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的阐释》中, 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发展了“浓描”的概念,并由此重写了整个学科的规则。格尔茨认为,文化并不驱动人类行为,相反,文化是一个符号的网络,帮助我们 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意义何在。“浓描”不仅阐释行为本身,而且说明产生某种行为的环境,因此,进行“浓描”是人类学家的基本任务。这部开创性的著作 改变了我们对他人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的看法,是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研究者以及想要 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读者的 之书。
从最早的结绳记事到如今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人类文明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的?语言、文字、信息传播等,对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意义非凡。直到今天,都有很多人把文字当作文明产生的要素之一。《文字的故事》研究了全球文字的起源与发展,从最早的石版画、甲骨文开始讲到今日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语言,作者放眼全球,对整个文字发展过程做了梳理。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更广阔的视角、更新颖的角度,来看待文明和历史。 文字都是抽象的,因而图片就显得特别重要。本书中有大量的古文字图片,让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即使不是研究学者,也能轻松阅读。此外,作者还讲述了自己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现在的发现,供学生、专家和一般读者作为参考。
《三礼文化辞典》为专书、专科辞典,收录《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专书中有关古代礼文化的专用词、短语,约150万字。条目包括礼书、职官、政教、疆域、财用、通礼、祭祀、丧礼、丧服(丧具、明器)、宗法、宗庙、称谓、刑法、军事、田猎、田土、学校、昏冠、朝聘、射礼、投壶、舞乐、卜筮、天文、历法、阴阳五行、服饰、饮食、宫室、车马、兵器、旗帜、玉器、符节、器物、动植、避讳、伦理、养生、环保、灾病、成语、格言等类别。本辞典有以下特点: 1.收录的词语较多,其中单音词2470个,复音词语6057条。 2.内容较为丰富。收录的词语分为45类,与钱玄《三礼辞典》相比,增加了避讳、伦理、养生、环保、灾病、成语格言等内容。 3.释义简明通俗,所引古注繁简得当。 4.引例较为全面。引用例证凡12642例,在各书均有此义项的情况下,每书
本书收常用汉字1200多个,介绍其字形、字义的起源和演变。所收汉字按“字形及本义”“字义演释”和“字义发展图示”编写。每个汉字,先列出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代表字形;再分析其由甲骨文、金文到小篆的演变,解析字形,指明其本义;再由本义分析其字义的发展演变,义项后均有例证,文言例证后有译文;最后用图表展示字源流变关系。由字形到字义,由本义到引申义,其发展演变过程脉络清楚、逻辑严密。
《弟子箴言》共分“奋志气”“勤学问”“正身心”“慎言语”“笃伦纪”“睦族邻”“亲君子”“远小人”“明礼教”“辨义利”“崇谦让”“尚节俭”“儆骄惰”“戒 ”“扩才识”“裕经济”等十六卷,从十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训导学子和立德树人的道理,督策和规诫学子从小修身勤学,效法圣贤,以致远大,是一部文辞典雅、体例完备、寓意深刻的清代学子教科书。本书以《中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珍本汇刊》影印吴大瀓手批同治九年覆刻本为底本,辑录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三篇《箴言书院记》以志事之本末、书之功用;补入吴大瀓之序、但湘良之叙及文素松签跋,以资考其源流、版本;采用页下注,出注训释并举例,做到凡释有所凭,引典有所出;校记附卷后。
本书各篇分别从古代《尔雅》《诗经》《尚书》等文献汇集数据,包括联绵词、名物词、词头词、重言词、多音节人名、地名、国名、氏族名等现象,有些是穷尽式的,用语义关联、逻辑推理、计量统计和数学模型方法对演化过程加以论证,清晰地展现出论证结果的合理性和可信度。收入本集的还有三篇藏语材料和外语材料的讨论,同样表现了词长演变的主题。书稿价值之一是建立跨越甲骨文的汉语大历史观,对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渊源提供新思路
