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或曰《国策》,或曰《短长》,或曰《国事》《事语》《长书》《修书》等,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塑造了一系列智慧超群、人格独立、意志坚强的策士英雄形象,创造了一大批今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寓言。对于现代人来说,《战国策》不仅是了解战国历史与学习先秦散文的手资料,也是一个巨大的学习博弈、锻炼口才、提升谋略的智慧宝库。可谓一书在手,终身受益。 本书原文以清嘉庆八年(1803)黄丕烈刊刻的南宋姚宏续注本为底本,又据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所藏清末尊经书院刻本及《万有文库》本做了一些必要的订正。本着去芜存菁的宗旨,本书从原文三十三卷共四百九十七章中精选了二百三十二章。这些篇章或是记录了对历史进程
《道德经》又称《老子》,共五千余言,分上下两篇,通行本中,前三十七章为上篇,以 道 开头,称《道经》,后四十四章为下篇,以 德 开头,称《德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道家哲学的经典。它与《论语》一起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影响了中国人两千五百多年的哲学观。本书原典以通行本为底本,并进行注释和译文,同时收录道教代表黄元吉的《道德经讲义》和玄学代表王弼《道德经注》两部著作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部宏伟巨制,对文学起源、文体类别、神思、风格、修辞、鉴赏、作家人品、文学与社会变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向称 体大思精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作者刘勰的文学观,以儒家为主,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他对人物和作品的评点,见解精辟,开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本译注本以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为底本,并参考王利器《文心雕龙校正》、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詹锳《文心雕龙义证》等各家校勘。在此基础上,注评者郝永以深厚的龙学研究学术功底,对《文心雕龙》五十篇进行了逐篇的注解、白话翻译和思想内涵评析,堪称《文心雕龙》的译注佳作。
本书从曾国藩授翰林院检讨(1840)到去世前一年(1871)所写1000多封家书中精选506封,分为《禀祖父母》《禀父母》《禀叔父母》《致诸弟》和《与二子书》五部分,展示了曾国藩在修身、处世、齐家、治学、交友、教子、识人、用人等方方面面的实战经验与心得体会,可谓 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 , 出之有本,言必由衷,如揭肺腑以相告语 ,是现代人教育子女、建设家风、读书治学、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绝佳指南。 本书以20世纪30年代上海世界书局印行的仿古字版《曾文正公家书》为底本,对有据可查的疏漏错误进行了校勘订正,对不可考据的疑问则遵照原文收录,原书中的夹注、旁注也予以保留,并采用中国传统的 子注合本 方式,注文以小字形式紧随原文,这样既方便阅读,又不至于打断文气。此外,从方便读者角度出发,对难以理解的字词典
《求阙斋读书录》为曾国藩读经史子集的读书笔记。该书以经、史、子、集分类,每条先列原文,其下为札记,或考证,或感言。光绪时由曾氏弟子王定安分门别类汇集成编。《求阙斋读书录》以对经典的考据训诂为主,创获颇多,由之可见曾国藩深厚的考据学造诣。 本次校注整理,以现存*早的版本即光绪二年传忠书局刻本为底本,以201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陈书良校点《曾国藩读书录》、2011年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曾文正公全集 读书录》、1995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宁波等校注《足本曾文正公全集 读书录》、2001年京华出版社出版温林编订《曾国藩全集 读书录》为参校本。
《唐贤三昧集》为清初标举“神韵说”诗歌理论的著名诗人王士禛所选编的唐诗读本,主要选取盛唐人诗作,凡44人,诗四百余首,对后世影响深远。此译注本,注释简明准确,今译整饬畅达,是有关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作品的较为理想的注译本。
《花间集》是词学目前承前启后的一部选集,五代后蜀地区文人词主要收录其中。在敦煌曲子词《云谣集》发现前,它长期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词体选集。《花间集》十卷,收录18位作者的500首词作,涵盖温庭筠、韦庄等人的不少名作,大部分都是蜀地词人,选目带有明显的地方性。内容主要描写男女情思、闺阁生活、宫闱愁怨等,也不乏传统诗歌中怀古、思乡、悼亡等多元化题材。风格浓艳华美,辞采精巧,描写细腻,韵律谐婉。论者称“倚声填词之祖”。《花间集译注》文白对照,加以注释,流利晓畅,是一本适合诗词阅读入门的好书。
《大戴礼记》属于礼学文献汇编,由西汉戴德辑传。《大戴礼记》原有八十五篇。今传本阙缺若干篇,余三十九篇。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上古历史及自然科学史,以及孔子与曾子思想的重要材料。书稿对《大戴礼记》进行了全文翻译,并做了不少注释,书稿译文准确,文字晓畅,有助于读者了解《大戴礼记》的源流,理解其思想价值。
