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清初文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选编,吴兴祚审定,中国历代散文精华选集,重要文言启蒙读物,与《唐诗三百首》并称为中国古诗文选本的 双壁 ,鲁迅赞其与《昭明文选》并美。 古文观止 取意一览此书即可观止古文。辑文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凡十二卷,二百二十二篇,兼收各类文体,择选贤哲名篇,篇幅较短,语言精炼,便于诵读,代表先秦至明末散文的高水平,极具思想性与艺术性。 清初问世以来,盛行不衰,备受推崇。我国现当代文学大家,如鲁迅、巴金、朱光潜、余光中、王蒙、贾平凹等,皆深受其影响,对其盛赞有加。
* 修身:*一生研读并向党员干部推荐的曾国藩家书版本 *非常喜欢读曾国藩的家书,他一生研读的版本就是这套清朝光绪已卯年传忠书局刊印的《曾文正公家书》,现在韶山*同志纪念馆还收藏着*当年读过的《曾文正公家书》。在延安时*建议党员干部们都要读读这本书。 * 教子圣经:蒋介石教育子女的不二宝典,钱穆一直向学生们推荐的读书入门书 蒋介石对其子蒋经国说过,曾国藩对子女的训诫可作模范,要认真体会,并且依照曾氏家训去践行。蒋经国常写信向父亲请安,蒋介石有时无空作复,就指定以《曾文正公家训》的第几篇代替回信。蒋经国偶尔身体有病,蒋介石就说是他没有好好地读《曾文正公家书》,因为那书里对于如何保持健康,是说得很详尽的。 钱穆对《曾文正公家训》推崇备至,认为那是影响了他一生读书的重要经典
《曾国藩家书》是晚清一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流传*广泛的书信作品,全书集结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同治十年(1872年)前后撰写的致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儿辈的家信,所涉内容小到家庭生计,大到治国带兵,涵盖修身、为官、处世、教子、养生等方方面面,极为广博,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家书读来平平淡淡,背后却蕴育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这些思想精髓对当今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同样大有裨益。 本书为了能准确还原曾国藩思想与心路的形成与变化,严格按照信件书写时间排列,为读者完整地呈现了曾国藩的人生轨迹和思想精髓。文中还插入一些曾国藩在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和信件手稿,这不仅能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与阅读体验,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不同时期
《宋词三百首》 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又称“诗馀”、“长短句”等,有固定的词牌,以形式自由,善于抒情为特点。它大约起源于中唐。传说大诗人李白写了著名的《忆秦娥》、《菩萨蛮》,人们称为词之祖。但中晚唐的白居易、王建、张志和、温庭筠,确实写出了相当成熟的词。比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张志和的《渔歌子》就很有名。五代至宋初,李后主以词表情,缠绵悲切,可称为词史上座高峰。当我们读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等一大批名句时,不禁要悲从中来;同时感到,词的自由的表现形式必将使词本身成为大有前途的文学体裁。 果然,词在宋代二百馀年间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成为宋代有成就的文学形式,从而
逻辑作为一门科学,主要有三个分支:形式逻辑、数理逻辑和辩证逻辑。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1561——1626)创立了归纳逻辑,写出的《新工具论》。形式逻辑这个名称,最早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提出来的,用来称呼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从此,形式逻辑就成为既包括演绎逻辑,又包括归纳逻辑在内的逻辑,也称传统的形式逻辑。 本书向读者叙述的是形式逻辑知识,按照通行教材的编排顺序,从概念、命题、推理、逻辑基本规律等方面,通过通俗而有趣的故事,介绍逻辑基本及其应用,是展现逻辑的魅力,希望能引起广大读者学习逻辑工具能力。
《中华经典全本译注评:世说新语译注评》产生于中国南朝宋期间,是一部主要记叙东汉末、三国、两晋时期士族阶层言谈和逸闻轶事的笔记体小说。《中华经典全本译注评:世说新语译注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体小说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中华经典全本译注评:世说新语译注评》原名《世说》,因西汉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后人为了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区别,故名《中华经典全本译注评:世说新语译注评》。
