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景展现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历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深入分析我国档案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在新时代背景下,作者关于档案工作的新思考、新发展,不仅对我国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记录史实、传承文化、弘扬正确价值观、提高档案领域干部队伍建设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丰富档案学理论,把对档案的认识再拓展、再深化、再升华,是反映新时代新十年档案工作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研究成果,适合档案工作者和研究者阅读,也可用作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书。
编著者张美生先生不仅收藏、赏鉴侨批,还对侨批进行研究,成果卓著。在本书中,他进一步澄清了侨批的定义:侨批通常被认为是 银信合一或合封 ,但笔者通过对比研究大量侨批实物和走访侨属,认为侨批不一定为银信合一或合封,故提出侨批为 银或银信 的观点。 银 指有银无信, 银信 指银和信。 而且,识见不一般。他认为:年代越久远,批封、批信齐全,没有残缺、未被污染的侨批就是好侨批。但从华侨寄批赡养亲人的角度来说,一封侨批就是一份爱和牵挂,皆为华侨故乡情结的体现,每件侨批都是有温度、有味道、有感情的,见信如见面,件件都是好侨批。
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 讲解 ,以 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 (国 家档案局令第 10 号) 为基础,全面介绍了 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 制定的背景、 意义及主要内容,对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编制方法作了详细说明。方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档案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参照学习。
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级各类档案机构立足馆藏,服务社会,基于真实可靠的档案,通过编研出版档案史料、举办档案展览、拍摄纪录片等形式开发利用档案。近年来,档案部门积极开展与电视台、杂志社、报社等媒体合作,并通过建设数字档案馆,开通网站及微博、微信平台等新途径,创新编研形式,深入挖掘馆藏,推出编研新成果,发挥档案文化作用。该文集集中地反映了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部门推进档案编研开发与档案文化建设的新经验、新理念、新思考,是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委员会*的集体研究成果。
《高校档案工作实践操作指导手册》由北京联合大学档案(校史)馆结合自身管理经验编写,旨在梳理我校发展历程中大学分校时期各分校的档案管理规范,结合当前档案工作实际,编写文书档案等各类档案的实践操作规范,加强档案工作业务研究,提高档案工作水平和档案人员业务素质。全书由理论要点、实践指导、操作方法、应用方向、案例链接五个部分组成。
《现代档案管理与实践探究》属于档案管理方面的著作。本书以档案管理的基础知识为切入,解读了现代档案管理的理论依据,探讨了现代档案管理的的过程及步骤,探索了现代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对人事档案、会计档案、科技档案、照片档案、音像档案、实物档案、电子档案等专业和特殊载体档案的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全书理论观点新颖、论述深刻,紧扣时代脉搏,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指导性,对档案管理的研究学者、工作者以及爱好者均有较好的学习和参考的价值。
本书为档案资料汇编,属于 中国科学社档案资料整理与研究 系列著作中的一种,主要内容是中国科学社自1916年至1948年召开的历次年会的开会情况,重点在于这些年会的总结报告和概况报道。将目前所见的中国科学社历次年会记录,经过收集、整理、选录、校注,汇编成书,供研究者和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2002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国家标准 GB/ T18894—2002 《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为适应电子政务快速发展对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提出的新要求,解决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国家档案局于2010年开始组织 GB /T18894—2002 的修订工作,并于2016年正式发布GB/T18894—2016 《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本书是对该文件的解读。内容包括总则、电子文件归档范围、电子档案的管理、电子档案的处置等,并附录 《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
本书由多本台湾地区档案学方面的著述组成,包括张树三《档案学概要》,路守常《现代实用档案管理学》,张泽民《档案管理学》,倪宝坤《现代档案管理学》(上册),王征、李文燦、杜瑞青、张穉阳《建立档案管理统一制度之研究》等著作,这批著述有助于深入了解台湾地区档案学研究发展状况与内容,促进海峡两岸档案学术的交流与发展。
.
.
我们学习裴老这个文集,还要特别注意学习他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重视学术理论研究、重视对新技术的应用和探讨等刻苦钻研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裴老的研究活动,都是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进行和逐步展开的。开始工作比较简单,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差,可以学习借鉴的东西也比较少。虽然如此,他还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可以边实践边进行着一些理论性的探讨。例如他认为管理档案必须分类,而分类又必须坚持“便于研究”,和“便于存取”的原则。他还提出了“按分类系统编目”以及分别编制“基本目录”和“辅助目录”的方法,并根据这些原则和方法制定了《党务材料管理法》。经过一段实践后,又主动征求中央各部门的意见,以便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提高水平、继续前进。到r建国以后,情况不同了,各种条件都有了很大的变
《档案管理理论与实务》系上海市档案局组织编写的档案人员培训教材之一。 全书共分两部分、十三章。理论部分全面介绍了文件以及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利用、编研等业务环节的基本要求,突出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论述了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强化通俗易懂的“实际需要的理论”。
本书共分为八章,其主要内容包括:纸质档案及实物档案的保护;声像档案的保护;环境条件对档案的影响;档案有害微生物病害及其防治;档案害虫防治;档案馆建筑与档案保护等。
本书包括了档案学十三本旧著中的四本著作,徐望之的《公牍通论》、许同莘《公牍学史》、陈国琛《文书之简化与管理》、黄彝忠《档案管理之理论与实际》,档案学十三本旧著不仅是民国时期档案学成果的一个典型缩影,也是一笔珍贵的档案学遗产,而且对今天档案学的发展仍有重要的启迪。这批著述为档案学赢取了发展的空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专业知识与档案人执着奉献的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学术薪火的持续传递则促使学界要不断研读这些经典之作。
胡红霞*的《我国档案自然灾害防治机制研究》基于《全国档案事业发展 十二五 规划》中提出的 加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提**案的容灾及灾备能力,确保档案安全 的宏观背景以及当前人类生存环境日趋恶化、自然灾害频发、档案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的社会现实,在对我国档案自然灾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并对发达国家档案自然灾害防治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和总结我国档案自然灾害防治的总体思路,并按预防和预警、应急和抢救的逻辑思路系统构建我国档案自然灾害的防治机制。本书从预防、预警、应急、抢救等逻辑环节出发,把预防与预警作为档案自然灾害的 防 的阶段,把应急与抢救作为档案自然灾害的 治 的阶段,从 防 和 治 两个方面对档案自然灾害进行研究,并分析准备与预警、应急与抢救两个环节之间以及各环节中组织体系、处置策略、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时代档案工作的主题,而档案数字化建设则成了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档案管理过程中一场深刻的革命。对于云南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历史遗留下来的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量丰富、种类繁多、原始记录性强,进行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可以实现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更好的保护与抢救这一珍贵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本论文在深入探讨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可行性、研究现状,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实现策略,为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从前期的建设规划、具体的业务建设过程,绩效评估体系等建设过程提供了理论参考。
《基于主体认识视角的当代中国档案学术研究》以哲学认识论关于学术研究活动的认识层级划分与影响学术研究的认识主体性因素的剖析作为立论基础,试图对中国档案学术研究传统认识行为进行归纳与评述,并对现实档案学术研究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主体性因素进行概述和反思,并从学人的角度去剖析当前档案学术研究主体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以此提高档案学术研究主体的学术研究能力,规范档案学术研究的行为,促进中国档案学的进化与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