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日记体笔记,记载清同治四年正月至光绪五年十月,作者游幕广州、肇庆、钦州、合浦、廉州等地的见闻,涉及当地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文人逸事等,于了解晚清广东历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俞氏在粤西时间较长,且历经数地,对粤西观察描绘较为深入。俞氏也多次寓居广州,与粤地文人学者多有交往酬唱,包括陈恭尹、梁佩兰、黎简、冯敏昌、张维屏等。故本书中也记载了不少俞氏的诗文作品和他对其他文人作品的介绍点评。书中对近代广州之史事、中越边境匪患的记述,以及书中收录的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介绍、反映德国历史的“骚体诗”,也为读者管窥清末知识分子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中外冲突的态度提供一扇窗口。
中国古代的巴蜀神话,拥有着奇诡的想像和多样化的内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神话源远流长,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如扬雄、李白、杜甫、苏轼等,其作品无一不受巴蜀神话的影响。《巴蜀神话文献辑纂》为学术性的资料长编。所辑资料为经、史、子、集、丛及四川各地方志中的古代文献摘录,编辑体例上将其按时代先后和类别分类排列,目的是为学术界提供巴蜀神话研究的文献资料。这项工作也是独一无二的,前人没有做过,为巴蜀神话研究的基础文献。
《庭训格言》清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撰,其子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稹(1678―1735)笔述。玄烨八岁即皇帝位,年号康熙,在位六十一年(1661―1722),死后,四子胤稹继位,年号雍正。此书乃雍正八年(1730)胤稹追述其父在日常生活中对诸皇子的训诫而成,共二百四十六条,包括读书、修身、为政、待人、敬老、尽孝、驭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琐事。因为他是给他的儿子们讲的,所以很具体、生动而真实,没有什么虚饰。 陈生玺、贾乃谦注译的《庭训格言(典藏版)(精)》为《庭训格言》改造本。
《桐城耆旧传》,清马其昶撰。本书专门记述明清两代桐城(含今安徽省桐城市和枞阳县)乡邑的先正遗事。全书十二卷,正编十一卷,立目一百二十三,为专篇二百八十人、附见六百五十人;附编列女一卷,立目十三,为专篇二十六人、附见六人。全书有名可征者总计逾九百六十人。本书广征载籍,抉幽发微,脉络清晰,在记述先正遗事还注意探求家风,思考治政,研讨学术,展现形象,堪称一部资料翔实、可以传信的乡邑文献。
本书依照全套丛书的安排,选取苏轼作品中篇幅相对短小的文章近百篇。其中卷一为游记,卷二为题跋,卷三为尺牍,卷四则是涉及生活方面的一些趣文。对所选的文字,主要采用卷首冠以项煜序的《东坡先生全集》为底本,此外一些文字选自通行的涵芬楼铅印本《东坡志林》,以《苏文忠公全集》等为校本,因非学术著作,不再出校记。
《食疗本草》三卷,唐代孟诜撰,张鼎增补改编,约成书于唐开元年间原本。《食疗本草》是我国唐代著名的食物疗法及营养学专著,记载了二百六十余种常见食物的药性功效、主治疾病及各种禁忌,兼收大量的食疗方剂。原本久佚。作者据人民卫生出版社《食疗本草》辑佚本注释翻译,并与众多残本和其他典籍校核。附“名词术语解释”和“食物药品”两个索引。
本书主要介绍了钟离权的生平事迹和主要的仙道思想,并且附有钟离权的主要著作集,为研究钟离权的学者提供了资料的借鉴。
本书为作者近几年来研读集部文学文献的思考所得,36篇文章有的已经发表,有的抢先发售公开,一类涉及阮籍、鲍照、陶渊明、高启、黄虞稷等历代作者的著述版本、诗文系年、佚文辑考及基于新文献的细读考评;另一类涉及具体著作的考证,如《光岳英华》、《乐府古题要解》、咏史乐府三十八种等,均能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推进一步。
《续博物志疏证》十卷《补遗》一卷, 清陈逢衡撰, 系疏证宋李石《续博物志》的著作。《续博物志》内容广泛, 汇集了自先秦至北宋年间的许多博物知识与传说。陈逢衡的疏证旁征博引, 详为辨析, 正讹纠谬, 考据精详。
本书是“海上题襟”第二辑之一种。本书汇集著名学者、书法家华人德先生随笔三十余篇,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华人德先生为学、为艺的经历以及书法艺术创作,学术研究方面的成果。华人德先生以真挚朴实的文字记述了与王能父、沙曼翁、张充和、白谦慎等师友的交往,以及美国的访学经历。文章配有老照片、往来信札、相关书影等等,读来感人至深。华人德先生也是当代书法复兴的见证者和推动者。书中文字不仅是华人德先生个人经历的记录,也可作为当代书法发展的珍贵史料,向读者展现二十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一世纪初书业发展的真实样貌。阅读本书,读者可全面了解华人德先生的艺术与学问,也可感受到那一代书法人的格局,意志与活力,以及他们为书法艺术创作,书法学术研究,民间书业发展,书法国际交流合作所做出的贡献。
《左传微》由吴闿生著
《六祖坛经》是六祖留下的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料,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参考依据。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参考依据。六祖身上凝结了人性的粹美,他不仅是中国佛教的代表,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其思想已经影响了中国和周边地区一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