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本人是一位 多元化 的人物。他集精神分析学家、精神病医生、哲学家于一身。拉康以其结构主义者和后结构主义者的双重身份,影响了后现代的众多理论巨擘,其独具魅力的精神分析理论被誉为由结构主义通往后结构主义的桥梁,对20世纪后期西方的文学、文化批评、艺术、电影等领域造成强烈的冲击和影响。 本书除总序和导言外,共有8章内容。首先,对拉康的传奇式生平及学术经历和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全面剖析,然后,重点介绍拉康的潜意识论、主体理论、欲望理论,探讨拉康的精神病学思想及临床心理治疗观,*后是对其理论的总体评价。
拉康(Jacques-Marie-Emile Lacan,1901.4.13-1981.9.9),法国心理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见解,同时又是*有争议的欧洲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 法国的弗洛伊德 。本书揭示了拉康在理论探索上走过的道路,阐述了他在不同时期,通过一系列和其他学科相连的概念来重新发现精神分析的过程。本书亦侧重于引导那些不愿意向自己的欲望妥协的、不被社会道德价值所捕捉的、对千奇百怪的人性充满好奇心的、新时代的精神分析师踏上追寻拉康的道路。
《社交天性》是社会心理学家马修·利伯曼解读人类“社会脑”的权威之作,它告诉我们为什么在充满合作与竞争的智慧社会中人们喜爱社交又相互连接,个人的社会影响力如何得以发挥,书中处处充满了令人惊喜的洞见。 为什么有的人天生善于社交,而有的人总是充满障碍? 为什么智商越高的人越难相处? 心痛对人的伤害甚至超过头痛? 慈善组织如何激发人们的捐赠行为? 比金钱更有效的激励员工的方式是什么? 针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如何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如何与他人合作,到如何帮助孩子高效学习、如何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社交天性》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解释和建议,为我们讲述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 这是一本兼具科学性和通俗性的读物,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研究者们如何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神经基础,还可以借助本书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徐胤编译的《精神分析引论》是弗洛伊德除了《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学》之外,流传 广的一部著作,曾被译成17国文字。以1915年~1917年于维也纳大学的课程讲稿付印成书,由于是讲授的形式,故而对刚学习精神分析理论或 从未接触过的入门者,得以循序渐进且深入浅出的一窥精神分析理论的堂奥。 精神分析是西方现代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产生于19世纪末,现已扩展到各种不同的社会科学领域,如文学、历史和哲学等等。本书几乎涵盖了精 神分析理论所关切与探讨的各项层面,特别是精神分析的三大基本理论:潜意识论、梦论,以及性欲论。 全书分成三个部份:第一篇“失误动作”,针对一般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失误动作来分析表面行为下的深层含意,这可视作是某种预兆或讯号;第二篇“梦”,则 试图由释梦的技术去探索
1915年-1916年,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为非专业人士开设了一门心理学讲座,课程逐渐深入。《精神分析引论》忠实地收录了当时的讲稿,并由弗洛伊德润色而成。 全书包含了弗洛伊德最主要的学说:失误、性、梦、潜意识,是100年来了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不二之选。
本书是“西方思想文化译丛”系列之一。在中国精神分析界,埃里克?迪迪耶(RIC DIDIER)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这主要是因为他在中国成都四川大学进行的五次讲座。他是拉康和多伦多的学生,他的演讲生动、易懂、深刻,尽管每次讲座都隐含了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些重大问题与概念,但是他很少用生硬的术语来阐述,而是把理论化解为平常语言。此次除原著内容外,经作者同意,译者又后附了两篇作者的小文,为儿童精神分析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本书一改往昔精神分析理论与个案论述的深奥晦涩,语言浅显易懂,叙事论理,深入浅出,文字语言优美易懂。
如今我们很难想象,当年拉康教学现场的盛况:你必须提前几个小时到那里,否则就根本找不到座位。演讲厅很快爆满。精神分析家、未来的教授、演员、作家……他们起初只是好奇,但很快被征服了。地面上布满了卡式录音机的电线,人们开心地被缠着脚……在1966年的法国,拉康已是 负盛名的精神分析家与哲学家,他被奉为结构主义四巨头之一,与米歇尔·福柯齐名。他的思想波及深远,不仅启蒙了雅克·阿兰米勒、齐泽克在内的数代分析家与学者,还广泛地影响了文学、电影、性别理论等领域。在拉康的课堂上,他不会用“ 嫉羡”来形容女性学员的野心和抱负,也从不认为成为母亲是每个女人命定的安排。他认为精神分析的重点在于让一位女性明确自己的欲望,从而在是否生育这一问题上获得选择的自由。他教人们直视欲望。他说欲望是请求减去需要的剩余。
\"如何在金钱、权力和美貌间做出选择?如何区分欲望和需求?为何爱人需要先爱己?希腊神话瑰丽奇幻,正如人的内心世界。现在,俄狄浦斯、雅典娜、伊卡洛斯、纳西索斯、阿佛洛狄忒等熟悉面孔纷纷登场,以自己的故事,为我们了解无意识、潜意识、压抑、升华、梦境等精神分析概念提供了清晰易懂的示例。本书作者皮埃尔·瓦罗在精神分析领域深耕多年后发现,用古希腊神话、戏剧中家喻户晓的情节讲明相关理论,是普及精神分析知识的 妙方法。20个神话故事,对应20个精神分析话题,分别独立成章,以简明、有趣的形式,引导我们透过众神的幻象,看懂自己的内心。了解精神分析法,才能 了解自身的渴望、力量与弱点。现在跟随弗洛伊德一起,开始深入探索自我的精神世界吧!\"
《影像中的生死课》堤陆晓娅老师自2012年起在北师大开设的同名公共选修课的授课笔记实录。全书以“什么样的生活值得一过”为核心关切点,选取中外电影,搭建与“生死”相关重大议题的思考平台,跨越心理学、社会学、医学、人类学、伦理学、哲学、美学等多个学科,在观影、阅读和讨论的多重对话中,协助学生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建构自身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观。本书以纪实性的手法,逐一呈现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展现生动的课堂教学过程,在解析相关生死议题的同时,亦分享作者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