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翻译》这本书探索了翻译的内涵,认为翻译既是一种解释学的、伦理的、语言学的和人际的实践,更是一种关键的认识论概念。翻译为各个人文学科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础,同时质疑和挑战了许多传统的边界,并提供了一个超学科的认识论范式。通过采取创新的研究方法,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翻译是无处不在的。本书跨越哲学、认知语言学、人类学,对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概念进行了颠覆性的阐释,对国内界定翻译的讨论大有裨益。 作者在章采取了一种全新的前提,即翻译是一个相当大的概念,大到无处不在。第二章从哲学的角度提出翻译即理解、解释和诠释。第三章强调翻译是一种过程。第四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将翻译重写为意义、概念化、解释和隐喻。第五章从人类学角度说明翻译是与他者及自我的相遇。
季羡林先生不仅是我国的著名学者,而且是大翻译家。他精通多种外语,译著丰富,在长期的翻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很多独到而精辟的翻译理论和观点。《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精选了季羡林先生谈翻译的文章,生动有趣,活泼精炼,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学习外文和从事翻译工作的读者有所帮助。
《鲁迅翻译思想研究》探讨了鲁迅关于引进文化方面的几个问题。指出鲁迅的翻译思想以 立人 为指归,体现了对愚昧的弱国子民的启蒙诉求。鲁迅希望通过翻译 别求新声于异邦 ,实现国人的思想改造和建设,催生自立自强、科学理性、平等博爱的新人。鲁迅的翻译选材、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翻译路径和翻译方式都体现着 立人 的诉求。鲁迅翻译的取材思想与中国在世界上的弱国地位、鲁迅自身弱国子民的处境密切相关:体现出拒绝暴力、取向真实、瞩目边缘等特征,也具有呼唤平等与博爱的思想倾向,更具有为自我、儿童、民众 立人 服务的宗旨。国家和作家也是鲁迅翻译选材的重要考虑因素:鲁迅出于自身的定位对原语国进行选择,出于自身的处境刻意突出那些处于困厄中的作家。鲁迅采用的欧化翻译策略表达的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走向的思考,终指出
中国的翻译史源远流长。概括地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个阶段,是从汉代到元代的对佛教经典的翻译。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和印度两国的僧人翻译了大量的佛教典籍,这些典籍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鼎盛时期是唐朝。第二个阶段,是明末清初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这个时期的翻译高潮是由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而引起的。第三个阶段,是中国近代对于西方科技、思想乃至文艺的全面翻译介绍。这一阶段大约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 王晓丹编著的《翻译史话》所介绍的翻译史主要侧重于第三个阶段,其中不仅涉及西方近代科技书刊的翻译、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书刊的翻译情况,而且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著作与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情况。通过《翻译史话》,读者可以对近代中国的翻译史有一个大致而清晰的了解。
东北师范大学马如森教授出自学者孙晓野(常叙)先生门下,上承罗王学脉,于甲骨金文造诣甚深,多有著述。日前承他寄示新作《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书稿,嘱我写几句话。追忆1992 年,他所著《殷墟甲骨文引论》书成,有胡厚宣、孙晓野先生撰序,我也厕身其间。荏苒近20 年,马如森先生将三篇序移录于他这部新作,而胡、孙两先生都已过世,念此不禁感怀系之。马如森先生这部《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冠以“甲骨文概说”、“金文概说”,发凡起例,作为读者入门阶梯。然后列举有代表性的甲骨九片、金文七篇,循字逐句,细加论析注解,附以语体译文,其深入细致,不厌其详,可谓。书末还为学习书法者着想,附以精美的临写作品,以作示范。全书设想之周到,工作之详密,体现出马如森先生长达十年的功夫,很值得读者品味。 在这里我特别想
应用翻译主要属于赖斯的信息型文本和感染型文本或纽马克的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此外,应用翻译还具有专业性、现实性、功利目的性及高度程式性的特点。基于应用翻译的自身特点及其翻译要求,《翻译学论丛:应用翻译研究》从文本类型学、目的论、功能对等、生态翻译学、翻译伦理、互文性、语料库翻译研究、翻译美学、平行文本分析法以及现代语言学理论视角多维度探讨应用翻译的基本规律、翻译策略及其翻译标准。全书主要包括翻译理论史概述、应用翻译理论、法律语篇翻译、商务语篇翻译、文化词语翻译五个部分。
全书分三编,共十二章,系统阐述了非文学翻译的基本理论与职业发展、翻译理念及工具、以及译员的专业素质培养。本书旨在传播正确的翻译理念,推广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特点如下: 宏观把握,指导性强:从当今职业翻译实践的角度出发,倡导以翻译复查清单为途径实现准确通顺的翻译,并对翻译的职业化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理念新颖,视角独特:提倡以英文写作原则指导汉英翻译,借助电子工具以提高翻译的质量和速度,利用平行文本弥补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不足,强调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以宏观的视角解决微观的翻译问题; 注重细节,指导实践:强调以批判性思维贯穿翻译的始终,以撰写译者注的方式培养专业翻译精神,关注翻译实践中的细节问题,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指导译员的专业素质培养。
