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基础》是普遍适用于世界各地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基础工作手册,可以为那些专业人员稀缺、经济资源有限的博物馆提供良好的实践纲要,同时也可以作为博物馆员工和志愿者培训的基础工作教程。该书1993年问世,本次翻译出版的是第四个版本,展现了网络时代与全球化时代博物馆的新问题与新尝试。作为国际博物馆研究手册,《博物馆基础》经历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不同文化和遗产形态、专业政策背景下的博物馆从业者的广泛使用,在新版本中更多地关注信息化与国际交流传播的内容,同时持续性地吸收了国际博物馆界在使用过程中的众多建议和反馈意见,堪称国际博物馆界集体智慧的结晶。
本书是所有博物馆专业人员的重要参考工具,也是大学或者策展领域的培训书目之一。作者贝弗莉 瑟雷尔(Beverly Serrell)是资深展览顾问及著名博物馆说明牌学者。她曾是一所高中的科学教师,并担任生物研究实验室技术员,其后以博物馆教.部门负责人身份工作8年,获得了丰富的策展经验。本书为博物馆说明牌规划、撰写、设计和制造过程提供了出色指导,第二版在案例研究及数字媒体解说等方面提供了更具实用性的策展知识。
《故宫物语》第一篇“话文物”中,野岛刚评述了《翠玉白菜》、《溪山行旅图》、《快雪时晴帖》、《毛公鼎》、《富春山居图》等37件台北故宫的重要馆藏,时而描写作品本身,更多的则是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这些文物在战时的颠沛流离中所经历的故事。第二篇“谈故宫”中国,每一话都围绕着与故宫相关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特写了故宫的过去。“故宫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文化反映了中国所有的东西,中国人也通过文化反映了自己的历史和命运。”第三篇“访昔人”则通过专访故宫历任院长等社会人物,揭露了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这里汇聚了人类创造的无数璀璨瑰宝; 这里充盈着艺术和知性,却也充满神秘感; 这里洋溢着永恒大美,但抢夺文物的争议也始终不断。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 、 的博物馆之一,1759年起正式对公众开放。它和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的罗浮宫并称为世界三大博物馆,目前拥有藏品1300多万件。由于空间上的限制,大量藏品未能公开展出。 《大英博物馆法》规定:“现有的与之后增加的每一件藏品都将 保存并供后世利用,且保证所有学者和怀有好奇心的人都能自由进出。”博物馆至今仍坚持这一原则:免费开放,所有人都能自由进出。 卢卡·莫扎蒂编著的《伦敦大英博物馆:伟大的博物馆》是对大英博物馆部分藏品的一次巡礼,该馆是有着 声誉的博物馆,藏品不但数量极其庞大,其质量也是 的,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物价
本书的主旨是告诫人们要珍惜千百年来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各种制度。任何人类的创造,都是建立在先人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传统应视作为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然而,在社会变化翻天覆地,尤其是出现“社会革命”的岁月里,传统则成了一潭污水,人们都避之惟恐不及。作者认为,各种传统的渗透力要比人们所想象的要大的多,而且启蒙和革命时对传统的摧毁大部分也都是暂时的;运动过后,大部分传统都恢复了。
纸草文献的出土,为西方图书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和手资料。在弗雷德里克·G.凯尼恩编著的《古希腊罗马的图书与读者》中,凯尼恩主要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并结合古典文献中关于图书和阅读的零星记述,向读者生动而又详细地介绍古希腊和古罗马社会生活中图书的材质、形制、内容以及阅读习惯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情况。本书是西方图书史研究的经典之作,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主要从博物馆文化课程的视角出发,基于学校多年来的博物馆文化教育实践形成的成果,初步构建出博物馆文化课程建设与实践体系。 本书共分为八章, 章主要梳理了博物馆文化课程建设的政策依据、理论基础以及文化传承向全面育人转换的逻辑;第二章主要对 外博物馆教育进行了文献综述与分析;第三章主要结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了博物馆文化课程的目标;第四章主要构建了博物馆文化课程内容,开发了西蜀园林、天府名人文化、国学经典、钱币世界、篮球运动、金石拓片和书画七大主题博物馆文化课程;第五章主要从项目式实施,学习单设计,学习环境设计和校内实体与虚拟博物馆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博物馆教育的实施方式;第六章主要设计了博物馆文化课程的评价体系;第七章主要介绍了成都市锦官城小学的博物馆文化课程实践案例;第八
......
纸草文献的出土,为西方图书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和手资料。在弗雷德里克·G.凯尼恩编著的《古希腊罗马的图书与读者》中,凯尼恩主要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并结合古典文献中关于图书和阅读的零星记述,向读者生动而又详细地介绍古希腊和古罗马社会生活中图书的材质、形制、内容以及阅读习惯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情况。本书是西方图书史研究的经典之作,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资中筠自选集:士人风骨》一书所收文章,写于1996—2010年间。组文章主要讨论知识人的精神家园;第二组文章多是基于历史题材的心得。贯穿全书的核心是,作者紧紧围绕知识界的思想现状,梳理古今文化传统的递变,从振兴民族精神的角度,提出建设新文化的紧迫性。明确表达了当下重建民族精神家园,要继承五四精神,要发扬“士”的传统美德,为制度转型起催生作用。
《中国学术思想史纲要》以专题性与历程性相合的撰述方式,在多学科的交叉中,重点探讨了这一稳定的和占主导地位学术思想孕育、形成的历史条件与“百家道术”在争鸣中逐步归一的历史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