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像中的生死课》堤陆晓娅老师自2012年起在北师大开设的同名公共选修课的授课笔记实录。全书以“什么样的生活值得一过”为核心关切点,选取中外电影,搭建与“生死”相关重大议题的思考平台,跨越心理学、社会学、医学、人类学、伦理学、哲学、美学等多个学科,在观影、阅读和讨论的多重对话中,协助学生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建构自身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观。本书以纪实性的手法,逐一呈现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展现生动的课堂教学过程,在解析相关生死议题的同时,亦分享作者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法。
《人心与人生》是梁漱溟自认为很重要的一部著作。梁漱溟内心中“自谓负有沟通中外古今学术思想的历史使命”,而他的这种历史感与使命感的精神力量,则集中表现在他很后一本《人心与人生》一书中。梁氏一生著述达30余部,但代表他思想转变与哲学菁华的,却是这本《人心与人生》。这本书也是作者写作时间很长,思虑很精深的一部著作,从立意到刊布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之久。此书很吸引人之处,也是存在很争议之处是作者预言人类文化的前途是西方文化的没落,中国文化的崛起。
《麦金德地缘战略思想研究》从西方地缘战略理论一个经典流派入手,对麦金德地缘战略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系统研究。可以说,该研究成果填补了地缘战略理论研究领域的学术空白。一是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麦金德的地缘战略思想体系,既分析研究了其陆权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也分析研究了其全球时空观念、“心脏地带”理论、海陆对抗理论。二是较为深刻地剖析了麦金德地缘战略思想的优劣,既承认其地缘战略的理论精髓,肯定其对世界历史进程、国际形势分析和全球霸权体系的独到见解,也着重分析了其地缘战略思想的局限性,指出了其着眼于冲突和战争,从权力、对抗、势力范围、霸权、实力中心等视角和方法入手,为西方列强对外扩张和争夺势力范围所提供的地缘战略理论,已无法解释新世纪新时期的国际政治现实。三是对麦金德地缘
哲学的便是大众的,大众的就是哲学的。《尼采箴言》汲取了尼采最通俗的哲学思想,从生命、存在、意志、思想、天才、超人、艺术、悲剧、人世、道德、善恶、告诫等方面入手,读者在睿智的哲学思想中求得前行的人生之路。
由菲利浦·M·布隆伯格著的《让我看见你(临床过程创伤和解离)/精神分析经典著作译丛》在本书的开始,布隆伯格思考了怎样从人际间视角看待分裂疏离。令他意外的是,他发现被病人否认的体验往往需要经由分析师的内部对话才能找到,因为被解离了的自体―他人互动结构先是在分析师那里被引发,然后才在人际间场里展现出来。 这个领悟导致了其他发现,布隆伯格经常在分裂病人及其他人格障碍病人的解离结构之下找到创伤体验――哪怕是在非创伤性病人身上也能找到。这个发现使心理结构的人际间理念得以以新的面貌出现,布隆伯格进而认识到,所有严重的人格异常都暗藏了解离防御,用以避开内部创伤体验,控制外部世界,从而避免再次创伤。这些领悟开启了对治疗过程本身固有的解离过程的全新理解。在布隆伯格看来,病人关系世界里的突发事件,及其
本选题通过对美学史的考察和对现代美学的批判,在重建存在论和现象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美学体系。首先,本书区分了审美本质的发现方法和证明方法,前者是现象学,后者是存在论。其次,对现象学作了新的规定,认为现象即存在的显现。现象学有缺席现象学和充实的现象学之分,缺席现象学通过存在缺席的生存体验而建立推定存在论,充实的现象学是审美现象学,可以发现美的本质进而领会存在的意义。再次,对存在的性质作了规定,认为存在是我与世界的共在,具有同一性;是生存的根据,具有本真性。然后,运用存在论证明审美是自由的是生存方式和的体验方式,具有主体间性(存在同一性的体现)和性(存在本真性的体现),从而回归存在,显现存在的意义。复次,审美以性和主体间性了现实生存,沟通了我与世界,从而领会了存在的意义、回归了
......
