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全本新注(全十四册)》是张大可教授历时数十年对《资治通鉴》进行全本注释的成果。《资治通鉴》是北宋大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主修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294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终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历史。张大可教授 的新注吸收元刊胡三省注本的优秀内容,融合现代研究观点,除传统字音、字义、人物、地理、职官、历史掌故诸项注释外,还结合多种史书,以便全方位了解历史事件与人物。增设文前导读、大事提要、段意概括、点评等,将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结合起来,具有时代性、学术性、创造性、工具性等显著特点。简体横排符合现代阅读习惯,降低了阅读难度,意在使更多的人能够读原文,识全貌,深入《资治通鉴》一书的内容、体系及思想,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千年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其相媲美,故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此书已和《史记》一样,被人们称为史学瑰宝,广为流传,教益大众。正如清代学者王鸣盛所说: 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一万二千
《昭代典则》二十八卷,明黄光升撰。光升,字明举,晋江人,嘉靖乙丑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本书为编年体明史,叙述明朝历代帝王功绩、文武大臣与社会贤哲事迹,以及明朝行政建置、人口变动等。记事上起元至正十二年(1352),下迄隆庆六年(1572)。本书按年月记事,内容简赅,对明太祖一朝事特详。本书可与《明实录》和其它明史互为参证,对研究明代前期历史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兹将本书影印出版,以供读者参考。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它是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以毕生精力所撰成的我国部纪传体通名,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时期,记述了共约三千年的历史。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开创性著作,也是汉武帝大一统政权的产物,在我国文化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司马迁把本纪、世家、表、书(志)、列传五种不同的体裁统一在一部书内,创立了一种便于反映时代特点的崭新史体。《史记》的内容不仅有政治、军事,也有社会经济、学术文化和宗教活动。不仅有帝王将相的事迹,也有社会上各种类型人物的成就与建树。不仅有汉族的纪事,也有汉族以外少数民族的专传。司马迁把各方面的情况统一包容在一部巨著之内,使之成为统一帝国的一座文化宝库。
《昭代典则》二十八卷,明黄光升撰。光升,字明举,晋江人,嘉靖乙丑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本书为编年体明史,叙述明朝历代帝王功绩、文武大臣与社会贤哲事迹,以及明朝行政建置、人口变动等。记事上起元至正十二年(1352),下迄隆庆六年(1572)。本书按年月记事,内容简赅,对明太祖一朝事特详。本书可与《明实录》和其它明史互为参证,对研究明代前期历史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兹将本书影印出版,以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