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刻本自宋代流播海外,对周边地区尤其是日本、朝鲜、越南影响甚巨,和刻本、朝鲜本、安南本与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本书是以和刻本汉籍为考察对象,编纂而成的日本翻刻建阳刻本汉籍之专门性图录。共收集和刻汉籍78种(另附录抄本7种),并加以考释,一一揭示其与建阳刻本之间的关系,以助益建阳刻书研究、中国雕版印刷史研究及中日书籍交流史研究。
《古籍研究》(总第78辑)收录国内各大高校2023年古籍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论文,内容包括文史专论、目录与版本、校勘与注释、文献辑考、古文字研究、年谱与传记、皖籍 文献专题、学术丛札、文献学评述等板块,反映了古籍目录、版本、校勘、古代文学实证研究、古籍校勘与注释以及安徽地方文献研究方面的丰硕成果,反映了国内古籍研究学界研究 的最新水准。适合广大读 者及古籍整理研究与爱好者,尤其是高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和使用,是引领读者探寻古籍整理方法的门径。
《金文字典》以汉语拼音索引为序。以宋体楷书为字头,次有注音(多音字者以专义或常用音为主)。已释读出金文的结体或书写方法的金文,凡在《辞海》《汉语大字典》等中查找不到的皆不录入。
《上古汉语位移事件词化模式及其历史演变》采用Talmy(2000)的词化理论,描写和分析了上古汉语位移事件的词化模式及其演变机制,认为汉语位移事件词化模式的确有 一个从动词构架变为附加语构架的过程。该过程与连动结构及其单核化过程密切相关:随着位移动词语义泛化,由位移动词构成的连动结构开始不断增加;该结构的单核化则导致了方 式动词的副词化,前位路径动词的介词化,以及后位路径动词的补语化乃至助词化。而后置方位词和空间介词的大量使用,主要是为了分担原先主要由路径动词表达的配置和向量。
《上古汉语位移事件词化模式及其历史演变》采用Talmy(2000)的词化理论,描写和分析了上古汉语位移事件的词化模式及其演变机制,认为汉语位移事件词化模式的确有 一个从动词构架变为附加语构架的过程。该过程与连动结构及其单核化过程密切相关:随着位移动词语义泛化,由位移动词构成的连动结构开始不断增加;该结构的单核化则导致了方 式动词的副词化,前位路径动词的介词化,以及后位路径动词的补语化乃至助词化。而后置方位词和空间介词的大量使用,主要是为了分担原先主要由路径动词表达的配置和向量。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尔雅》是我国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据义类编纂的词典,亦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古文字学方向兼有重要意义。全书本20篇,现存19篇,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等。后世还出了许多仿《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尔雅》之作,号为“群雅”,由研究《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尔雅》亦产生了雅学。管锡华译注的《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尔雅》精选底本,详加注释,进行翻译、题解,以使读者更方便阅读、使用。
《尔雅义训研究》作者积十余年之功,专力于义素分析法,对我国最早的一部训诂学著作《尔雅》的义训方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全稿共分四章,首章在论述《尔雅》在我国典籍中的重要性,举例说明其编制缺点,各注家训释、援引《尔雅》的不足后,指出“义训”研究应重在揭示释词与被释词的意义关系。第二、三章分别从“同训”、“反训”两个角度出发,先界定术语,然后举例逐字解释,在对相关语料作穷尽性搜查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字词的意义结构。终章总结前文,揭示“同训”及“反训”的意义本质,申论全文的要点与创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