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杂俎》是唐代笔记小说集,有前卷20卷,续集10卷。所记有人事以至动物、植物、酒食、寺庙等等,分类编录,一部分内容属志怪传奇类,另一些记载各地与异域珍异之物。是一部上承六朝,下启宋、明以及清初志怪
《文心雕龙今译》对《文心雕龙》作了逐篇逐段的简注、讲评和翻译,是从“论文序笔”入手,即研究前人的著作和创作,按照文体分类,确定各体的选文,探讨各体文的特点,比较忠实于原作的基本思想,除了可以帮助读者对《文心雕龙》比较正确的理解以外,还可以帮助读者通过《文心雕龙》对刘勰的文艺观和我国六世纪的文艺理论发展状况有一个具体的了解;书末附有关《文心雕龙》中某些术语的解释。本书是目前已出若干有关《文心雕龙》著作中独具特色和颇有实用价值的读物。
我今天核阅完这部集子,想起我于二十年代即探索《水浒传》原本问题,比研究太平天国史还早些。经过五十年,到七十年代末着手撰著,至今十多年始结束。在我所研究的太平天国史问题中,也没有过一个专题用了这么长的时间。我不由地问自己为什么呢?谷霁光教授曾经评论过我这部拙著说:“罗尔纲同志是善于独立思考的,他的《水浒传》研究,正是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打破框框而获得辉煌成就的一个典型范例。”成就是谈不到的,不知求知,追求真实,却还是知所勉的。我之所以拚命探索这一专题,无非如斯而已。 我处理这个复杂的专题,是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这是我国古人处事的做法。近代史上反革命巨头曾国藩也曾经说过“近年军中阅历有年,益知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的话。我研究《水浒传》原本,从探索“水浒”真义出发,便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晚晴谴责小说之一,是清代小说家吴趼人的代表作。自1903年始在梁启超主编的《新小说》上连载,于1909年完成,共一百零八回。小说以“九死一生”为主角,从他为父亲奔丧开始,到经商失败结束,把20年来的所见所闻贯穿起来,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这部小说涉及的社会范围非常广,上自部堂督抚、贪官污吏,下至讼棍劣绅、奸商钱虏、洋奴买办、江湖术士、洋场才子等,反映了中法战后中国官场、商场、以及洋场的无数怪现状,揭露了晚晴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黑暗现实,展示了一幅清王朝崩溃前夕的社会画卷。
《红楼梦》初名《石头记》,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是一部章回体古典长篇小说,也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可逾越的之作,位列中国古代名著之首。据传,《红楼梦》刊行后不久,京师竹枝词里便有“开口不谈《红楼梦》,此公缺典定糊涂”的说法。的确,从古至今,我国没有一部文学作品能像《红楼梦》一样在社会上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不论是文人学者还是市井百姓均对它津津乐道。有人说,几千年中国文学史,即使只有一部《红楼梦》,它的光辉也足以照耀古今。《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名霈,字梦阮,号雪芹,原籍河北省丰润县,汉军正白旗人。曹家从清初起,到曹雪芹一代止,是一个世代簪缨、钟鸣鼎食的“百年望族”。康熙年间,曹雪芹的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频均曾担任江宁织造,康熙帝六下江南,四次住在曹家,其权势、荣宠,其时。雍正初年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部妇孺皆知的《红楼梦》可谓凝聚了曹雪芹一生的心血。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架构出了贾、王、史、薛家族的兴衰史。鲜活的人物、凄美的爱情,是一部读不完、说不尽的千古奇书。本书所据底本,是现存十一种《红楼梦》古抄本中最完整、最真切地保存了曹雪芹生前定本原貌的一种,不仅可以从中领略作者原定本的真实风貌,还可以直接品味到作者的。红颜知己。脂砚斋在庚辰原本上留下的2100余条珍贵批语,具有独特的艺术欣赏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版本珍藏价值。
《闲情偶寄》为李渔重要著作之一,又名《笠翁偶集》,从内容的具体分类来看,包括词典、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二百三十四个小题,论及戏剧创作和表演、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家具古玩、饮食烹调、养花种树、医疗养生等许多方面,内容十分丰富,影响极为深远。 《闲情偶寄》给了今人一个从过去的生活审美中寻求现代快乐生活的机会,对那些因日常的工作或学习而筋疲力尽的人来说,正是一个值得忙里偷闲仔细拜读的好作品;对那些有闲情逸致的人来说,也是通古辨今、提高生活审美情趣的好时机。
《文心雕龙今译》对《文心雕龙》作了逐篇逐段的简注、讲评和翻译,是从“论文序笔”入手,即研究前人的著作和创作,按照文体分类,确定各体的选文,探讨各体文的特点,比较忠实于原作的基本思想,除了可以帮助读者对《文心雕龙》比较正确的理解以外,还可以帮助读者通过《文心雕龙》对刘勰的文艺观和我国六世纪的文艺理论发展状况有一个具体的了解;书末附有关《文心雕龙》中某些术语的解释。本书是目前已出若干有关《文心雕龙》著作中独具特色和颇有实用价值的读物。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在小说正文方面,改变了各种脂评本残缺的不足,保持了小说的完整性,全书为120习。前80回,以带有脂砚斋批评的“庚辰本”为底本,对其中的缺失部分,选取其电版本加以补全;后40回,以“程甲本”为底本。全书力求保存作品的原貌,个别地方参校其他版本,吸收的研究成果。例如,“庚辰本”第三回题作“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都京”,而“甲戌本”为“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今通行本同“甲戌本”,我们便依据“甲戌本”,而不拘泥“庚辰本”。其他如第五回、第七回等,均作出同样的处理。二是在脂砚斋批评方面,系统、全面地收录各种“脂评本”评语。本书在收录“庚辰本”、“甲戌本”、“己卯本”评语的同时,对其他抄本中不同于上述三本的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