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释文》三十卷,唐陆德明撰。由于魏晋以来篆隶之变、方音之异,和异体字、俗体字层出,及古籍辗转传写而致讹谬,阅读古书时识字读音困难,需要有一部供查字音、辨字形、明字义的字书。陆德明撰《经典释文》正适应这一需要。 《经典释文》成书以后影响至巨。然历千百年之传写刊刻,歧异迭出。今人黄焯有感于此,爰对其进行详细校勘。黄焯,字耀先,又字迪之,系黄侃先生从侄、弟子,湖北蕲春人。黄焯以《通志堂经解》本为底本,将历代名家如何煌、王筠、惠栋、臧镛堂、戴震、卢文弨、顾广圻、孙星衍、黄丕烈、阮元等校语及近现代学者如黄侃、吴承仕等之笺识并自己近五十年之研治所得,汇集而成《经典释文汇校》一书。 《经典释文汇校》原稿是以笺识形式记于‘同治辛未重雕抱经堂本’《经典释文》之上,由黄焯弟子贺镛抄写汇集成书
《六壬神课金口诀心髓指要(珍稀古籍注释本)》亦名《孙膑神课》,是一种稀见古籍,传为鬼谷子之徒、战国军事家孙膑创作;所谓“心髓指要”,是对《六壬神课金口诀心髓指要(珍稀古籍注释本)》艰涩内容的注释或翻译。据载,《六壬神课金口诀心髓指要(珍稀古籍注释本)》明代万历年间国家即有藏本,现仅见有民初上海广益书局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两个印本;由于《六壬神课金口诀心髓指要(珍稀古籍注释本)》历史久远语义深奥,且内容大多隐而不彰,故至今未见有注释本刊行。古人在《六壬神课金口诀》中所阐述的理论,贯穿着术学的哲学思想和数理逻辑法则,隶属于应用易学范畴。校注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六壬神课金口诀心髓指要(珍稀古籍注释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为承继往圣绝学,浸润要义,今结合自己家学之传承和历代的
《尔雅翼》为四库全书之一,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入图书三千四百五十七种,凡七万九千零七十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六千七百五十二函。
《其人如天》读史记,直接触及历史人物的魂魄,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作者如同司马迁及其笔下人物的知心人,经他勾勒,刘邦、项羽、张良、韩信、萧何等一代豪杰便仿佛有血有肉活脱脱地来到今天;作者从他们身上发现的生命气象又着实给人新鲜感,仿佛我们今天才识得他们的真容。刘邦表面上无赖轻慢,内里的伸缩自如却是王者风范;项羽外表上盖世无双,负才任气却是他英雄气短的原因;张良的从容有余令人遥想不尽,相较之下,韩信的自矜倨傲就显得格外刺眼…… 当我们触摸到这群古“汉”人敞亮饱满的魂魄,再看历史会感到格外真切,我们自己也能从中找回中国人该有的生命气象。 “今天读到仁明写的这本书,真的有一种魂兮归来话史记的感觉。……仁明要告诉我们的是,原来汉人的真容就在《史记》里。”——诗人 杨键
《春秋穀梁传》,《春秋》三传之一,儒家 “十三经”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体裁与《公羊传》相似。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穀梁赤,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晋人范宁撰《春秋穀梁传集解》,唐朝杨士勋作《春秋穀梁传疏》。《春秋穀梁传》在西汉宣帝时曾经盛极一时,是研究先秦到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本书具有书性与实用性强的特点,全书共十章内容,章至第三章主要讲述的是训诂学的概念、内容、作用;第四章至第五章主要讲述的是训诂条例、方式、术语以及方法;第六章至第八章主要讲述的是学习和研究训诂应掌握的基本观点,所采取的正确能度和所常见的严重弊病;第八章至第十章主要讲述的是训诂学的新领域和源流;书末附训诂学参考文献要目与俗语词研究参考文献要目,富有指导性与参考价值。
《辜鸿铭讲论语》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混战,找不到出路,辜鸿铭此时提出欧洲各国应向中国传统文化吸取精华,于是写了《中国人的精神》,并开始把《论语》《中庸》《大学》翻译成英文版。辜鸿铭认为,欧美的传教士和汉学家歪曲了儒家经典的原义,糟蹋了中国文化,并导致西方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产生种种偏见,因此决定亲自为欧美人讲解《论语》,这就是《辜鸿铭讲论语》的由来。 《辜鸿铭讲论语》不但语言精练,词意精达,而且在讲解的过程当中纵贯中西,援引歌德、卡莱尔、阿诺德、莎士比亚等西方作家和思想家的话来注释某些经文,将注释中将书中出现的中国人物、中国朝代与西方历史上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和时间段作横向比较,帮助那些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人更好地把握儒家经典的内容。 《辜鸿铭讲 》较之以前西方传
钱穆先生为文史大家,尤对孔子与儒家思想精研甚深甚切。《论语新解(精)》乃汇集前人对《论语》的注疏、集解,力求融会贯通、“一以贯之”,再加上自己的理解予以重新阐释,实为阅读和研究《论语》之入门书和推荐阅读书。
本书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为修撰《资治通鉴后记》而作的札记,共16卷。比较详尽地记载了北宋六朝(906-1070)的国故时政,内忧外患,揭示矛盾,反映了许多社会问题,为后世留下极其珍贵的史料。书中所记大多为作者所见所闻,记载真切,所记史事注明来源。《涑水记闻辑佚》《温公日记》《温公琐语》《诸家著录题跋》附录在文后,同时还有人名索引,除使用四角号码检索外,还增加了《笔划检字表》,增加读者查找的便利性。
