究为关心台湾汉语音韵学史的学者提供了线索,为东亚及世界汉语音韵学史研究提供了资料,为进一步思考音韵学问题提供了参考思路,同时还可满足相关专业教学之需
本书以《玉篇》所收疑难字为研究对象,从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汉字构型学、辞书学、文献学等角度对《玉篇》疑难字及相关考释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力求对已有研究成果及其得失做出客观评析,从形音义等方面探讨《玉篇》疑难字的成因及类型;在充分利用和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已有的考释进行一定的补正,对部分疑难字做出自己的考释,并对《玉篇》疑难字研究在文献校理和字辞书编纂等方面的价值进行归纳和阐释。
本书分两篇10章,介绍了领导讲话稿写作的通用方法和不同类型讲话稿件的写作方法。理论阐述力求简明扼要,准确无误、通俗易懂。 总论篇着眼领导讲话稿写作的共性要求,阐述了领导讲话稿的标题、开头、主体、结尾等行文方法,同时阐述了提高讲话稿写作质量、防止写作误区和领导讲话稿修改的26种方法。分论篇着眼不同类型领导讲话稿写作的特殊要求,阐述了会议讲话稿、履职讲话稿、礼仪讲话稿3大类讲话稿的结构、写作方法及写作要求。
《古文字考释提要总览》是古文字考释研究集成类型的工具书。它有别于其他全文收录或部分截录式的集成类古文字工具书,是古文字考释研究资料的一种新体裁。全书以表栏形式概要地汇集迄今为止研究者对古文字的考释意见,将通常是长篇累牍、繁复艰涩的复杂考释,简要地归纳在十数字或数十字的简短篇幅内,便于读者在短时间内清楚了解相关古文字考释成果的内容要点。为方便读者查考原始考释论著,编者在每条考释提要后皆标明资料出处:作者及书名、论文篇名(或器名、卷次);论文还标明刊物所刊或网站登载日期等。
本书介绍了在汉字流变过程中以秦文字为代表的周秦一脉文字书体的嬗变,并以此为主线,关照了东周秦国至秦王朝这段时期以来在剧烈动荡中不断发展的其他脉系的汉字。通过秦文字,探究古文字体系与今文字体系间的演进关系。结合详实的考古资料、历史文献资料,从历史与艺术等方面,多角度研究秦系文字及秦文字的发展。本书详述了汉字的三次“大整理”,并以此为坐标,将“大一统”“书同文”等理念贯穿其中,对以往的秦文字研究成果及相关资料资料进行再分析、再整理,将秦文字进行科学分期,提出“三期七节”观点,对不同载体上的文字(简牍文字、陶文、砖瓦文、石刻文字、金文、玺印文字、泥封文等)、对“作法”(书写、镌刻、铭铸等)、对字体(篆、隶、行草等)进行分类,从而使研究思路 加清晰。
本书是从设计学的维度系统讲解中国汉字设计史的专业著作。以汉字设计传承与创新的发展脉络开篇,结合设计学、传播学和美学的宏观视角,通过研究与分析,挖掘潜藏于汉字艺术审美与信息传播功能背后的思维与方法。将研究视域扩大到与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历史紧密相关的各种文字形态,将汉字从纯粹的美术学或文字学中独立出来,在“设计学”的维度下形成相对独立的研究体系。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与参考。
全球化交际语境时代,语言在国家博奔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国家语言形象指语言国际比较中某国语言在不同主体的认知过程中所彰显的主观认知形象,是国家形象的组成部分、重要载体和观念代表,是国家精神的符号表征,受该国语言的内部状况、分布现状、发展趋势、传播手段、对世界的历史贡献及该国的国际地位等因素影响。中国语言形象是以汉语普通话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所有语言的整体形象,是中国形象提升的持久动力源与和平实现手段。本书通过对英语、法语、孔子学院项目、领域汉语形象等个案分析和对语言形象感、中国语言形象现状等问卷统计,剖析了中国语言形象的现状、成因及构成要素,并基于 国家语言形象质疑链 模型分析了合意中国语言形象的生成机制与建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