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孟浩然是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而无果,只好还归故园,隐居鹿门山而终。 孟浩然一生都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如张九龄等人有往还,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而更多的是隐居田园访僧求道之作。他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他的清词丽句,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都被世人的所推重。大诗人李白倾慕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称颂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
陈才智编*的《韩偓诗全集》校勘即以康熙扬州 诗局刻本《全唐诗 韩偓集》为底本。参考《全唐诗 稿本 韩僵集》,王全(王仲闻、傅璇琮)校点本《 全唐诗》,陈尚君等辑校《全唐诗补编》,程光金、 彭崇伟注释《增订注释全唐诗 韩偓集》。
《纪晓岚批点唐诗》、《纪晓岚批点宋诗》是从纪晓岚批点的4000多首唐宋诗中精选出来的,每书各选诗100首,每首诗下都有注释、译文、品汇、纪批四项内容。纪晓岚不仅是学术史上的一代宗师,《四库全书》的总纂,而且在艺术上也是广有建树的文学家。鲁迅称他的《阅微草堂笔记》:“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由纪晓岚批点的唐宋诗,称得上是艺术与评论的双璧。读者不仅可以从中欣赏李白、杜甫、苏东坡、王安石等大诗人有圈有点的名篇,而且还可以谛听纪晓岚、方虚谷、何义门、查慎行等鉴赏家们的娓娓评侃。 书后附《阅微草堂砚谱》,收录纪晓岚藏砚142方(唐诗附60方,宋诗附82方)。这些宝砚不仅形式奇特多样,而且还有纪晓岚亲自题写的铭文。
《元曲三百首》王国维尝谓:“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也。” 元曲历来与唐诗、宋词并称。本书精选元曲三百首,每篇由三部分组成:题解、曲作和注释。题解介绍作家生平事迹,多附
陈寅恪(一八九○―一九六九),生活在神州大地历经劫难与变革的时代,他一 生坎坷,中年目盲,晚年足折。然而他在任何艰难困苦情况下,从未放过学术创作 活动,学术硕果累累,被文史界誉为一代宗师,素为海内外人士所景仰。本书收集了 陈寅恪自青年至暮年五十余年间所写的诗作,其中近半数为次公开发表。陈寅 恪这些诗作,或记事,或有感,忠实地记述了他做人处事的原则,表达了他的思想感 情,反映了他的人格情操。书后附有陈夫人唐(唐晓莹)的诗存若干,其中不少相 互唱和、吟,是他们心声的共鸣。本书对于研究我国现代文化史,或希望解与研 究文史大师陈寅恪的读者,会有重要价值。
本书是作者谈《诗经》时写下的杂感性文字。他从个人的哲学、历史、政治、伦理和文学的观点出发,对《诗经》各篇加以引申发挥,所以叫做“广传”。本书以全陵刻本为底本,参照周调阳依嘉恺抄本所作的校勘记加以勘正校注和补阙。
五十年代末,北大中文系决定把中国文学史课程中讲析作品的部分划出来,另辟《历代诗歌选》和《历代散文选》两门新课,最初由作者承乏,分别讲授。到1961年,中国人民电台辟了“阅读和欣赏”的新节目,也是由作者唱的开锣戏。从那时起,作者开始写一些赏析古典诗词的文章。近十年来,赏析作品之风大盛,不专门刊物,还出版了不少鉴赏古今名作的书籍。作者经常应邀这些方面的文字,现在就谈一点切身体会。 作者无论分析作品或写赏析文章,一直给自己立下几条规矩,一曰通训诂,二曰明典故,三曰通察背景,四曰考身世。最后归结到揆情度理这一总的原则,由它来统摄以上四点。 把上述四点认真做到,并且以揆清度理的原则去衡量,至少自己感到这样理解是通情达理、合理入理的,那么所讲析的思想内容和所欣赏的的艺术手法才可能有说服力
司马相如是西汉的大辞赋家,鲁迅称“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现存题为司马相如的赋有5篇,其中《子虚上林赋》奠定了他的声誉和文学史地位。司马相如的散文在文法和语言风格上与他的赋有一致之处,多用铺张渲染,喜用排偶句式,《南蜀父老》是其代表。司马相如的作品,《史记》、《汉书》、《文选》等书所载,文字多有不同,本书除个别地方做出校勘外,均依照一书文字为准。注释和译文对前人和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多有吸收。
张岱生前即手编文集,倩友人据其手稿钞写待刊,编成《瑯嬛文集》,诗为《张子诗粃》,文为《张子文粃》。后其手稿诗、文分别流传,清光绪间人据其文刊刻成集,手稿之文遂佚。而诗未及刊,仅存手稿。是集系由整理者重编,诗、文各选底本,精加校勘,核其前后文字异同,由此可体会作者入清之后的心态变化。又从稀世文献中辑得张岱佚诗七十余首、佚文六篇,拣择补入张岱友人白岳山人王雨谦所作评语。书后附传记、序跋、书札、年谱等相关资料。 此次《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推出 简体版 ,完整保留了丛书繁体版的各项笺注释读内容、专名线标点等,在此基础上,寄望于以较易进入阅读的简体横排形式,使更多的读者接触到文学经典的传统解读,领略其中的精华所在。
五十年代末,北大中文系决定把中国文学史课程中讲析作品的部分划出来,另辟《历代诗歌选》和《历代散文选》两门新课,最初由作者承乏,分别讲授。到1961年,中国人民电台辟了“阅读和欣赏”的新节目,也是由作者唱的开锣戏。从那时起,作者开始写一些赏析古典诗词的文章。近十年来,赏析作品之风大盛,不专门刊物,还出版了不少鉴赏古今名作的书籍。作者经常应邀这些方面的文字,现在就谈一点切身体会。 作者无论分析作品或写赏析文章,一直给自己立下几条规矩,一曰通训诂,二曰明典故,三曰通察背景,四曰考身世。最后归结到揆情度理这一总的原则,由它来统摄以上四点。 把上述四点认真做到,并且以揆清度理的原则去衡量,至少自己感到这样理解是通情达理、合理入理的,那么所讲析的思想内容和所欣赏的的艺术手法才可能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