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大师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是阳明心学的载体,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心学极经典的入门书。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 四句教 。
重视家庭教育,是我国自古以来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而家训便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见诸文字的家训,较早而集中地出现在社会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原因,一如明代张一桂所述:“迨夫王路陵夷,礼教残阙,悖德覆行者接踵于世;于是为之亲者,恐恐然虑教敕之亡素,其后人或纳于邪也,始丁宁饬诫,而家训所由作矣。”④这一时期见于记载的家训类文字,有三国蜀诸葛亮的《诫子书》、魏晋之际嵇康的《家诫》、西晋杜预的《家诫》、晋宋之际陶渊明的《责子》、南朝宋齐之际王僧虔的《诫子书》等等。但是这些作品或者未能流传,或者篇幅短小、内容简略,因而对后世的影响,均无法与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所撰的《颜氏家训》相提并论②。《颜氏家训》一书问世以后,历代士大夫推崇备至。宋代晁公武称是书“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
《中国儒学》是一套百科全书式的著述,它着眼于对儒学这一中国历史上影响的思想流派作较全面、系统的介绍。本书是卷,主要介绍中国儒学自春秋末诞生以来至现代两千多年的发展史略。全书共分十三部分,基本按历史发展顺序叙述,举凡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历程或嬗变,诸如孔子与早期儒学、儒学的繁荣与没落、官学化与世俗化、玄学的兴起、儒释道的冲突与调和、理学与心学的深化、现代新儒学等等,皆作了客观如实的介绍。全书内容丰富,脉络清楚,整个中国儒学发展演变轨迹在书中得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反映。展演变轨迹在书中都得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反映。
历代名家对鬼谷子其人其书多有评论或引用。甚至传说孙膑、庞涓作为弟子,弟子传其书。所以后世诸家或也托名作品。今以见于《子汇》,收入《丛书集成》的《鬼谷子》为底本,九千余字;用《道藏》中的《鬼谷子》参校,再加新辑,共新增一万余字,合为四卷。《鬼谷子集》新补的内容不仅将引起世人的极大兴趣,也必将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关注。
《周易》是三千多年前的一部哲学著作,是我国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最早起源。白话周易》对生老病死、伦理道德、思想方法、治军作战、刑事诉讼、婚丧嫁娶、夫妻关系、家庭教育、喜怒哀乐以及革故鼎新等,都作了带有普遍规律性的论断,是我国古代很实用的生活教科书,是把抽象的哲理和具体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典范。
《中华国学文库:洛阳伽蓝记校释》是北魏时记载洛阳都城建制和佛寺建筑,以及当时的政治、文化、风俗、人物、艺文、中外往来等的一部名著。校释者以较早的明如隐堂刻本为底本,参考其他刻本和唐宋古书、元《河南志》、明《永乐大典》中所引《伽蓝记》文字校勘订正,并就书中史实、地理、人物、佛经故事以及名物制度详加诠释。
儒学,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建构和影响中国人精神人格的文化要素;而在当今,它们仍然是每位中国人必须承传发扬的文化要素。《国学百家讲坛》集萃历史文化典籍,透过影响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视角,以古鉴今,深入浅出,全方位为您讲解儒学十二大核心命题“仁、义、礼、智、信、诚、孝、恕、忠、廉、中庸、知行”。《国学百家讲坛·儒学:中庸》的核心命题是中庸,中庸是儒家重要的哲学思想。《说文解字》:“中,正也”;“庸,用也”。就是用正确的原则处理事物发展的相互关系。中庸的概念早由孔子提出,但类似的思想在孔子之前就存在了。《尚书?尧典》:“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尚书?皋陶谟》也有这样的记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周易》将
儒学,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建构和影响中国人精神人格的文化要素;而在当今,它们仍然是每位中国人必须承传发扬的文化要素。《国学百家讲坛》集萃历史文化典籍,透过影响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视角,以古鉴今,深入浅出,全方位为您讲解儒学十二大核心命题“仁、义、礼、智、信、诚、孝、恕、忠、廉、中庸、知行”。 本册的核心命题是知行,知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想。知,是指认识、知识、道德意识等;行,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行动、行为、践履之义。在中国古代,知行问题涉及认识论,也涉及伦理道德等其他哲学范畴。知行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出现较早的一对哲学范畴,是古人争论久远且又激烈的问题,乃至今日也是认识论中时常讨论的重要课题。历代的哲学家,在探索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过程中提出了诸种看法。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