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保留了《说文解字》原书小篆,后跟楷书字头。之后放置标准汉语拼音和大徐本反切注音辅助阅读。次行为《说文解字》原文,保留其最原始的风貌。再次为译文,以白话文形式翻译解释《说文解字》的文字训诂。 为丰富本书内容,我们在查阅大量古籍资料后,整理出一批来自于出土文物、钟鼎铭文和古代典籍的字源。并在字源下方标注了字源的出处,让读者以直观方式体会字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同时我们也精心挑选大量古版画插入书中,精美古朴的历代名家版画,从不同角度阐释字义,描绘字义所蕴含的无限风味。 《说文解字》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宋朝刻本或是清段玉裁之注释本,而诸多文字的读音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变迁,本书中可能出现汉语拼音标注与大徐本切音不一致的情况。为保留原书风貌,切音不随汉语拼音做改动,仍保留
《康熙字典》是一部举世闻名的大字典,收字多达47000余个。但由于实纂有欠严谨,存在引文讹谬等诸多缺陷。今特首次影印新发现的王引之校改本《康熙字典》,以补其缺失。清道光间,知名学者王引之等94人奉命校订、重刊《康熙字典》,校改引文、字头、释义以及例证与义项等错误共2588条,并记校改情况为《字典考证》。
本校释一反近代来用王先谦集解本为底本的常例,而选用古逸丛书影刻宋台本为底本。同时还先用了南宋巾箱本、题注本、元刻明修本、明世德堂本、四库本、谢刻本、增注本、集解本、吴汝纶点校本、村岗良弼评点本相参校。 本校释博彩杨倞以下至当今学人校释之文上百家。 本书附录辑有荀子佚文十三条。其中四条为笔者所钩辑,亦于荀子辑佚有所帮助。 本书附录广集历代有关荀子研究资料,并列出引用参考书目文献二百余种,欲为研究荀子学者提供方便。 笔者虽俗搜集更为完备资料,竭其心力使拙著能成为荀子集解之后又传世力作,终因条件所限,一些重要旧刻本及近当代优秀校注本之作尚未寓目;加之笔者学识浅陋,才力微薄,故有力不从心之叹。
如果能利用少年儿童的黄金时期,有选择地给他们诵读一些经典之作,借由先哲的风范,熏习我们的子弟,引用圣贤的智慧,教导禀性淳良的孩子。那么,“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日积月累,必将奠定孩子一生融入社会、生活幸福、事业大成的基础。 为了让少年儿童有较好的读经教材,我们特地约请了著名高校的古典文献研究专家主编了这套《国家小书院》供少年儿童诵读! 本套书的特色是原文大字,加拼音,加译文,加注释。字大,可以节省目力;拼音,便于诵读;译文和注释,便于理解。 关心教育的家长,千万不可轻忽对孩子的读经教育,快快让您的孩子加入到读经的行列中来吧!
《安徽古籍丛书萃编》可以集中、全面地展示安徽先贤古籍研究的成就,展示20多年来安徽古籍整理研究的成就和20多年来安徽古籍整理出版的成就。对安徽历史文化的积累和传承,展现安徽历史文化形象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安徽古籍丛书萃编》将成为内容权威、装帧精美、印制精良的首套《安徽古籍丛书》精选本。本项目从2010年(包括2010年)以前出版的《安徽古籍丛书》中选取文献资料价值大、点校整理质量上乘、学界仍有需求的图书进行重印。2010年以后出版的图书因市场上新版图书尚多,此次不复列入。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二书的作者张岱,早年的生活条件十分优越,明亡以后,他选择隐居山中,发愤著书,终身不仕。这两部作品,正是他用“梦忆”、“梦寻”的方式来回忆往昔、追念故国,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挚的情感。《陶庵梦忆》一书,集中对昔日生活中的琐事展开回忆,内容涉及当时市井生活、风土人情的诸多方面,如市井茶肆酒楼风貌,说书演戏、放灯迎神等民俗活动,以及书法绘画、民间工艺等等,其中很多是作者亲眼所见,篇幅短小精炼,文笔清新,极富情韵。《西湖梦寻》则集中谈论西湖掌故,张岱久居杭州,对西湖景点如数家珍,对书中列举的众多古迹,不仅概括讲述其起源和发展,还引录大量相关诗文,足资后人参考。
本书是叶廷圭编撰的一部中型类书,它为读者提供检索语词典故、风物、制度之便;书中保留的宋代以前的散佚古书片断,还可用于辑佚;所引诗文,对校勘古书也有参考价值。
有人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那么,庄子睁着什么样的冷眼,又具备何等样的熟肠?他为什么是非不管,却又感慨万端?是什么牵挂他的热肠。使他到底不能忘情?又是什么被他冷眼看穿,于是他掉头不顾? 人们把庄子称为“神人”,他看破功名,不屑死亡,一生贫困,却始终乐在其中。他的作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使人拍案叫绝。那么他的人生态度是怎样形成的?在他快乐逍遥的表面下,是否隐藏着另一面的事实真相?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学习书法务需深入理解汉字的源流演变。从汉字发展来看,篆书处于汉字发展的早期,若从盘庚迁殷算起至秦统一中国,约有一千一百年的时间完全是篆书史,占书法史三分之一的时间,遑论篆书发展一直贯穿整个书法发展的历史。篆书对后世其他字体如隶、楷乃至草书的演化还具有指导、约束乃至规范作用,若能深入学习,自然会对书法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篆书包括大篆、小篆,二者是相对而言的,后人将秦代的篆书称为小篆,而将秦以前所有的文字都笼统地归为大篆范畴。秦篆的典型如《峰山刻石》《泰山刻石》等,据说为秦相李斯所创,字形取纵势,笔画粗细一致,圆润遒劲,结体均衡对称。篆书在汉代很长一段时间仍被作为“正体”使用,后因隶书、楷书渐次兴起,篆书应用渐少,书写也渐式微。至唐,篆书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