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藏书:史记》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宇。司马迁写作的《史记》以“本纪”叙帝王,以“世家”载诸侯,以“列传”记人物,以“书”述典章制度,以“表”排列大事,网罗古今,包括百代,打破了以年月为起迄的编年史、以地域划分的国别史的局限,创立了贯穿古今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通史先例,成为正史的典范。 《中华经典藏书:史记》用浅显易懂的译文讲述《史记》中的精彩故事。
中国古典文化大系第六辑:战国策译注
《世说新语》宋绍兴八年董弅刻本题记云:“唐初史臣修书,率意窜定,多非旧语,尚赖此书以传后世。然字有论舛,语有难解,以他书证之,间有可是正处。而注亦比晏本时为增损。至于所疑,则不敢妄下雌黄,姑亦传疑以俟通博。”董氏与南宋校勘名家彭叔夏相去不远,虽然名不见经传,但题记所云和彭氏的“书不可以意轻校”宗旨相侔。本书以王先谦思贤讲舍刻本为底本,校以影宋本、袁褧刻本及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采用定本形式,对诸家以为当改的明显讹误,全数予以校正,不出校记。至于作者所校,则采用底本附校勘记形式,一律附后,不入正文。(本书为精装繁体竖排!)
本书近百年的断代,以作者卒年为准。有时为叙述方便起见,其卒年不在百年范围内者,亦加略述,但以超过不远为限。本书有时为方便于叙述起见,一书或同见于两节中,如傅乐焕先生的《宋辽聘使表》,既见于断代史研究节中,复见于旧形式的撰述节中。顾颉刚,总括而言,是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具体而言,是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颇的影响的“古史辨”的运动的主将。作者的特殊身份决定了本书的特殊意义。我们从中既可看到这位博涉子多个史学领导、亲历子多项史学活动、交接了多位史学名家、编辑了多种史学论著的奠基人对学科和同行的观察与评论;也可看到这位主将以特别的篇幅对他领导的史学运动所作的阐述与估价。在20世纪的中国学术作反思与总结的时候,“古史辨”的影响——包括其正与负面——是不能忽视的,而本书的有关部分,正是
《东京梦华录注》是作为研究北宋汴梁的重要资料而收入《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的。195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鄧之诚先生的《东京梦华录注》,到目前为止,是这部书的注本,它提供了不少可以和原著相互印证的参考资料,因此,《选刊》决定采用鄧注本。在印行前,除对鄧注的个别条目作了删除以外,其它皆未改动。
本书是作者在工作中,一是对碰到的一些情况、问题,总想从理论上、方法上和措施上加以说明和研究;二是对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也觉得有必要加以总结;三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如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水平,感觉尤有必要在理论上作些探讨,摸索出新的经验。工作之余,写了一些思考和总结之类的小文,自1982年以来,慢慢积累了31篇文稿。现将其汇集成这本小册子。也是对自己几十年工作的回顾和总结。小册子收录的文稿,是作者从1982年12月至2004年9月写的,其中,大多数是1988年以后写的。编排是以公开发表的时间顺序为序,除了对几篇文章做了个别修订和更改了个别重复的标题外,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均保留了发表时的原貌。小册子收录的文稿,系作者本人撰写或与他人合作。与他人合作的部分文稿,均在文本加注说
《世说新语》宋绍兴八年董弅刻本题记云:“唐初史臣修书,率意窜定,多非旧语,尚赖此书以传后世。然字有论舛,语有难解,以他书证之,间有可是正处。而注亦比晏本时为增损。至于所疑,则不敢妄下雌黄,姑亦传疑以俟通博。”董氏与南宋校勘名家彭叔夏相去不远,虽然名不见经传,但题记所云和彭氏的“书不可以意轻校”宗旨相侔。本书以王先谦思贤讲舍刻本为底本,校以影宋本、袁褧刻本及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采用定本形式,对诸家以为当改的明显讹误,全数予以校正,不出校记。至于作者所校,则采用底本附校勘记形式,一律附后,不入正文。(本书为精装繁体竖排!)
本书是一部有关宋代政治史和艺术史的通识读物。作者黄博围绕宋代帝王肖像的史实与逸事,看图说话,分析考辨,绘制出一幅别致的宋代政治生活画卷。全书以轻快的文笔驾驭严谨的学术主题,拥有象征意义的宋代帝王肖像,在两宋的外交往还、军事对峙中发挥了“如朕亲临”的神奇效果, 在北宋的败亡离散中,催生出一幕幕“誓死保卫御容”的动人故事,体现出帝王肖像的视觉展示对于皇权运作的重要性;同时,透过御容殿的迁转与重建,以及皇帝肖像对神仙与先贤圣人的“角色扮演”,揭示了仪式背后皇权与士大夫、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为宋代政治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全书图文并茂,彩色印刷,兼具学术严谨性与阅读趣味性。
本书近百年的断代,以作者卒年为准。有时为叙述方便起见,其卒年不在百年范围内者,亦加略述,但以超过不远为限。本书有时为方便于叙述起见,一书或同见于两节中,如傅乐焕先生的《宋辽聘使表》,既见于断代史研究节中,复见于旧形式的撰述节中。顾颉刚,总括而言,是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具体而言,是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颇的影响的“古史辨”的运动的主将。作者的特殊身份决定了本书的特殊意义。我们从中既可看到这位博涉子多个史学领导、亲历子多项史学活动、交接了多位史学名家、编辑了多种史学论著的奠基人对学科和同行的观察与评论;也可看到这位主将以特别的篇幅对他领导的史学运动所作的阐述与估价。在20世纪的中国学术作反思与总结的时候,“古史辨”的影响——包括其正与负面——是不能忽视的,而本书的有关部分,正是
本书篇幅较短,但内容丰富,文学流畅。作者翰林出身,曾任京官十余年,并数出学差,晚年累任封疆,故于政坛掌故、科举考试、官吏执掌等颇为熟悉,书中所述尤为详尽,其他如民政、财政、文人轶事、地方民俗、山川河流、地理沿革等亦多有涉及,因而对研究清代中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社会生活诸方面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该书流传不广。据点校者所见,仅浙江官纸总局民国排印本一种,今即据此点校。全书共一册,分上下两卷,半页十二行,行三十二字,无序跋题记。后附《武陵赵文恪公事略》一文,今一并收录、点校。
中国是世界上一个文字记载不曾中断的国家。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勤奋上进而富有责任感的史家为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从史家巨著《史记》、《资治通鉴》到各类别史、杂史、野史、稗史,中华民族当之无愧地享有“历史的民族”的美誉。这套《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共七本,以朝代为划分依据,从远古传说时代直到清朝灭亡,概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丛书根据史书记载,慎重选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其展现给读者。本书为《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之秦汉卷,以秦汉两朝为划分依据,概述了中国秦汉两朝的历史。
《史苑传薪录(南开历史教学论文集)》认真研讨了本科教学的相关问题,以取得交流经验,促进教学的积极成效。共收入文章40篇,分列在“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与教法”、“大众历史教育调查研究”四个栏目下。既有魏宏运教授、王连生教授、傅玫教授等老教授的经验之谈,也有刚走上讲坛的青年教师的心得体会。课程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博物馆等专业,又有基础课和选修课教学、课堂作业、论文写作、文献功底、编纂、多媒体运用等具体问题的讨论。还有学生课题组有关“社会大众历史知识调查研究”的七篇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