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纬之学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意义。近年来的谶纬研究更多地是从政治文化史、经学史、文学史等角度切入,探讨谶纬与汉魏六朝乃至隋唐的政治、经学、文学的互动关系,对谶纬本身的基础性研究关照不足。从研究时段上看,往往是立足于某一时代,作静态考察,缺乏对谶纬从兴起到衰亡长时段的通贯性研究。从文献的使用上看,更多利用的是史传等外围资料,对谶纬文献本身的研究与利用不足。尤其对现存的谶纬文献缺乏细致的文本分析,因而忽略了今传谶纬文献的复杂文本构成。因此,《河洛与七纬:东汉图谶的文献学研究》以东汉图谶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学、观念史、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察其成立过程、性质变迁、结构与篇目、流传与散佚、文本构成等基础性的文献学问题,并重新梳理谶纬辑佚的历史,为谶纬文
《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是著名文化学者、藏书家薛冰先生的作品。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版本学的基本概念为经,以图书实证为纬,编织近现代中国出版的宏观图景。 全书分为稿本、传统出版、现代出版、装订、版权、装帧和书外之物七辑,囊括368张珍贵的藏书影像,69篇文辞优美的版本杂谈,清晰梳理中国近现代版本常识,提供众多丰富的历史文化细节。 书中列举出大量实例,其目的并不在于孤立地对某种珍稀版本做鉴赏或评价,也无意于为书友们选择藏品方向出谋划策,而是力图从实例出发,说清近现代时期大致产生了哪些版本形态,各有什么特征,与此前此后的同类版本有什么联系与差异,在鉴赏、评判时应掌握什么标准,注意哪些问题。希望能够在近现代图书版本的总体状态及其沿革变迁的认识上,为读者提供一些基本的方法,也提供一些参考的样本
内容简介: 布达拉宫座落在海拔3700米的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上,因其建造的悠久历史,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民族审美特征,以及对研究藏民族社会历史、文化、宗教所具有的特殊价值,而成为举世闻名的名胜古迹。 布达拉宫已有1300年的历史,宫内珍藏各类文物七万余件,典籍六万余函卷(部),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物瑰宝,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被誉为 世界屋脊的明珠 。 《布达拉宫藏品保护与研究:古籍文献研究》为布达拉宫的藏学研究专家对布达拉宫所藏的《造像量度经》《贝叶经》《甘珠尔》等古籍文献的研究成果及其保护与利用。文物藏品不同,保护利用的要求各有差异,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是全球趋势,本书不仅体现了布达拉宫研究专家的基础功底,还体现了他们在具体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实践中获得的深刻体验。本书的出版可以更好
本书以新见稿本《复堂日记》为中心,同时结合谭献现存已刊、未刊别集、选本、日记、书札及其他相关著述,以期将谭献置于更加丰富的文献集群中加以观照,改变以往依靠刊本日 记所呈现出来的单一面向,从而多层面、多角度地发现谭献、理解谭献。其中重点解决了日记文本改编、谭献词学、书籍与金石收藏、日常文学交游及相关著述撰作等重要问题。《复 堂日记》作为谭献书写的一部 我史 ,其内涵本当涉及其人生平行事、交游、治学的方方面面,成为后人理解其人的一个重要入口。本书作为对谭献稿本日记的研究,发掘了更为丰 富的日记史料,更加丰富了谭献的心灵史。
《古籍保护研究》集刊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旨在推行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为古籍保护工作者搭建一个古籍保护工作与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广泛宣传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总结先进工作经验,及时发表古籍保护研究成果,推进古籍保护工作与学科建设向纵深发展。 本辑为《古籍保护研究(第14辑)》包括新时代古籍战备装具初探、王重民《清代两个大辑佚书家评传》考略等论文。
《汉魏六朝佛道文献语言论丛》收录作者俞理明自1987年以来有关汉魏六朝时期汉译佛经和《太平经》等道经文献语言研究的论文36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作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情况。所收录的论文,可以归纳为三个主题: 一,汉译佛经文献语言和汉魏六朝代词、称谓词的研究,讨论了从东汉末年产生的汉译佛经的语言性质和研究状况,考察六朝佛经新出现汉语代词和与代词有关的问题,并从社会语用的角度分析了佛经中的一些称谓词。 二,《太平经》文本研究,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结合语言文字的研究和古籍整理研究,对《太平经》整理中存在的语言文字问题,作了分析探讨。 三,基於佛道文献的词汇语法研究,从汉语史的角度,利用佛道文献材料,对其中的一些词汇语法问题作了考察和思考。
