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士毅,字子洪,号壶山。莆田人。自幼嗜学,自莆田徙居吴中,因不忘故乡,故号壶山。从朱熹学习,编有《朱子语类》一百三十七卷。朱熹讲学语录初为各家所记,嘉定年间黄士毅考虑到各家所录内容互有重复,按内容进行分类编排的方法,将各家所记语录分为“理气、鬼神、性理、学”等二十六类,编成《朱子语类》一百三十七卷,即《蜀类》。《蜀类》今已失传,所幸日本九州岛大学藏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基本保留了黄士毅所编《蜀类》原貌,可供探讨黄士毅所编《蜀类》和黎靖德所编《朱子语类》的成书及各本的传承渊源,且可与今传本《朱子语类》中注明源自《蜀类》和《徽类》的部分比勘考斠,大致厘清黄士毅所编《蜀类》和黎靖德所编《朱子语类》传承的脉络。就学界已有朱子学研究而言,往往依据明成化刋宋代黎靖德编《朱子语类》,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即孟轲,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他受业于孔子之孙孔设的门人,是继孔予之后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人物,后世以孔孟并称。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即孟轲,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他受业于孔子之孙孔设的门人,是继孔予之后儒家学派最有的人物,后世以孔孟并称。
有很多书写《论语》、写孔子。可是这一本,很不一样!虽然它也完整解译了《论语》的二十篇五百一十二章,但兴起意到之处,不刻板、不庄严、不沉闷、不说教。 从这本《论语之旅(从孔子的吃喝玩乐说起)》回望春秋大地,孔子离我们那么近,又那么可爱,简直打翻了我们对老夫子“迂腐造型”的臆想。它让我们看清他生而为人的直白、机变,看到他的不“愚忠”、不“迂腐”、不“端庄”。它也让我们擦净了几千年来被一代代帝王、官学者们涂抹妆扮过的“儒家经典言论”,那才是圣人之心的本源,也本应成为我们的信仰与准则……《论语之旅(从孔子的吃喝玩乐说起)》的作者是芮新林。
孟子之言,辩人性之善者也,何以每付诸行,必加“如”、“若”二字?(Howisitthatafterallhisanalysesofournaturetoproveitsgoodness,theapplicationofhisprinciplesmustbeginwithanIF?——公孙丑章句.第六章.6)n 百年之前,理雅各翻译《孟子》之时,有此一叹。n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对孔子思想深信不疑,终生致力于传播和发扬儒家学说,却是一样的敬而不用,不相为谋;况孟子所处乱世,比孔子之时更甚,孟子想凭一己之力说服各国君主,词锋论辩较之孔子更有咄咄之势,世人皆言孟子“好辩”,更有好事者以此面诘孟子,孟子直言,“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短短十字,让人想到曹生那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n 孔孟之道,如今看来,自是无人敢称其“荒唐”,却不知孔孟健在之时,庙堂
儒学,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建构和影响中国人精神人格的文化要素;而在当今,它们仍然是每位中国人必须承传发扬的文化要素。《国学百家讲坛》集萃历史文化典籍,透过影响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视角,以古鉴今,深入浅出,全方位为您讲解儒学十二大核心命题“仁、义、礼、智、信、诚、孝、恕、忠、廉、中庸、知行”。 本册的核心命题是廉,廉,正直,不贪暴,廉洁。廉是历代思想家政治思想的主张,如墨子主张:“贫则见廉,富则见义。”庄子主张:“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管仲主张:“智以招请,廉以摽人。”儒学的廉耻思想,虽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发挥了很大的进步作用。古代名人志士以廉耻为节操,在历史舞台上留下光彩夺目的一幕,被后人歌颂为清官廉吏。同时,廉耻思想也是中华民
《中国儒学》是一套百科全书式的著述,它着眼于对儒学这一中国历史上影响的思想流派作较全面、系统的介绍。本书是卷,主要介绍中国儒学自春秋末诞生以来至现代两千多年的发展史略。全书共分十三部分,基本按历史发展顺序叙述,举凡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历程或嬗变,诸如孔子与早期儒学、儒学的繁荣与没落、官学化与世俗化、玄学的兴起、儒释道的冲突与调和、理学与心学的深化、现代新儒学等等,皆作了客观如实的介绍。全书内容丰富,脉络清楚,整个中国儒学发展演变轨迹在书中得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反映。展演变轨迹在书中都得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反映。
自孔子以后,儒家确立,儒学成了中华古典文化的核心,二千五百年来深入人心,为人们的道德规范。更由于有了儒家思想,才凝聚了中民族。翻看甘五史,不管是哪个族的人为君,无不推尊孔子和儒学,这就明白地表明中华民族是由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华文化统一起来的。认华文化,崇信孔子和儒学,就是中国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话可为典型:“时,太祖问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倍(皇子耶律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辽史·列传·宗室》)这说明辽太祖并没把自己视为边荒之外的人,而认定自己是“中国”——华夏的一员,是推崇中华各族共尊的文化的人。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团结、巩固,儒家思想的历史功绩是超卓的。儒家的
本书以人文眼光审视长达四个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与文学。此书认为,南北朝对峙时代,虽然国家分裂,战争频仍,社会动荡,生灵涂炭,却是中国历史上王纲解纽,儒家思想动摇,思想解放,人的主题确立,文学自觉的重要时期。南北分裂导致思想统治的断裂与空隙的出现,催生了多元思维观念和离经叛道的价值观。儒、释、道的盛行表明了思想的活跃,与之相伴的是文化的繁荣与杰出人物的涌现。魏晋南北朝是高扬个性,呼唤个体生命意义与存在价值的重要时代。
荀子,名况,号卿。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二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他对社会历史进行反思,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历史渊源、学术流派及现实政治问题都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剖析和价值评判。《荀子》是研究荀况思想及先秦各派学说的重要材料。自唐代杨倞作注后,直至晚清才有学者对它进行校勘诠释。王先谦采集各家之说,发挥己见,编成《荀子集解》。该书脉络清楚,是一个比较完善的注本。
《中国儒学》是一套百科全书式的著述,它着眼于对儒学这一中国历史上影响的思想流派作较全面、系统的介绍。本书是第三卷,主要介绍先秦至现代的儒学重要典籍著述和典故事件。“典籍著述”分总类(有《十三经著述》、《汉学师承记》等)、经类(有《论语集解》、《周易正义》、《大戴礼记》等)、子集杂类(有《白虎通义》、《太极图说》、《朱子语类》等),均按时间先后编排,重点介绍有关著作的作者、体例、内容及历史学术价值。“重要典故与事件”则按朝代先后介绍了周游列国、封禅大典、鹅湖之会等儒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举措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