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了从汉献帝初平元年( 190年),军阀混战起,前后共计九十年的历史。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三国志》全书叙事脉络分明,文字简约明畅,写人写事,时见文采。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本书收龙榆生专著三种。《中国韵文史》,是韵文专史,为 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丛书 之一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8月出版。《宋词讲义》,应是龙氏执教中央大学时的讲义。《词曲概论》为龙榆生1959年在上海音乐学院所撰讲义。
本书是李提摩太和蔡尔康合译、颉德《社会进化》所成,原版于1899年出版。通过对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本的录入、校注和导读,作为晚清西学丛书的书目重新出版,对研究清末西学东渐的思想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李提摩太的翻译是概括原著大义的一种重新创作。 大同 这个概念,出自中国经典《礼记》,本书借中国概念来表达西方关于社会进化和秩序的社会学理论,对梁启超思想曾产生过重要影响。
本书由《大美联邦志略》、哈佛所藏《亚墨理格洲合省国志略》残卷、《美理格合省国志略》三部分组成。初版成书于鸦片战争前,于1837年写成,1838年在新加坡刊刻,带入广州,是中文世界的*本美国史著作,曾受到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的重视。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古典名著当中,历史著作无疑是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文明的传统中,重视历史,重视史书的编著是一个重要的特征。民间自发的治史活动层出不穷,留下一些官史无法写、不敢写、写不到的史实和精辟篇章,这一点自不必言,历代统治者对史书的修撰更是异常重视,每一朝代的兴替,君临天下者的件事就是修撰前朝史书,以为本朝镜鉴。自有历史记载起,历朝历代都设有专职史官,虽则名称不同,其记帝、后之一言一行,载天灾人异的职责是一致的。因此,自司马迁修《史记》始,官修历史的延续性(或得到官方支持)再也没有中断过,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的。 正是这种重视和延续性,给我们留下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息、发展的清晰脉络,也留下了一部部浸透着古人心血和智慧的历史典籍,《资治通鉴》就是其中*秀、也是*代表性的经典史
本书是一部有关宋代政治史和艺术史的通识读物。作者黄博围绕宋代帝王肖像的史实与逸事,看图说话,分析考辨,绘制出一幅别致的宋代政治生活画卷。全书以轻快的文笔驾驭严谨的学术主题,拥有象征意义的宋代帝王肖像,在两宋的外交往还、军事对峙中发挥了“如朕亲临”的神奇效果, 在北宋的败亡离散中,催生出一幕幕“誓死保卫御容”的动人故事,体现出帝王肖像的视觉展示对于皇权运作的重要性;同时,透过御容殿的迁转与重建,以及皇帝肖像对神仙与先贤圣人的“角色扮演”,揭示了仪式背后皇权与士大夫、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为宋代政治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全书图文并茂,彩色印刷,兼具学术严谨性与阅读趣味性。
在人类文明史中,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当世界上一些古老的文明已经消失殆尽,我们只能从零星的遗迹中去遥想当年时,在中国这块士地上由华夏各民族创造的文明。却依然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地保持着它的生命力。 历代华夏先哲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他们用智慧的双眸洞悉宇宙的纷繁转化。记录着文明的演进,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便是其中辉煌的一部。他留下的这部巨著深深影响了近千年来的众多帝王和文入学士。 《咨治通鉴》的本意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原是司马光深感‘历代史繁重,学者不能综,况于人主”、故而历时十九年撰成简述历史兴亡教训的骗年体史书以为当世君主之借鉴。在达部独具匠心的巨著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发展的血脉,看到历史发展的趋势。了解治内攘外的权谋。该书问世后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激烈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七雄并立,征战不休,大规模的战事不断,战争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了以前。据统计,在战国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孟子评价这一时期的战争是“杀人盈城,杀人盈野”。战争虽然残酷,但通过战争,诸侯国的数量人为减少,统一的趋势日益增强。为了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国争相变法、延揽人才。于是士作为一种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他们甚至决定着国家的命运。《战国策》中所载一切攻守和战之计,勾心斗角之事,正是这一时期政治斗争的反映。 《战国策》为国别体史书,是现在保存不多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历史文献之一。西汉末年刘向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内容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内容,能体现古代京城社会生活面貌。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对于个人来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历史,是远去的当下,因此,大到一个民族,小到每一个人,了解一下自己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都是非常必要的。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述:〔普及中国史,提倡大国学。〕本书是一本立足于普及历史知识,弘扬国学的书,全书像画卷一样,将一幅幅生动的中国历史图景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
《东周列国志》是一部章回体的长篇历史小说,是除《三国演义》以外流传广、影响较大的历史演义类小说。关于它的成书年代和著作者,据史料记载,远在元代的时候,就有一些关于“列国”故事的平话本。到明嘉靖隆庆时代,余劭鱼编辑了平话《列国志》,以武王伐纣的故事开篇,分节不分回,每节随事立题。后来是明末冯梦龙(字犹尤,即墨憨氏)在此基础上,加以改编,对余邵鱼疏忽或遗漏的地方,根据史书作了订正,艺术上也有明显的提高,改名为《新列国志》,共108回。现在流传的《东周列国志》版本,则是清人(清乾隆年间)蔡元放(名界,号七都梦夫、野云主人)对《新列国志》进行了一番修改,并加了序、读法、详细的评语和简要的注释,改名而成。
《史记》作者司马迁,全书计130卷,详细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余年的历史。该书是我国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更被后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成书后,广为流传。但是史事错综,内容博杂,后世学者纷纷为之注疏。有影响者为南朝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俗称“三家注”。其中,裴骃兼采当时所见到的前人研究《史记》的成果,将传统的经史注释方法与史注新法融合,完成《史记集解》,影响至为深远。 《史记》刊刻早见于北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但原刻本早已亡佚。其修补刻本流传于后世,较为著名的就是十四行的杏雨藏本。《宋刻十四行本:史记(线装本)》刻于北宋真宗至仁宗年间,是在淳化本的基础上,经勘校后重新开
李伯钦编著《中国通史》以朝代为序,独创了特具中国特色的图史体系,丰富的人物图、文物图、军事图和图片说明组成了一部 的图说中国史,让读者赏心悦目,又丰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