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是当代中国学术、思想、舆论界的大家,在20世纪的中国有很大影响力。胡适的才华、思想、品德的形成都与他童年、少年与青年时期的成长与所受教育密不可分。 在《四十自述》中,胡适先生回顾自己人生前四十年的经历,从他的信仰、母亲的订婚、慈母的教育、三岁入塾、叫局吃花酒到醉酒打巡捕、闭门读书考上庚款留美、至 逼上梁山 的文学革命,完整地讲述了自己成长、学习与突破的根源与历程。 《人生有何意义》是胡适精选文集,汇集了胡适浩如烟海的著作中富有闪光点、与人生有何意义主题相关的文章,集结成册,一共分为 人生有何意义 为什么读书 青年人的苦闷 不老不朽 四章。 《容忍与自由》是胡适的演讲精选集。这些演讲是胡适一生自由思想的集录,更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书中包括胡适从青年到老年的思想,内容涵盖文化、修身、政治
英国学者拉撒姆(Albert George Latham,1864 1940)翻译的歌德(1749 1832)《浮士德》英文版,首次出版于1908年,影印版本为 人人丛书 (Everyman s Library)1935年版。
《翁偶虹文集(论文卷)(精)》由翁偶虹著,主要内容:幸我一生并未“不务正业”,在戏班、剧社、剧团和许多戏曲表演艺术家的行列里,厮混了五十余年,有的结为知交,有的谊成至友,有的尊以师礼,有的仰如前哲,在时相过从中,习以为常地看到他们的艺术实践,听到他们的艺术见解,更信而有征地从他们口中听到比他们更长一辈的艺术成就、隽闻佳话。又幸脑健,至今犹能记忆。从这些见闻中,融合我自己的分析、探讨、阐释、研究,骤觉许多晶光闪烁的瑰宝,堆积目前。趁我手脑未蔽的有限光阴,顺序写来,从一九七九年到现在,发表与未发表的约数十篇,又得朱复同志和我的儿子翁武昌钩沉、整理了一九五三年至一九六五年的散佚之作,凡是能阐述唱念艺术、表演艺术、艺术作用、艺术性能以及考证释疑、表彰前哲,足资参考借鉴的,尽量搜罗在
《第三卷 史学论集下》汇集了作者52年来研究成果中的精华部分,包括16篇已刊和未刊的论文。多角度多层次地阐述了有关史学的问题,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其中《什么是历史》、《中国古代吏治的得失与借鉴》、《6-13世纪的中国社会生活》、《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运转和发展》、《关于文化的随想》等16篇文章。其中很多观点曾引起史学界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本卷《史学论集下》汇集文章多改革开放后,宁可先生的重要理论研究。例如,历史科学理论与历史理论区分问题,有关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问题等。 这些研究和观点有的澄清了当时史学研究中的根本性概念问题,加深了学界对中国社会经济史一些根本问题的认知,对现实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很多研究后来成为史学界的共识。
季羡林先生精通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古代印度和中亚语言,通过这些语言,他对于印度和中国的古代宗教、文化和文学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其范围他人常无法涉足,所以成果独特,为中外学者所一致推崇。他的三篇论述原始佛教语言问题的系列论文,是他的重要论著之一。在广泛征引多种印度古代语言和汉译佛藏例证的基础上,他指明了佛陀在世时的语言政策是信徒各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学习佛说,而早的佛典,则是用古代半摩揭陀语写成的。
《吴林伯学术论文集》共收录论文22篇,其中16篇与《文心雕龙》相关,涉及《文心雕龙》学术渊源、《文心雕龙》与《文选》《诗品》等典籍的关系以及《文心雕龙》思想、艺术、训诂等丰富内容。另外6篇则集中反映了吴林伯先生的治学旨趣和方法。我们将这些论文分类编排,统一体例,施以校订,结集出版。收录论文多发表于《武汉大学学报》《文史哲》《古汉语研究》《文心雕龙学刊》等刊物,《〈周易〉与〈文赋〉》《〈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补正》两篇则据手稿录入。附编收入吴林伯先生及门弟子陈书良、易中天、方铭、赵仙泉、陈桐生、陶然等的纪念文章,以便读者知人论世。
本卷精选季羡林先生关于比较文学和民间文学的研究文章 13 篇,理论文章 14 篇,分为两类编排。他就写出了《〈列子〉与佛典》这样功底雄厚、学风严谨、考据周详的文章,深受他的学术前辈胡适和陈寅恪先生的褒扬。在解放后,他孜孜以求,翻译了印度民间文学名著《五卷书》和《罗摩衍那》,同时也写出了相关的研究文章,取得了不朽的成就。从而也使他的译作和论作成为这个领域研究者的书。