北大英语教授凝聚几十载翻译教学经验与心得,地道纠正100个汉译英常见错误,体例简明清晰,列举误译、正译,分析错误原因,详解词汇搭配和语法,总结翻译技巧,例句丰富,多种译法对比记忆,,让你的英语表达准确得体,阅读和写作轻松进阶。
《翻译现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译研究)》编著者赵稀方。 《翻译现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译研究)》主要内容:中国的翻译研究,一直以语言研究为主.目下已有愈来愈多的人意识到翻译研究的文化意义。新的翻译观念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转换的透明性,将汉语译本与外国文学区分开来,着眼于两者之间的转换过程,研究中国历史语境对于翻译的制约、挪用过程,并将翻译看作形塑中国文化主体身份的重要手段。翻译文学是“跨语际实践”的结果.而其重点应在中国文化场域的部分。本书创新之处,一是着重翻译与文化建构的关系,不是简单地介绍翻译史实、翻译家等,而是着重讨论翻译作为一种文化建构的手段,在19—20世纪之交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功能;二是鉴于以往的断代的写法只能平面地揭示某一时段的面貌,却难展示历史的过程,本书力图将思潮更
本书从金岳霖研究现状入手,发现了金岳霖问题,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出路与办法。作者依据结构主义、新批评、现象学等相关理论,把文学作品划分为意义、意味、意境三个层次,界定了各自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在译意和译味的基础上,增加了译境,探讨了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形成了文学翻译的三种境界,分别对应文学作品的三个层次,并根据可译性、文学性、层级性对三种翻译境界进行合理定位。作者研究了三种翻译境界在语言功能、思维模式、意义层次上的不同特点与具体表现,论述了文学翻译的层级超越机制,建构了翻译境界的理论体系,*后得出三境归一的结论。
这是一部翻译评论著作,是西班牙语文学名著翻译论文集,作者以大量的具体例证,结合《百年孤独》等名著的翻译,分析了译事的成果、水平和谬误,文笔犀利、有理、生动有一定的警示、启迪作用,文中还用若干篇幅描写了中外翻译名家的典型事例,供后人借鉴学习。
本书从翻译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历史学、文化史、思想史等多维学科视角出发,不仅探讨了传统翻译批评话语框架下的诸多经典命题,而且对当下中外翻译话语场域中的某些前沿话题也进行了深度考察。笔者紧紧围绕“从文本到受众”这一核心议题展开相关论述,一方面试图从宏观层面阐释翻译研究在研究范式方面的轮转与更替、演进与交织;另一方面则尝试通过多个研究个案从微观层面揭示翻译行为的文本属性与交际属性,以及这些翻译行为背后的思想史和文化史意义。
《中日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与教学》系天津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与教学 研讨会的论文集,全书精选与会者的论文36篇,内容涉及各学派翻译理论的引进及适用的翻译文本案例分析、日汉各类文体互译的技巧与策略探讨、翻译教学改革与翻译人才培养、时政翻译与外文编译等,为日语教学和日本学研究学界提供了十分宝贵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的成果分享。
本书以混沌在保密应用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为切入点,以作者近年来在混沌保密领域内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为主体,紧抓国际上学科发展的脉搏并总结了国内外该领域内的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主要介绍了安全、可控混沌源的构造、实现及其保密应用研究,包括混沌动力学的基础理论、混沌控制理论与方法、变参数混沌源、有限状态空间上混沌源的构造与实现、数字混沌源的控制方法以及混沌序列密码体制的设计与实现等。整本书不仅保证了内容的先进性和主题的鲜明性,还实现了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作品对傅雷译《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中国的译介、研究与接受做了一番梳理和考察,在梳理和考察中,呈现出傅雷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东方之行的主要脉络,让我们看到了这部西方巨著是怎样鼓舞和伴随中国知识分子去追求光明,怎样随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受难而受难,怎样随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解放而解放;通过梳理、回溯和考察,在以学术的方式而非以感性的方式确认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翻译文学经典后,运用个案研究与分析,试从傅雷的翻译思想观和文艺美学观,探讨翻译文学经典的艺术魅力;从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公认的翻译文学经典出发,对翻译文学的本体研究加以思考,对翻译文学的特有品格做出界定;四以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作为甸翻译文学史上一一座不朽的丰碑,试对当前翻译实践中的突出问题,翻译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和
读过《红楼梦》的人大概都同意这个意见,甚至连读过《红楼梦》的外国人也持同样的看法。斯洛伐克翻译家玛丽纳.恰尔诺古尔斯卡就说,因为它是一部天才的小说、散文和诗的交响曲,它是一部集所有重要的中国文化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它是一部蕴涵重要的人生哲理和世界观的小说--而这样大师级的文学作品在世界上任何别的地方均不存在。《红楼梦》的翻译研究虽属个案研究,但在对两种语言、两种文学和文化的对比研究中可以汲取丰富的灵感和资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梳理总结,可以使我们的翻译研究建立在语言、文学和文化对比研究的坚实的基础之上,在对比语言学、对比文化学、文艺美学和翻译诗学等方面有所发现,为翻译学的建设和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