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秘谱(套装共3册)》成书於明初洪熙乙巳(公元1425年),是现存早的琴曲专集。书中所收六十四首琴曲是编者从当时『琴谱数家所裁者千有馀曲』中精选出来的,其中颇有一些歷史上很有影响的名作。由於古代音乐不如其它文物那样便於保存,许多古曲不是失传了,就是面目全非。所以古琴谱中保存的古曲,被唐人认为『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古曲是总结前人音乐创作经验,探索传统音乐规律所不可缺少的依据。尽管近五百年来,有上百种古谱集中保存了成千首传曲,比较起来,还是以《神奇秘谱(套装共3册)》中保存的古代音乐作品史料价值。 《神奇秘谱(套装共3册)》全书共分三卷。上卷称《太古神品》,收十六首作品。编者认为这些『乃太古之操,昔人不传之秘』,他有意从当时传曲中选择了歷史价值较高酌『太古』传谱。如《广陵散》是
《三希堂法帖》,系清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清高宗弘历敕命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全名《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三希堂之得名,源于乾隆珍藏的三件晋代书法名帖,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此三帖被乾隆视为希世之宝,特于故宫养心殿内辟三希堂珍藏。乾隆十二年,高宗命大学士、吏部尚书梁诗正等人,将其时内府所藏魏晋至明代的法书编次成卷,并亲自作序,命人摹勒上石。三希堂三帖自然首当其冲被收入,其余法书亦皆出自皇府,故称《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省称《三希堂法帖》。原刻石现仍完好,藏于今北京市北海公园阅古楼内。 《三希堂法帖》共三十二卷,收入魏晋南北朝至明代的法书计一百三十五家三百四十余种,包括魏晋南北朝五家,隋唐五代十一家,宋代六十九家,金代一家,元代
《乐章集(套装上下册)》中慢词居十之七八,且词调多为独创的 新声 ,可以说,柳永发展了词的体制,对慢词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体现。在内容上,柳永词作多抒羁行役之情,多描写歌妓生活,亦有对当时社会的繁盛的体。《乐章集(套装上下册)》语言通俗,内容丰富,韵律谐婉,在当时及后世都广泛流传。
文字记载,图画象形。人性之深奥、文化之丰富俱在文献形相之中;史实之印证、问题之追索无非依靠文字图形。[1]汉画乃有汉一代形相与图画资料之总称。
《中国艺术文献丛刊:李流芳集》主要内容包括:五言古诗凡人十一首、冬夜书怀、陇上别、酒后为郑闲孟画扇戏题、将赴试白下走笔别荃之、题荃之昼兰、燕中归为闲孟画烟林小景有感、而作、登慈云岭还访严印持忍公无敕、读壁问旧题如昨日耳而当时、共事者徐孺谷张君实与小史、荃之皆死矣退之有言人欲久、不死而观居此世者何也怆然、兴怀爰作此诗、西碛看花宿六浮阁上走笔示闲、孟兼呈同游诸子、登铜井访三乘上人、弹山左阜待月独饮等等。
《宣和书谱》一一十卷,是《宣和昼谱》的姊妹篇,成书于北宋宣和年间,一般认为是宋徽宗及其内臣(或臣子)所编。该书系统著录皇家秘藏历代书法名帖,总计书家197人,作品1214帖,是一部系统记录官廷藏帖的巨著,以其著录完备、保存了大量史料而在书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书分焉历代帝王书、篆书、隶书、正书、行书、草书、八分书等类,每类前系以短叙一篇,叙述该书体的起源、发展,代表人物及不著录某些书家的缘故,其下按时代顺序收录书家小傅、品评及其作品目录(每位书家以其最主要或成就的害体归类,其他书体也在传后予以著录),其体例对书画著录类著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其评论历来为学者所称赏。该书常见版本有《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四库全书》本等,本书即以津逮本为底本排印,以他本参校,并收集了历代有关《宣和书
本书以图文相辅相成的形式,实录了完颜麟庆所至所闻的各地山川、古迹、风土、民俗、风俗、河防、水利、盐务等具体情况,较为全面地反映了道光年间广阔的社会风貌。
《四书手读》又名《郑板桥四子书真迹》,为郑燮手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全文的书法真迹,不仅向人们展示了郑氏精湛的书法、篆刻艺术,而且《四书》本身就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经典书,对激励后人成才有较强的启迪作用。
此书与光绪二年(1876)年刊刻成书,是蜀派古琴艺术的琴学巨著此次中国书店影印《天闻阁》,以唐彝铭补刻本为底本,参校初刻本,对于张孔山演奏的《高山》、《流水》、《醉渔唱晚》等著名琴曲,均从初刻本中完整摘录。附于补刻本整部琴谱之后
此册爲沈尹默自書詩詞選,書寫年代爲上世紀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多爲蝇頭小行草書,極爲精彩!其《集吴夢窗詞聯》,放大看筆筆如春蠶吐絲,點畫無不沉著飛動,雖纖細之筆畫亦飽滿豐腴,直可作大字品讀。沈老有深度近視,能于極小之字筆筆不苟,非有深不可測之功,孰可臻此!另《自作詞四首》有唐宋人遺韵,筆墨精妙,足爲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