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某一地域中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天津方言。天津话常常被形容为 哏 ,哏不但代表了天津话幽默,也说明了天津人一种化解意识和轻松乐观的人生态度。天津话给人的印象是干净利索、语言简练、齿音重,粗野并不计小节。天津话有极为丰富的俚语、土语,生动活泼形象,很难用普通话代替。本套书通过对方言的研究,将方言的特色和趣味逐一呈现,展现方言与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联系,体现方言与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历史性,丰富性。
《青岛方言》收录方言词条2600余条,并逐一注音、释义、举例,呈现了青岛方言的整体面貌与显著特点。作者没有将语言学的框架凌驾于鲜活的方言语境之上,也没有脱离生活的土壤而单纯分析其语言形式,而是将方言研究和乡情民俗、地域文脉紧密地结合起来。由于提供了大量的生活场景例句、文献资料与古典文学作品释例,这本书读起来犹如在古今之间穿越,在市井与乡野间飞梭。
曹志耘主编的《汉语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以汉语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为主题,收录了中国大陆 、香港、台湾,以及日本、美国、俄罗斯的语言学家和青年学者的学术论文,分别从 理论研究 、 语 音研究 、 词汇研究 、 区域方言的地理分布和历史演变 四个方面进行探讨,集中展示了一批汉语 方言地理语言学研究的优秀成果。《汉语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构建了适用于汉语实际的地理语言学研 究框架,是将地理语言学的理论方法运用于汉语方言研究的成功范例,代表着当前中国地理语言学研究的 前沿水平。
本书是继甑尚灵先生50 年前调查研究成都话后, 再次对成都话的全面调查研究。本书运用汉语方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及社会语言学的相关方法,将成都话 的声韵调系统与中古音系、《中原音韵》音系及普通 话音系的声韵调系统进行了比较,从而进一步揭示成 都话的音系特点。本书对于人们了解成都话提供了相 关的语音词汇资料。
《秦晋两省沿河方言比较研究》揭示了秦晋黄河沿岸方言极其复杂的语音、词汇、语法面貌,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两岸方言之间亲密而复杂的关系及其在所属大方言中的地位,认识现代方言与古代汉语方言的关系,认识大江大河、人文地理在方言特点形成、流播中的作用。
《说济南话系列丛书:俗说济南话》是董文斌多年搜集的济南日常生活用语集萃,大多是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方言俚语,以及里巷鄙谈、集市坊间用于交流的习惯用语。其中虽也涉及部分专业术语,但是为数不多。对于济南方言中特有的词汇,董文斌本着“有典从典,无典从音”的原则。有书证的,尽量采用书证的写法。还有一些没有确切书证的字,董文斌大多采用借音叙事的方法,多是使用在口语中约定俗成的写法。有的字,虽在介绍本地的书籍中查找不到相应的词,但在其他地区的方言典籍中有记载,并且意思相同的,字典采用了借鉴的方法。实在找不出书证的,暂时还没有相近音字可以代替的字,董文斌只好用空框符号代替本字,并用注音表示。
张天堡编著的这本《湖泊方言研究之续集--怀庆方言考》是《湖泊方言研究》的续篇。两者主题相承接,都是说明湖泊地区(河南原怀庆府地区)保留着大量的、原汁原味的“元明清”时期的语言要素。 《湖泊方言研究》依从《金瓶梅》、《醒世姻缘传》、《宁波方言词典》和湖泊地区收集的语词为底本依据,作查对、说明。 《湖泊方言研究之续集--怀庆方言考》撇开原来依据,从《元杂剧》方言、《水浒》方言、《红楼》方言、闽南方言、四川方言、《两岸》方言、山西方言、《吴下》方言等书面语言中找资料,进一步说明怀庆地区方言的存在和语言实力。 所谓“怀庆方言”,只是说明这种语言现象在怀庆地区有过,存在过;这里谈到的所谓“怀庆方言”,在全国其他方言中或普通话中也都可能大量存在,绝非是怀庆地区独有的。但我们必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