《胡适文存(第3集)》以上海亚东图书馆1930年10月第2版为底本,参考其他版次及台北远东图书公司1953年版编校而成。原书书名《胡适文存三集》,初版于1930年9月,收录的文章大都写于1925年夏至1930年春之间;这些文章当时大都已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或作为序跋收入已出书籍。本集共九卷,胡适自己说,除一、九两卷发表他的一点主张外,其余七卷都可算是说明治学方法的文字,即都是方法论的文章。
流放 在中国古代刑罚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术界对此鲜有深入的研究。清代流放具有流放类型的多样性、流放法规的复杂性、流放对象的普遍性和流放历史情境的独特性(流放至清代制度臻于完备,又在清末的法制改革中被废止,成为一种过去时的刑罚)等特点。作品以有关档案、官书、律例为基本资料,采取以史为经,以法为纬的分析方法,力图从史的视角考察清代流放制度形成、发展变化及其成因,从法的视角考察清代流放制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制度规范及其实施情况,以期 重新认识传统法律制度,尝试重建清朝的 法制帝国 ,不仅有裨于深化对清代法制与社会的认识,而且对当今法制建设有借鉴意义。
从南佛罗里达藤萝四垂的柏沼,到加拿大边境苍翠的山峦,艾温威蒂尔行程一万七千英里,一路追春北上,记录春天慢慢浸润美国山川的风貌。大到延绵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微至明艳的凤蝶残翅,春日密集的脚印漫布旅途,缥缈似月光下的沙洲,神秘如“德拉蒙德湖之蓝”,瑰丽若丽彩鹀的羽翼,坚忍肖一往无前的幼鳗……透过这位自然使者灵敏的感官、纯净的仁心与博学的智慧,领略关于春天,你所应该知道的一切,感悟自然抚慰人心的力量。
我总认为,三、四十年代投身革命的那一代中国作家是很独特的。他们多数曾真诚地把社会理想和艺术理想合二而一,他们首先是一个“虽九死犹未悔”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次才是一个作家。他们大都经历了一个文学的非同寻常的年代。从四十到七十年代,作家被赋予了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的任务,即对革命事业只有维护、辩护的义务,没有质疑、批判的权利。他们一方面要服从革命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操守着心灵深处的良知和人道精神。他们在一条窄小的夹缝中谨慎而执著地作着文学的运思。黄秋耘属于这一代作家中的一员。带着时代的强烈印记,黄秋耘,这位半生戎马半生翰墨的长者,从他拉开文学生涯之幄幕时起,就显示了他的“知”与“情”兼胜的禀赋。作为一个早年投身革命、一九三六年十月就加入共产党的老革命,他有清晰而理智的人生信仰:
阿道司·赫胥黎著,陈苍多译的《众妙之门》包括赫胥黎的两部经典作品:《众妙之门》《天堂与地狱》。 《众妙之门》书名源自英国诗人威廉·布莱的诗句:“如果我们将知觉之门洗涤致净,万物便会以其无限的原貌出现在我们眼前。人们若将自己封闭起来,便只能从洞穴的狭窄细缝中窥探事物。”也与《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着异曲同工之意。 《众妙之门》是赫胥黎记录自己服用一种从美洲仙人掌中提取的后的视幻体验,以及一些神秘经验造成的影响:“我想,我见证了亚当被造出来那个清晨所见的一切——每时每刻都有奇迹,以赤裸裸的方式显现。”是其亲临天堂、地狱般神秘领域的靠前手经验记录,开启了现代知觉、灵性、极限探索的先河,深刻影响了西方当代文化。《天堂与地狱》是《众妙之门》的续篇,进一步深入探讨了艺术经验的感官
这是一本探讨死亡与濒死体验的智慧之书。作者听到一位精神病学家讲述自己“死”而 复生所经历的奇特事件,又在大学讲授柏拉图“灵魂不朽”专题时听很多学生讲起类似的故事,大感震惊,遂投入到对该现象的研究中。在本书中,作者直接或间接采访了150名有上述经历者,总结出15个共同元素,首次提出了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NDE)的概念。另外,作者还将其与人类历史上对于死后世界的重要哲学论述加以比较,并列举心理学、自然科学对该现象的解释,逻辑清晰,说理翔实,大大增加了本书的科学性与哲学内涵,引人深思。 本书一经推出,即引起轰动,并开启了全世界科学家对濒死体验的研究热潮。虽然刚开 始很多医学界人士对其冷嘲热讽,但现在科学已经站在了穆迪博士这一边。三十多年过去了,本书仍然不断再版,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