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誦讀教材》(全18册)遴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儒釋道典籍三十五種,采用大字注音、正體豎排,是一套專門用於誦讀的經典教材。經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復校對,標點、注音參考學者註疏,力求準確無誤。適合作為少年兒童的經典誦讀教材,也可以作為成年人學習經典的誦讀讀本。 全書包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德育啟蒙、孝經》《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附:朱子治家格言、文昌帝君陰騭文)》《了凡四訓》《女四書、女孝經》《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幼學瓊林、龍文鞭影》《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禮記選》《詩經》《尚書》《左傳選》《易經》《道德經、莊子選》《唐詩三百首》《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心經、金剛經(附:佛說阿彌陀經、普賢行願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地藏菩薩本願經》。
自宋代以还,杜诗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杜诗学逐渐成为一门颇受关注的学问。和学界学杜、研杜之风息息相关,古代徽州地区的文人学者们,也对杜诗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研杜渐成风尚,并写出了众多的杜诗学著作,对杜诗学的繁荣作出了不小的贡献。诸多徽人治杜著述流传至今的目前仅有黄生的《杜诗说》已被整理出版,并在杜诗学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余几种尚无整理本面世。本次即将与黄生《杜诗说》关系密切却因版本稀少学界难睹其面貌之二种予以整理汇编,以期为徽学研究和杜诗学研究提供精良可靠的基本文献。此二种为:《杜诗提要》(十四卷),清初学者吴瞻泰撰(1657—1735,字东岩,安徽歙县人);《苦竹轩杜诗评律》(六卷),清洪仲撰。洪仲,又名洪舫,字方舟,号邗上羁人,室名苦竹轩,安徽歙县人。生活于清顺康年间,生卒年不详。
《诗经》是我国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韩诗外传》。 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元稹、白居易是中唐诗歌名家,并称“元白”。他们提倡新乐府运动,诗风注重反映民生疾苦,诗风平易近人,在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影响。本书精选元白诗歌,以题解、注释、全译的形式出版,以方便读者阅读。
王兆鹏和黄崇浩编著的《王安石集(精)》,以今人李之亮的《王荆公诗注补笺》、《王荆公文集笺注》(巴蜀书社)为底本,按照自己的心得与认识,并参考现有的几家注释本,很后选定王安石的诗88首、词12首、文(包括赋)20篇,共计120首(篇)。从数量上来看,显然不多。之所以只选了这个数,并非没有可选的,而是考虑到读者的情况。特别是在散文这一领域,王安石所著数量颇丰,但文学性鲜明的则比较少,估计一般读者的阅读兴趣不会大。至于他的诗歌,在罢相之后所作的,质量很高,但数量也有限。另外,为了突出他的风格特色,使读者能更快地把握基本轮廓,也有意少选一般性的作品。至于他的词,总数就更少,可读的基本全部选人了。这是说的“新选”。
李商隐是唐代有名诗人,在中国文学目前占有重要地位。周建国编选的这本《李商隐集(精)》选编了李商隐的108首诗和12篇文章,从政治、爱情、咏史、咏物、感伤、抒情及其他几个方面,反映了诗人的创作经历和艺术成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诗人所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
《西湖梦寻》是晚明散文大家张岱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共五卷七十二则,追忆杭州历史掌故、描绘西湖风俗画卷,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是晚明小品文中的珍品。本书在原作基础上,加入了张岱好友王雨谦的点评,并有李小龙教授详尽而精准的评注,深受读者喜爱。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于小官僚家庭。九岁丧父后,奉母归郑州。不久,义山随从叔习古文和书法,希望能振兴家道。十六岁时著《才论》、《圣论》,以古文为士大夫所知。十七岁时被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辟为巡官,从此,开始了断梗飘蓬般的“薄宦”生涯。牛党令狐楚爱其才,教授骈文,并令义山与其子令狐绚等同游。此后八年,除有短暂时间的宦游外,义山一直在令狐楚的幕中。大和九年(835)前后,义山赴玉阳山、王屋山一带隐居学道。开成二年(837)应举,经令狐绚引荐登进士第。次年,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中,茂元爱其才,以女相嫁。是时,朝廷牛李党争激烈,王茂元属李党,义山婚娶茂元之女,因之,牛党以“背恩”诟病。 李商隐是唐代重要作家,按理说,解析其诗的时候,应冉
本书由本人的博士学位论文《古代公文文体流变述论》(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修订而成。本书以历史学、古代文学、语言学、文体学和秘书学等相关学科作为背景和参照,对古代公文文体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 本书由“历史描述”和“文化阐释”两部分构成。“历史描述”部分(1-7章)首先纵向考察了古代公文文体的历史演变,描绘出发展的基本脉络;然后横向划分出文体族群,理清古代公文文体的类别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古代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和专用公文中主要文体的生长变化情况进行了详细叙述。 “文化阐释”部分(8-10章)在充分掌握历史事象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抽象,揭示古代公文文体演变的规律,并从政治制度、文化、哲学、审美、心理、信仰等多个角度对公文文体的深层意蕴进行解读。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了古代公文文体的内外程式、专
《唐诗三百首》以诗人活动时间的先后为顺序,集合了唐代诗歌的精华。所选诗作,都 是唐诗中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其中包括唐诗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作。其体裁和题 材非常广泛,包括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社会生活等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诗 了全貌,能够帮助读者体会唐诗的深层内涵。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境界说,认为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仅词的境界是如此,文学境界甚至人生追求成功的境界也是如此。 古往今来,评价文章好坏的标准各种各样。学贯中西的王国维提出从“境界、真情、词句”角度评判文章好坏——以境界取胜的文章千古流传,以真情动人的文章经久不衰,以词句取胜的文章也深受欢迎。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族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目前,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他生活于满汉融合的时期,其贵族家庭之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 施议对编选的《纳兰性德集》精选了其诗歌作品,带文明走进纳兰容若的纯净世界。
袁枚的《随园诗话》是清朝*具影响力的论诗力作,内容涉猎广泛,叙述详实,品评精准到位。本书所谈及的内容,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再到读书学习以及社会实践等,无所不有。《随园诗话全鉴(典藏版)》在原典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准的注释和翻译,便于广大读者轻松阅读。
本书底本采用中华书局1959年版《唐诗三百首》,重新校勘,在整理上做了三点出新。一是仿照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体例,结合自己读诗心得,撰写作者小传;二是排印原文只将诗句分隔而不作标点。记得当年出版界耆宿钟叔河先生指导我注释唐诗就说过:“标点都是后人所加,去除后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古人之意吧。”三是注释尽量简明,典故一般只说明出处,这可能是一本注释简明的《唐诗三百首》了。我以为,读书应是乐事而非苦事,读诗更应如此。但如果行紧版蹙,句连句,篇连篇,首尾粘连,眉目不辨,则读来欲不头痛亦不可得。因此这个本子力求版面疏朗洁净,校注也比较简当,但愿它能够为读者多提供一点乐趣。
《元曲三首》收选了300首作品,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元曲的风貌。元曲风格多样,主要可以分豪放、清丽两派。元曲语言通俗优美、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有苍凉感慨的怀古之情,有激越悲壮的边塞之风,有哀婉典雅的闺怨情怀 常与唐诗、宋词并称,从而形成了我国几年文学史上的三个极为光辉灿烂的时代文学。
《国学经典·唐诗三百首》是蘅塘退士所编的版本。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诗歌是唐代文学的优选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靓丽的风景线。清乾隆二十八年春,蘅塘退士(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以“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为标准,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年)编辑完成。当时《唐诗三百首》的选本不下十余种,然而在众多的选本之中,以蘅塘退士所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