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是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篡的,故称《昭明文选》,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近千年间,130多位作者及若干佚名作者的作品,共选作品近八百篇,有赋、诗、骚等各种文体达38类。所选作家作品,除屈原、宋玉、李斯等少数作家外,绝大多数是汉、魏、晋及南朝宋、齐、梁各代的作家作品,因而成为保存汉魏六朝文学的重要典籍。因编选时间早,各种文体多,选录精审,内容丰富,故王运熙先生称之为 我国现存Z早,影响Z深广的一部总集。 被《四库全书总目》誉为 文章之衡鉴,著作之渊薮 。很多名篇依赖《文选》才得以流传至今。 《文选》选文的标准是 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即情义与辞采内外并茂。所收录文章成为后人学习写作的范文,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文选》一度是科举士子的教科书和学习诗赋的范本。 《文选
《经史百家杂钞》是曾国藩编纂的一部古文精华集,共二十六卷。《经史百家杂钞》一书,是从清末到民国,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较大、继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后的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选读本。全书共分论著、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叙记、典志、杂记十一类。 《经史百家杂钞》一书,是从清末到民国,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较大、继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后的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选读本。全书共分论著、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叙记、典志、杂记十一类。 在清代,在曾国藩之前,社会上已经流行着两部很有名的古文选本,一部是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编纂的《古文观止》,一部是乾隆年间姚鼐编纂的《古文辞类纂》。这两部书,各有其优长,影响也都很大。但在许多方面,却比不上《经史百家杂钞》
《大师的国学课27·了如指掌·国学馆:中国哲学十讲》根据作者1932年在福建省教育厅暑期讲学会上的讲稿整理而成,从整体上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在各个相同历史阶段的主要思想作了详细对比,列举出双方的诸多共通之处,并选取了中国哲学史上九个最重要的哲学派别分别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同时将西方哲学的相似观点贯穿其中,其援西八中的研究方式和精辟观点在同时期的中国哲学著作中可谓独树一帜。
八仙的故事,起源于道家的神仙传说。神仙传说,可以溯源到上古三代。汉末的方士为了让人“乃知铸金之术,实有不虚,仙颜久驻,真乎不谬,但世人求之不勤也”,托刘向之名,“辑上古以来及三代秦汉,博采诸家神仙事”,编成《列仙传》。晋代葛洪为了弘扬道教,更“抄集古之仙者见于仙经、服食方及百家之书”,编成《神仙传》。到了唐代,姓李的皇帝向道教尊奉的祖师老子李耳认宗,道教大兴,加上唐人的浪漫风流、想象力丰富,神仙的故事流播更盛。宋元以来,人们不断地将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的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差不多成了群众心目中神仙的代表。到了明清,更是出现了多种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较的,有收入《四游记》内的明吴元泰撰《东游记上洞八仙传》,明杨尔曾撰《韩湘子全传》,明邓志谟撰《吕仙飞
荀子,名况,号卿。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二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他对社会历史进行反思,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历史渊源、学术流派及现实政治问题都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剖析和价值评判。《荀子》是研究荀况思想及先秦各派学说的重要材料。自唐代杨倞作注后,直至晚清才有学者对它进行校勘诠释。王先谦采集各家之说,发挥己见,编成《荀子集解》。该书脉络清楚,是一个比较完善的注本。
《厦门文献丛刊:结甃堂遗稿》为刘存德逝世后,其子刘梦龙等所辑,初刊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而今存世的是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的重刊本,全书计八卷,而不是《同安县志·艺文》所著录的十卷。其卷一为奏疏,卷二为史评,卷三为赋、古诗、歌、行、乐府、律诗,卷四为绝句、集句,卷五、六为序,卷七为记、碑、状志、祭文,卷八为杂著。卷首有东阁大学士林钎作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的初刊序和刘存德七世裔孙作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的重刊序,共两篇,并附列《同安县志·名臣传》的刘存德小传。
梁代文学家、书法家王筠,琅邪王氏后裔,字德柔,一字元礼,小字养,法号慧炬;齐建元四年(四八二)生,梁大宝元年(五五〇)卒于侯景乱中。王筠在永明年间度过了少年时代,未及当时文坛的风云变化;但自齐明帝建武四年(四九七)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后,因家学薰陶,群贤滋养,终能秉承永明文学的流风遗韵,驰聘文坛五十余年,蔚为梁文学的一位大家。 天监前期,因王筠积极实践永明声律理论,得到沈约的赏重。天监十四年(五一五)以后,昭明文学集团及梁代中期文学继起,固然令齐梁两代文学生出差别,永明文学的气韵风范仍潜运其中,他与刘孝绰并得萧统礼敬,又活跃于文坛十余年。东官易主后,王筠曾受到过冷落,但萧纲也说过「王筠本自旧手」(《梁书·萧子显传》)的话,仍肯定了他在梁代
《全宋笔记(编3)》讲述了:综观该书编,笔者发现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该书在科学的界定“笔记”含义的基础上,尽可能辑录宋人所撰的笔记,真正的体现全宋笔记的“全”的特点,避免出现挂一漏万和杂乱无章的现象。编纂者坚持“笔记”乃“随笔记事而非刻意著作之文”,限于收录“宋人著述的笔记专集”,而不包括“未成专集的、散见的单条笔记”,也不包括“题材专一、体系结构坚密的专集”,如“专门的诗话、语录、谱录类的茶经、画谱、名臣、官箴等”,当然更不包括逐条叙述故事之类的小说和传记。将该书与20年前台湾新兴书局有限公司出版的《笔记小说大观丛刊》(1984年6月)相比,后者虽然收录了许多宋人笔记,但缺点一是宋人笔记与小说、谱牒、通俗演义、诗话杂糅,二是有些版本不精。当然笔者只是从宋人笔记的角度评判此书,并
陈寅恪集之一种。收作者生前手定的重要论文与序跋等,如《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计六十余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集刊为年刊,以学术研究为主,收入域外汉籍中有关语言、文学、历史、宗教、思想研究之学术论文及书评。本书论文主要涉及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汉籍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与资料价值。四百多年前,越南使者冯克宽赴京参加万历皇帝的万寿节,与来自朝鲜的使臣李目卒光酬唱赠答云:“彼此虽殊山海域,渊源同一圣贤书。”百余年后的康熙朝中,越南使者阮公沆出使中国,再度与朝鲜使臣相逢于燕京,又赠诗云:“威仪共秉周家礼,学问同遵孔氏书。”这些在越南、朝鲜流传很广的诗句,表达并代表了东亚地区的读书人对彼此共享的汉文化的认同之情。事实上,在二十世纪以前,汉字是东亚各国的通用文字,一切正规的著述,一切重大的场合,一切政府与民间的外交,都离不开汉字的媒介。昔人云“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谁能说汉字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