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性著作 。 它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养生、防治,以及临床各科的内容,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理论发展及中医学科分化的母体。 本书首先对《内经》的医学与传统文化地位、成书年代及作者、名义和流传沿革,以及学术体系结构内涵和学术特征、历代研究略况等进行了简要叙述,从而使读者对《内经》一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状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继而采用以注为主、校注结合的方式,将《内经》 162 篇原文,逐篇进行了精要的注释,并用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式,逐句做出了通俗直白的翻译。从而将这部年代久远,文辞古奥的古典医籍的要言大意,运用通俗简明的语言呈现给读者。 本书是《黄帝内经》的通俗性读本,
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是中国古代*部系统总结尸体检查经验的法医学名著,也是世界上*早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医学专著。自南宋后,《洗冤集录》成为历代官府尸伤检验的蓝本,曾定为宋、元、明、清各代刑事检验的准则,是刑、法官之书,在中国古代司法实践中起过重大作用。本书曾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深受世界各国重视,在世界法医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洗冤集录译注》以上海图书馆藏孤本元刊大字本为底本进行校勘,对各种术语、名词作了科学的注释、客观的评价,并有白话翻译,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一探中国古代科技之谜。
《洗冤集录》是我国宋代伟大的法医学家宋慈的著作,1247年刊于湖南宪治县。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比西方最早的同类著作——意大利医生费德罗(FoaunotoFedelo 1550--1630)的《医生的报告》(DeRclationluc Medicorum)还早三百五十多年。《洗冤集录》的问世,标志着世界科学目前又一门有独立理论体系及技术方法的新学科——法医学的诞生,并对世界现代法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国内外影响颇为深远。自南宋迄清的数百年间,历代官府都把它奉为刑狱案件中尸伤检验的指南和经典。在它的影响下,后代学者颇多研究,并相继有《平冤录》、《无冤录》、《律例馆校正洗冤录》等几十种法医检验专著问世,但均未离开或超出《洗冤集录》的系统、内容和水平。《洗冤集录》曾先后被介绍到朝、日、荷、法、英、德、美等国
《饮膳正要》是我国早从营养卫生和健康长寿的角度来论证烹饪调和的一部文献,这本书可以说是中国乃至是世界上早的饮食卫生与营养学专著,对传播和发展中国卫生保健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该书的名称虽为《饮膳正要》,但内容包括了医疗卫生,以及历代名医的验方、秘方和具有蒙古族饮食特点的各种肉、乳食品,明代名医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也引用了该书的有关内容。所以,《饮膳正要》一书,对于研究与传承中国的医药、食疗和蒙古民族的医药科技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饮食文化便是其中之一。任何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日常的饮食。而每个民族又因自然环境的差异、所从事的物质生产不同,以及历史上各自形成的宗教信仰
《国学经典丛书第二辑》推出了20余个品种,包含经、史、子、集等各个门类,囊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该丛书以尊重原典、呈现原典为准则,对经典作了精辟而又通俗的疏通、注译和评析,为现代读者尤其是青少年阅读国学经典扫除了障碍。所推出品种,均选取了当前国内已经出版过的优秀版本,由国内**专家郁贤皓、杨义、王兆鹏等倾力编注,集经典性与普及性、**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套优秀读本。《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全书共190多万字,52卷,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是一部集16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之大成的药典,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的声誉,被誉为 东方药物巨典 。
《内经》是现存中医文献中最早的科学论文汇集。全书贯串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和“天人相应”的恒动整体观,既有丰富的科学内容,又有精湛的理论体系;既有原则,又有方法,是中医学术的渊源,辨证论治的准则,两千多年以来,始终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医疗实践,并为中医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曾先后被译为日、德、英、法等国文字,是人类世界部医学巨著,是中国医药学宝库中的明珠,是历代著名医家成功的基石,是历代中医界公认的之书。 《内经》博大精深,文字古奥,皮毛易得,精髓难求。本书作者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和经验,发挥独立思考,剖字析句,提要钩玄,玩味外之味,听弦外之音,是作者读《内经》过程的实录记录,点滴体会。