《周礼》所记载的饮食制度为中国古代饮食制度之滥觞,其所蕴含的饮食思想和饮食观念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周礼》食官规模庞大,有50种食官和3794名餐饮技术人员,其职能涵盖了饮食活动的全过程。 王雪萍编著的《周礼饮食制度研究》以《周礼》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梳理、整合饮食资料的基础上,依照食官职能,明确《周礼》饮食制度的类别与内涵,从学术层面考察《周礼》食官制度、饮食结构和膳食制度、饮食器具使用制度、食礼制度;结合先秦其它文献和考古材料等,采用比较的方法,点与面结合的方式,辨释、考证相关制度,展示《周礼》饮食制度的全貌。
《诗经》是中国部诗歌总集,对后代影响极其深远。本书以风趣流畅的笔调,介绍了《诗经》中的典型诗章、相关背景,以及历代关于《诗经》问题的种种议论。内容丰富,深入浅出,饶在趣味。 本书用漫话的形式,将诗人的生命历程、作品的内涵与诗艺表现作为叙述重点,着重艺术性、故事性和趣味性。全书包括的这些短文,每篇处理一首诗,或一个特定事件。各篇分读可以体味作品的精华,合观则可得诗人的身世与人格。既是非常好的文化小品,也是学术小品,很适合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
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具有开启智慧的作用。在孩子的成长发育过程中,通过听诵、读诵和诵行等方式,及时的从经典中吸取丰富的五德能量,培养高尚的道德品格,用道德的能量开启、保持心脑之间的慧性通道,成就具有道德心灵和智慧头脑的栋梁之材,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史记》作者司马迁,《宋刻十四行本:史记(套装共5册)》计130卷,详细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余年的历史。该书是我国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更被后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成书后,广为流传。但是史事错综,内容博杂,后世学者纷纷为之注疏。最有影响者为南朝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俗称“三家注”。其中,裴骃兼采当时所见到的前人研究《史记》的成果,将传统的经史注释方法与史注新法融合,完成《史记集解》,影响至为深远。《史记》刊刻最早见于北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但原刻本早已亡佚。其修补刻本流传于后世,较为的就是十四行的杏雨藏本。该本刊刻于北宋真宗至仁宗年间,是在淳化本的基础上,经勘校后重新开
《袁氏世范》共三卷,分《睦亲》、《处己》、《治家》三篇。《睦亲》60则,论及父子、兄弟、夫妇、妯娌、子侄等各种家庭成员关系的处理,具体分析了家人不和的原因、弊害,阐明了家人族属如何和睦相处的各种准则,涵盖了家庭关系的各个方面。《处己》55则,论立身、处世、言行、交游之道。《治家》72则,基本上是持家兴业的经验之谈。
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提出了两个极富创建性的论点:一是对莱布尼茨受白晋所寄的伏羲八卦图启发而创立二进制这一说法予以了否认;二是来华的传教士将部分中国科技文化带回欧洲,从而对欧洲的近代科学产生了影响。
《论语》作为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成为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礼乐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众多方面,其儒家思想致广大而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维的精华结晶。
五代南唐有两位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徐铉和徐锴。徐铉传的《说文》即今通行本的《说文解字》,徐锴传的《说文》为《说文解字系传》。通行本《说文解字》与《说文解字系传》在内容、每字的笔画注释、各字之间的次序上,均有所不同。根据周祖谟先生的研究,《系传》有许多长处,它除引证古书和今语疏证古义和古语外,还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以许训解古书;二、说明古书的假借;三、说明古今字;四、说明引申义;五、兼举别义;六、辨声误。 《说文解字系传》有三种版本流传,其中以清道光年间祁嶲藻刻本为,这个刻本据清顾千里所藏的影宋钞本和汪士钟所藏宋椠残本校勘而成,远胜它本,故据以影印。
《徐霞客游记/线装经典》是徐霞客根据自己约30年的旅行经历撰成而成的,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是中国早期的一部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也是世界上早期记述岩溶地貌并详细考证其成因的书籍。其中包括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
本书讨论的是苏格拉底(socrates)及其操学的基本要点,涉及历史和哲学两个方面。变苏格拉底的哲学而言,我主要讨论苏格拉底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及其结果)对自我认识、道德和人类幸福的重要性。不过,在历史性多于哲学性的章,读者还将了解到一些政法因素,这些常被忽视的政治因素可以对苏格拉底的受审起到了定的作用。另外,作者还探讨了“苏格拉底问题”即在阿里斯托苏(Arishtophanes)、柏拉图(Pla-to)和色诺苏(Xenophon)互相矛盾的见证基础上如何确定谁是历史上真正的苏格拉底。这三位古典作家的描述,我们都将加以读者讨论,而且给出支持柏拉图见证的最为准确的一些理由。 第二章的主题是苏格拉底的受审及其申辩,在受审时,苏格拉底说出两种对他的指腔,早先在非正式指控和稍后的正式指控,在讨论荔枝和拉底的申辩和反驳时,我们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