张孝群(公一一三二—一一六九),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父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绍兴初,金人进犯和州,合家迁居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绍兴二十四年(公元一一五四年)廷试,高宗《赵构》亲擢为进士。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疏为岳飞辨寃,为当时权相秦桧所忌,桧乃诬其父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一一六三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干道五年(公元一二《九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是年病死,年三十八岁。 就在张孝群出生以前不久的钦宗(赵桓)靖康二年(公元一二一七年),北方金朝的女真贵族发兵南侵,攻下了北宋首都东京《开封府
中国古代文学大致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说唱五大类别,其中散文的历史长、数量多、影响广,应用性也强。人们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可以不使用诗歌、小说、戏剧和说唱,却不能不使用散文。散文是形成文字的口语,一旦没有散文,人际交流就很难进行,社会生活就会停滞不前,可见散文对我们是多么重要。 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基本上是用当时的口语写成的。这些散文现在读起来,还是那样质朴自然,真切生动,就连不识字的人也能听懂某些篇章。魏晋六朝时期盛行的骈文,讲究声律对偶和典故词藻,虽然对提高散文的修辞和文采有一定作用,但总体上说,它是对先秦两汉散文的破坏与反动。这种华而不实、模糊不清的文体,仅在上层社会流行,与普通人全不相干,从而严重阻碍了政令的通行和人际的交流。因此,历代有识之士不断对骈文发起抨击
《春在堂随笔》所记内容,十分广博,既有学术考证、诗文杂录,又有民情的记载,时政的议论。俞樾治学,不限于书面文献材料,很注意用石刻资料作广泛的论证,如卷二有记泊江余姚所出一汉碑,来考证古代经、克之文;另一则记绍兴禹穴的石刻,与王昶《金石萃编》、阮元《两浙金石录》互证。卷七有记龙洲所存韩愈《偃王庙碑》拓本残文,与清刻韩愈文集相校,辨其异同。民卷有一则记所得明人文集抄本《殷无美文稿》,以此订补《明史》有关的传与表之史实。卷九又据明人《况太守集》,补《明史·况钟传》事迹。俞樾有经学根底,又博涉群书,善于志疑,启人思考。如卷九有一条引《太平广记》释苏轼诗,并纠正元人李治《敬斋古今注》及清人翁方纲《苏诗补注》之误。卷十有一条考述黄牛庙与黄陵庙之别,并辨世传诸葛亮所作《黄牛庙碑》之伪。
河南大学是一所有近百年历史的老校。自建校以来,一向重视国学研究,并形成了一支实力雄 厚、传承有序的研究队伍,在国学研究领域可谓人才济济,成果丰硕。经初步调查梳理,近百年来在河大工作过的有高深国学造诣的学者包括大师级学者有数十人,出版有关著作近百种。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促进国翠研究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我们从中遴选在学术史上有地位、至今仍有研究参考价值的作品分批整理出版,这便是「百年河大国学旧着新刊」的由来。
明诗选集。清代沈德潜(确士)、周准(钦莱)合编。全书12卷,共收录作者340人,诗1010余首。 明末清初的明诗选集,有陈子龙、李雯等的《明诗选》、 钱谦益的《列朝诗集》、 朱彝尊的《明诗综》。沈德潜以为三本各有偏颇,于是“合群公选本暨前贤名稿,别而裁之”,删其浮艳之作,去其雷同,编成此书。从沈、周的自序及蒋重光所写的序中,可以看到他们的编纂意图和选诗标准大抵是:①所录“皆深造浑厚和平渊雅,合于言志永言之旨”,以“辅翼诗教”;②选诗时“始端宗旨,继审规格,终流神韵,三长具备,及登卷帙”;③“因诗存人,不因人存诗”,不求备一代的掌故,只是要“示六义之指归”;④“是书之选,欲上续唐人”。这里所归纳的四点,实际上正是沈德潜提倡的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强调诗的“厚人伦,匡政治”的功用,尊盛唐
鲍照是南朝宋著名诗人,骈文家,主要成就在乐府诗和五言古诗的创作方面。他的作品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书在钱振伦、黄节校注的基础上加以补注。不少诗篇的注释后附有集说。并附鲍照年表和诸家评论,具有参考价值。
杨万里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家”。其学诗不肯死在“黄(庭坚)、陈(师道)”江西派的篱下,敢于自出手心眼。他的诗颇具奇趣,其活劲儿令人耳目一新,在奇与活之间,自然时时流露出风趣、幽默,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诚斋体”。而其散文词赋,也颇可一观。周汝昌先生自十四岁开始读诗、作诗,如何才是对今天的读者更有助益的注诗方法,是周汝昌先生常常考虑的问题。自于《范成大诗选》初试牛刀、与人合注《白居易诗选》之后,《杨万里选集》成为周汝昌先生真正按照自己的想法贯彻注诗理想的部作品。《杨万里选集》精选杨万里诗文词赋作品,加以注释、评笺,注语清新活泼,体贴人心。于1962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初版,1979年修订重印,深受读者欢迎,今以繁体横排全新再版,以飨读者。
《民国文存·清初五大师集(卷3):王船山集》收录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科普、传记十类,综之为民国文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