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的由《黄帝内经》原典入手,从饮食、起居、劳逸、寒温、七情、四时季候、地理环境、水土风雨等方面探寻增强生命活力以及防病益健康的方法,并详细谈论了病因、病机、体质、精气、藏象、经络与养生的紧密关系,是一部在经典理论指导下,融合西方实证科学的规范养生读本。本书的核心思想不是教人们怎么治病,而是教人们怎么不得病。对于健康,我们要“治未病”,“治未病”就是健康管理,它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三个层次,既未雨绸缪,又着力于阻截防变,其核心归根究底就是养生。该思想是中医学对人类健康和繁衍昌盛的*贡献。这本《黄帝内经》一书以现代语言阐释和讲述,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是适合现代大众多级健康管理需求的养生、防病、康复的宝典。
《寿世编》,二卷,未具撰人,据清顾奉璋序称,系“青浦诸君子所辑”,后经多次增纂,是一部博采精选,综括各科的实用方书。尤为注重妇女、儿童疾病的防治和养生、食疗。首辑康熙时亟斋居士所编《达生篇》,此篇是有广泛影响拉科名著,分为临产、试痛、验察、保胎、饮食宜忌、小产、产后等节,所述临产“六字真言”,向受推重,被奉为产科圭臬。次为毓兰居士所辑《保婴篇》,据《医宗金鉴》及历代名医所论,分述小儿痘疹防治之法,并附经验方多首。以下依次列小儿、妇女、身体、头面等四十二门,每门下详分病症,依症类方,收录内、外、妇、儿、伤、耳、鼻、喉各科医方。所载各方,用药俱属简便易求,平允可取,切于实用,洵便各科医生临症参考,变足资家庭遇病采择之需。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流传久远的古代传统医学圣典,自问世以来,其独特的“中国式”的养生理论一直被广泛应用至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千百年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只有像《黄帝内经》这样的东方传统医学养生理论才是真正从人体生命的客观规律出发,帮助人们实现延年益寿的健康养生大法。
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这部《本草纲目》,依托李时珍原著,从当代用药的实际出发,以临床常用中草药为基础,以地区优势特色药物为延伸,精选出868味药物。全书按笔画分类进行编排,主要内容由文字说明和中药手绘彩图组成,图文呼应,一目了然。彩图以写实风格绘制,清新自然,栩栩如生,客观、生动、准确地展现了药物形态特征。文字部分系统地介绍了每味药物的名称、来源、原植(动、矿)物、生境分布、采收加工、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量用法、选方应用;其中选方部分以简明实用为原则,以传统经典名方、临床有效单方和验方为主要来源,以满足广大读者自我治疗和健康保健的需求。
《崔氏脉诀》一卷,又称《崔真人脉决》、《四言脉诀》,旧题崔嘉彦撰。嘉彦字子虚,南宋时成纪(今甘肃天水)人,约生活于政和元年(1111年)至绍熙二年(1191年)。据张同君先生考察,《崔氏脉诀》实为元代张道中所撰。按崔嘉彦撰有《脉诀秘旨》,主张以浮、沉、迟、数四脉为诸脉纲领,即“四脉为纲”。该书并非四言歌诀体。张道中,号玄白子,淮南人,为崔嘉彦三传弟子(嘉彦一传刘开,再传朱宗阳)。撰有《西原脉诀》(1330年),主要以四言歌诀形式,将崔氏脉学思想融入书中。《西原脉诀》的四言歌诀部分先后被托名刘开(三点)《方脉举要》、崔嘉彦《崔真人脉诀》、李杲《东垣脉诀》等,而以《崔真人脉诀》影响影大,广行于世。故本书采取张说。 全书682句,内容包括脉与阴阳气血营卫的关系、诊脉部位、诊脉方法、六部配脏腑、七表
《内经》是现存中医文献中早的科学论文汇集。全书贯串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和“天人相应”的恒动整体观,既有丰富的科学内容,又有精湛的理论体系;既有原则,又有方法,是中医学术的渊源,辨证论治的准则,两千多年以来,始终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医疗实践,并为中医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曾先后被译为日、德、英、法等国文字,是人类世界部医学巨著,是中国医药学宝库中的明珠,是历代著名医家成功的基石,是历代中医界公认的之书。 《内经》博大精深,文字古奥,皮毛易得,精髓难求。本书作者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和经验,发挥独立思考,剖字析句,提要钩玄,玩味外之味,听弦外之音,是作者读《内经》过程的实录记录,点滴体会。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医书。据多数专家考证,它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是上古乃至太古时代民族智慧在医学和养生学方面的总结和体现。它不但清晰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结构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而且对人体生理学、医学病理学、医学地理学、医学物候学等比西方近现代才兴起的学科对人的发现,论述还为精深、全面。 《黄帝内经》不是一部极其罕见的养生学巨著,与《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中国医学史上的重大学术成就的取得以及众多杰出医学专家的出现,与《黄帝内经》无不有着紧密的联系,被历代医学家称为“医家之宗”。 给观全书,它涉及地理、养生学、哲学、天文学、心理学、季候、风水、历法、阴阳五行等各个门类,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奇书。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为明末名医缪希雍所著。全书共四卷,卷一至卷三汇集子缪氏治疗内、妇、外、儿各科常见病的心得体会、临床效方、经验案例;卷四为各种药物的炮炙大法及用药凡例,记述了439种常用药物的炮炙方法、畏恶宜忌,以及丸散膏丹的制法、煎服法等。本书全面反映了缪氏精湛的医学造诣,独到的治疗经验和丰富的药学知识,是一部切合实用的中医临床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