《中国字 中国人》以汉字为切入点,透过汉字蕴含的中华文明的价值导向和中国人的精神气质,通俗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世界展现中华 传统文化的 魅力和时代风采。 本书按照中国人立身处世、美德建设的不同层面,精选107个汉字,分成修身自律、孝老爱亲、利他成人、节俭绿色、共建共享、和合大同六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部分,每个汉字用一篇2000字左右的国学小散文,阐述汉字字形、内涵演变及其价值理念,让读者了解汉字既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也承载着人类共同价值。 朗朗上口的“百字歌”是本书的一大创新: ,修身自律(关注个人修养):人情性 志气命 仁智勇 廉谦静 习礼乐 贤而圣 第二,孝老爱亲(关注家庭幸福):孝悌友 老少敬 爱养亲 敦慕尊 谏戒让 家顺昌 第三,利他成人(关注社会道德与规范):宽惠恕 德义
这是一本介绍汉字基本知识的通俗读物。原书曾以《汉字例话》、《汉字例话续编》刊行于世,深受读者喜爱。现将两册合于一本,改为现书名出版,并选配了与内容相关的460余幅插图。 全书以1000个有代表性的常用汉字为例,分别说明了它们是如何由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书、简化字演变的;同时通过形体分析,具体地解释了每个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还以古代诗文中的例句为证,述及了每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并对某些容易认错、读错、用错的字,分别从形、音、义等方面作出比较,指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 本书有助于提高读者阅读古代诗文和正确使用文字的能力;对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来说,也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内容简介】《吴语语法调查与研究》选取了吴方言区的十个方言点,根据吴方言的自身语法特点来设计问卷,深入探讨吴语的语法特点及其内部差异。通过语法问卷和实地调查聚焦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对外”的,即吴语相较于其他汉语方言的语法特征;二是“对内”的,即吴语各片区或地理单元的内部语法差异。《吴语语法调查与研究》详述了每个范畴和例句的调查任务,以及方言语法调查的方法论问题,旨在高效获取目标方言在各语法参项上的基本取值,从而构建相应的语法范畴系统,为后续的对比/专题研究提供基础。\\\"
《文言津逮》成书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谈的是讲文言或学文言时会碰到的一些问题。“从古今文字的异形、异义、异用,讲到反映在文字上的古今风俗习惯的差别,又讲到由于传钞、版刻的不同而产生的疑难。以过来人的资格,把学习文言所可能遇到的困难,给读者一一指明,并且告诉他怎样去克服,正如一个有经验的障碍赛跑运动员指点后来者怎样通过那花样繁多的重重障碍。”书后附有工具书举要,从读者实用的角度出发,简明扼要,为初学文言者指明了门径。
历史比较语言学起源于18和19世纪的印欧语研究,是语言学中极为重要领域。它以历史比较法、内部拟测法为基础,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语言的分化和演变。它为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本讲义介绍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范围、理论和方法,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新发展。本讲义的内容主要包括语言演变的各种类型介绍,以及对各种演变解释的探讨;语言构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建立语言谱系关系的标准和依据,以及谱系关系建立后它的下位分类的方法和依据;汉藏语及东南亚语言演变的特点及谱系关系;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史等内容。本讲义大部分或部分章节曾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校区、新加坡国立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及全国暑期语言学 讲习班讲
这是一本介绍汉字基本知识的通俗读物。原书曾以《汉字例话》《汉字例话续编》刊行于世,深受读者喜爱。现将两册合于一本,改为现书名出版,并选配了与内容相关的460余幅插图。全书以1000个有代表性的常用汉字为例,分别说明了它们是如何由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书、简化字演变的;同时通过形体分析,具体地解释了每个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还以古代诗文中的例句为证,述及了每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并对某些容易认错、读错、用错的字,分别从形、音、义等方面作出比较,指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该书有助于提高读者阅读古代诗文和正确使用文字的能力;对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来说,也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书中《汉字的结构》部分入选香港中学语文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