《牛津哲学词典》为我社引进的牛津百科分类词典系列之一,内容广泛,信息全面,是目前最的哲学词典。本词典共收录词条2500条,包括的哲学术语和概念,以及 500多位哲学家的生平介绍和相邻学科中有关哲学的术语,介绍了从亚里斯多德到禅宗几乎所有的哲学家和哲学
《辩证法随谈》全书28万多字,收录了1412条富有辩证意蕴的精彩段落,分为六编三十六题:编:发展、改革、开放、稳定、环保、生活;第二编:民主、政党、统战、政协、民族、宗教;第三遍:文明、文化、文艺、宣传、体育、京剧;第四编:城建、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旧城改造;第五编:求是、实践、创新、务实、经验、群众;第六编:领导、方法、作风、修养、办实事、和为贵。书中并非专门谈论辩证法,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原理运用于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既有立场、观点、方法,又覆盖工作、学习、生活诸多方面,是时时处处应用了辩证法,时时处处体现了辩证法。作者在书中随时、随地、随事、随兴而谈,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辩证法随谈》一书是李瑞环同志数十年来学哲学用哲学,特别是运用辩证思维指导实践的丰硕
自然权利问题乃是当代政治与社会哲学中首要的议题之一,《自然权利与历史(第三版)》对这一主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究;作者尤其从古典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入手,揭示出现代自然权利理论前提下所导致的自然权利的危机。 像许多的思想家一样,列奥·施特劳斯致力于一些根本的思想问题,凸显出西方文明中深刻的精神紧张。他对于当代思想中的实证主义、历史主义以及自由主义的批判,使他更加深入地投身于古典政治哲学的研究。
本书论文二十一篇,分为两组。前十篇是对《明儒学案》的研究,专题论文之外,《明儒学案点校释误》书中摘出“引文之误”部分,为第9篇,还有关于《明儒学案》的未刊论著约7万字。后十一篇为杂稿,其中怀人三篇、书序两篇、书评六篇。
在人们心目中,现代数理科学的巨大成功支持了世界完全由一个优美理论来安排的傲慢观点。在本书中,作者论证了相反的观点。我们通过现代科学的运作方式形成对世界的意象时——正如经验论教导我们做的——最终得出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些特征是有序的,其他只有大致的规则性,还有一些则按各自不同的方式运作。定律是自然界非常特殊的产物,它们的产生需要非常特殊的安排。“定律拼凑”是讲得通的。
本书试图在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中阐述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并将其视为这个传统自身的一次“规定了的否定”。这意味着否定辩证法中同时蕴涵着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拯救。这种批判与拯救的张力,无疑将改变长期以来阿多诺在汉语学界那种单纯的颠覆者和否定者的形象。
《别尔嘉耶夫论自由与奴役》精华绝世,字字珠玑,常识与经典融合,堪称传世思想魂宝。《别尔嘉耶夫论自由与奴役》不仅涵盖了人类具有智慧的语言,同时也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准则;虽然这些经典智慧,在人类各种语言中均有不同译本,被各国人们所推崇,其主要原因是使不计其数的人受益终生。
“文化”在日常生活之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发挥什么作用?“文化哲学”在哲学研究领域之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发挥什么作用?这是文化哲学研究者必须加以重视和认真思考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西安交通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丛书:文化哲学论要》“上编”从概略梳理中西方人论和文化论入手,力图通过对文化进行的“微观静态”研究和对文化传统进行的“宏观动态”研究,论述人们进行文化活动的原因、前提和基本方式,以及文化传统的形成条件、历史变迁和当代特征,实现对文化进行的严格学术定位,从而回答上述个问题。本书“下编”以马克思实践哲学为依据,以中国传统哲学为参照,从概析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入手,力图通过简要考察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界的基本走势,论述马克思实践哲学是这种基本走势的根本归宿,勘定哲学研究领域的疆界,在此基
“没有问题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啊,然而这却成了中国哲学界的窘状:大多数学者有的是观点,而恰恰没有问题了。作者选择了“问题”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此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无疑显示出其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强烈的哲学使命感。他不仅从心理学、语言一逻辑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一般哲学、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观等多学科对于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考察、梳理,而且对于问题是什么、问题的结构、问题的基本特征、问题的基本功能、问题的发现、问题的评价、问题的选择、问题的解决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讨。 本书立意新颖、思路清晰、语言优美、论证严密有据,能将当今学术界的这一重大难题探讨得较为深入透彻,实属不易,而且本书作为一部原创性较强的学术著作,本身就具有的开创性和学术理论价值,将在某种程度上推
《名家讲解荀子》以专家版本为依据,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校勘精审,注释简明准确,译文准确流畅,讲解重点突出,见解独到。《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荀子的著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者为研究荀子数十年的专家。
长江文化研究的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缘由。根据20世纪90年代的资料,作为亚洲大河,长江流域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90/0,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3010,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40010,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占全国的30%以上。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重心向内地转移以及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长江文化研究日益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1995年8月在武汉举行的长江文化暨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把多学科、多层面、全方位研究长江文化提上了议事日程。与会代表普遍认为,离开了长江文化,就没有中华文化;全面深入地研究长江文化,不利于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而且对于从整体上认识长江流域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及其与东南亚、南亚、中亚乃至环太平洋地区的交流,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加速我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