由郜同麟*的《宋前文献引春秋研究》对宋前文献引《春秋》材料做了全面普查,总结了各书引《春秋》经传注的体例。在此基础上,作者系统揭示了宋前文献中的《春秋》引文在思想史、语言文字学和文献学方面的价值,并藉助宋前文献中的《春秋》引文,在先秦两汉学术思想史、《春秋》学史、先秦两汉词彙语法演变和文献整理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与国别史等研究专项项目 《长生殿》曲谱整理和研究 阶段成果,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理论研究,对王季烈的订谱理论、度曲填词理论、文学观念与影响、论著考订等进行系统地阐释和研究。下编为文献整理,对王季烈的三种经典理论著作《螾庐曲谈》《度曲要旨》《孤本元明杂剧提要》进行点校整理,其中:《螾庐曲谈》据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一年《集成曲谱》附录本为底本,参校一九二八年单行本和一九二五年《集成曲谱》附录本,异文出校记说明。《孤本元明杂剧提要》底本为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九年《孤本元明杂剧》卷首附录本,对《提要》中引述史书与曲论,皆取原本核对,其引文舛谬及出处错误者,出校注明。《度曲要旨》附载《与众曲谱》中,底本依一九四七年商务印书馆据合笙曲社影印本。 王季烈(1873-1952)与王
订讹类编六卷。续编二卷。杭世骏撰。按。世骏字太宗。晚号堇浦老人。仁和人。乾隆元年中博学鸿词科。官编修,以直言夺职。归里而卒。入国史文苑傅。所著道古堂诗文集七十二卷。 订讹类编所录,除杭世骏的读书心得外,还有经他选录的其它学者著作的考证文字,短者十余言,长的不过三四百字,无一泛泛空论,因而被称为[博学者之宝功](刘承干跋)。这种宝功,自然会受到学术研究者的重视,如卷三[逋髪酘酒]条选录的杨慎 关于乐府鸟楼曲中[投泊]宜作[酘酒]的见解被中华书局出版的乐府诗集点校本书入校勘记中,就是一个例证。 杭世骏在选录他人的考证文字时,除一一注明出处外,有的还加了案语。或以小注的形式夹在文中,或书于文末。这些案语,有的是补充资料,如起复不是服关 案语指出:[亦见赵升朝野类要,渔洋池北偶谈战之,又七修
郑氏世医八代,至今历时已340余年,郑家素为书香门第,从儒而习医,精研歧黄,认为医者仁术也,“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世代悬壶济世。兴办中医学校,倾心传道,桃李遍江南,薪尽火传,早已名留青史。世医秉承学不厌、教不倦之旨,学承先贤名医精义,勤研古医方六万余和验方千余,自制经验方百余,精研中药850昧,数十年来潜心医著。集世医家学心传之大成,计医著350余篇,其中仅少数已出版,多数隐而未彰,如经典专论,中药约言,脉学概要,临诊要诀。经方运用,常用方解,专病论治及中医养生和世医医训等,均系衣钵传家之秘笈,不拟私有,精选遗著中值得研讨者。公诸医坛,对初学或精研中医者,不无小补,倘能如此以医会友。共同协力弘扬中医,乃杏坛幸事,欹欤盛哉!
本书为学术集刊,由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编,2023年第2辑(总第3辑)发表 第一届近现代文献整理与学科建设研讨会 论文11篇,分为 革命历史文献研究 专题研究 民国文献整理研究 等栏目,论文包括《解放战争后期中共编纂江南地区城市调查资料述略》《 德文协和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华德文报刊的过渡与转向(1932 1935)》等,以及2021年度的民国文献整理出版年度报告,总计约27万字。希望借此进一步加强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的学术性、理论性研究,及时反映国内外相关文献在调查、整理、考证、研究、解读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
本书是一本汇编资料及其英译本。本书主要是云南省1-4批次通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3项)的文献资料汇编的中英文版。负责人主要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相关省、市、县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以及与所设非遗项目相关的高质量学术期刊论文中,搜集了所涉及到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介绍资料,然后进行了汇编、整理和翻译。 该书主要搜集整理了相关非遗项目目前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框架式地概述了其基本内容,并配以适当图片,以期为广大非遗爱好者和研究者们提供一个便于快速检索的文献资料集锦。其英译版可以为国际非遗爱好者提供了解中国非遗文化的平台,使更多热爱中华文化的国际友人了解中国的非遗项目,从而助力中国文化 走出去 。
此书为纯学术书。《潜研堂序跋》十卷、《竹汀先生日记抄》三卷、《十驾斋养新录摘抄》六卷等均为清代乾嘉考证学派代表大师钱大昕所撰,是钱氏关于书籍序跋评论的汇集。钱大昕的学术成就,除见于其专门著作外,在其序跋中也有突出表现。因此,此书把文集中的书籍序跋、金石跋、《竹汀先生日记抄》以及《十驾斋养新录》中的有关古籍的条目收集成编,加以标点,并校正若干文字讹误。此书为后人研究钱氏之学术极具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