《宋诗精华录》是陈衍晚年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讲授宋诗的自编教材。 陈衍论诗以兼师唐宋二代为宗,实际上是在为宋诗争地位,他把宋诗看作唐诗的发展和变化。 特点:一、按初、盛、中、晚次序,精选名家名作,凸显宋诗发展轨迹。全书分为四卷,共选129家,690首诗。二、重视五、七言近体,共选548首,近入选作品80%。三、评语本着“知人论世”的宗旨,内容广泛精到。四、整理者辑录诸家诗评,作为辅助阅读。以商务印书馆1938年5月再版本为底本。书末附朱自清《什么事宋诗的精华——评石遗老人(陈衍)〈评点宋诗精华录〉》一文。
《西溪丛语》是宋,姚宽(1105-1162)的笔记作品,分上下卷共一百四十一条。此书学风务实,史料丰富,有记载一些声闻不彰的宋人诗篇及失传的历代诗文,有记叙琴、镜等古器物,也有记载历代职官制度的。特别是本书记载的两浙盐法、会稽海潮碑、试之法等对于今人研究宋代海洋经济与科技尤为珍贵。另一种《家世旧闻》是南宋 诗人陆游的作品,记述其高祖陆轸至父亲陆宰历代先辈及外家唐氏一些前辈的遗事轶闻,涉及从宋真宗到宋高宗八位皇帝间宋朝的政治、经济、交聘、典章制度、道德规范、学术、文学等方面的史实,很多史料为此书仅见,是研究两宋的重要材。
《文心雕龙》是中国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也是一部理论批评著作,完书于南北朝时期,作者为刘勰。《文心雕龙译注》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批评作品,内容丰富,见解卓越,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写作上的各种问题,在中国文学批评、文章学、修辞学的发展历史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文心雕龙译注》由陈志平译注。这本译注虽是企图为扫除文宇上的幛碍而略尽徽力,但译注者的理解,未必尽符刘勰原意,所以,主要还是供读者参考译注去研究原文。这篇引论,是仅就笔者浅见,对读者将遇到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续世说》十二卷,北宋孔平仲撰。《续世说》是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之后较有代表性的 世说体 著作。体例上 分门隶事、以类相从 ,内容上 依人而述,品第褒贬 ,在叙事方法上,篇幅短小,用简短的语言记录士人的轶闻趣事,故事来源大都是对某些朝代的政治、社会、典章、故实、风土人情的记录与考释,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本次整理以清阮元收集、编纂、抄录而成的《宛委别藏》本为底本,以《守山阁丛书》本和《粤雅堂丛书》本为校本,以《全宋笔记》中池洁整理的点校本为参校本,并参校史书来订正错伪。
《饮膳正要》三卷,元忽思慧(又作和斯辉)撰,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 忽思慧于元仁宗延祐年间(公元1314-1320年)任宫廷饮膳太医,主管宫廷饮食、药物补益事项,兼通蒙汉医学,积累了丰富的营养学知识,乃集诸家本草、名医方术和宫廷日常所用奇珍异馔、汤膏煎造及谷肉果菜中性味补益者,于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编成此书。 此书卷一、卷二以食疗、饮食制作、饮食宜忌为主要内容,列养生避忌、聚珍异馔、诸般汤煎、神仙服食、食疗诸病等15大类;卷三载食物本草约200种,并附插图,一一介绍性味、主治。全书自成体系,图文并茂,有很高的价值。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景泰本为底本。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晏婴言行的著作。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谏上、谏下主要记叙晏婴劝谏齐君的言行,问上、问下主要记叙君臣之间、卿士之间以及外交活动中的问答,杂上、杂下主要记叙晏婴其他各种各样的事件。外篇两篇内容较为驳杂,与内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别。各篇之间的内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有联系,个别的还有互相矛盾之处。《晏子春秋译注》力求简明扼要,晓畅易懂,对《晏子春秋》进行注解,帮助读者*好的阅读中国古典文化。
《随园诗话》是清代袁枚的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随园诗话》部头较大,加《补遗》共二十六卷。 《随园诗话译注》本是兴尽落笔、随时采录,因此并无一定的章法体例。它围绕品诗、论诗、作诗、录诗,记述诗风沿革、诗歌本事、人情风貌等。虽旨在论诗,而不全是诗论。 《随园诗话译注》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了。 《随园诗话译注》是直抒胸臆的书写典范,是辞贵自然的行文泰斗,重塑写作观的国学经典。
《乐府补题》是宋末元初一批南宋遗民词人所创作的咏物词之合集。作者十四人,共五咏三十七首。词中的龙涎香、白莲、莼、蟹、蝉诸咏非区区赋物而已,皆寓其家国无穷之感。各 位作者所使用的典故与意象多有重复,词意句法也颇为相似,惝恍迷离,题旨隐晦而哀感无端,风格十分一致。其中充满了亡国之痛。
《劳山集》是黄公渚先生创作的歌咏崂山山水的诗、词、游记专集,在古今众多歌咏崂山的诗文中,地位独特,成就突出。由刘怀荣、苑秀丽校注的这本《劳山集校注》以香港王则潞影印本为底本,对《劳山集》首次做了标点、校勘,对其中的难解字词、典章制度,尤其是一批近代文化名人做了详细的注释,并就黄公渚生平、交游、创作、学术成就与治学特点等做了初步探讨。是《劳山集》在内地的首次刊印本,也是个校注本。有助于读者、游客深入了解崂山之美及酷爱崂山的黄公渚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