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有读书的优良传统,热爱读书、崇尚读书之风绵延数千年。古代先贤关于读书治学的观点和论述内容非常丰富,许多至理名言流传至今,不少读书故事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引领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读书风尚。本书共选取70位古代先贤关于读书治学、作品赏析的观点和论述110则,以年代为序,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先秦时期,中篇为汉代至两宋时期,下篇为元明清时期。书稿详细阐述了古人读书治学的一些方法和观点,同时也有作者本人阅读的一些心得体会。对广大读者如何阅读一本有非常实用的指导、借鉴和启发作用。
本书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以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中的每个词作为一章的 主题内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个词找到古典文 献的依据,并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予以阐释说明, 附以案例故事,赋予每个词丰富的思想内涵,使社会 主义价值观 加通俗易懂、 加深入人心。
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后的20年间,始终紧密配合国家改革开放进程,深度参与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改革实践以及国际间的政策对话与合作,提供了大量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咨询意见。《人文学和经济学双重视野的文化研究 一书就是这些成果的一部分,它们涉及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城市及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研究的国际经验、文化表达形式多样性保护、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及园区建设、重要文化街区及景观设计等话题。今天看来,它们不仅依然显现出较执着的理论探索精神,而且也是极为生动的历史写照。
本书是基于作者长期对我国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作者从 2001 年开始关注民族文化旅游以来,每年花费不少于 3 个月时间深入民族地区进行人类学、民族学田园调查,并选择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十三寨、广西阳朔县作为跟踪观测点,作为考察、分析、研究我国民族文化旅游动态变化过程。本书正是基于这一研究范式,整理编辑了作者从 2005 年至今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通过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窥见我国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不断演变的历程及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本书是2009年出版的《概括的力量》的全新修订版,是 本关于概括力培育的著作。全书从概括的力量有多大,概括的层级是什么,怎么掌握概括的语言策略、思维过程,到概括在写作中的运用,明确、发展、完善了概括的思维过程,并且为概括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方法。本书内容紧跟 版中学语文教材,用经典范文作为案例,并大量运用文本思维结构图,将概括的过程可视化,让读者快速提升概括的能力。
“文化”显然是现代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本书以这一热门范畴为研究对象,从哲学的高度和视角,系统地探讨了文化的生成与功能、构成与形态、文化模式、文化危机、文化转型、文化批判及中西文化对比等问题,几乎
《周易》为群经之首,是我国现存古老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体现,易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潮、主旋律。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学问,易学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而不断变化,在各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周秦诸子易学、两汉象数易学、魏晋玄学易学、宋代理学易学、明代心学易学、清代朴学易学及近代科学易学等,都各有千秋,各有特色。不同的易学家和易学派别从各个角度对《周易》和易学进行解说、诠释和弘扬,从而形成了异彩纷呈、博大精深的易学文化。顺应新时代发展,《中华易学》力倡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整合多学科、多方面以及海内外的资源和力量,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易学文化研究,始终坚持正确的治《易》理念和宗旨:繁荣学术,强化学科建设;古为今用,传
《*之美》(全彩精装版)详细解说了 举世独有的三项文化:书法、昆曲、普洱茶 。任何文化都会有大量外在的宣言、标牌,但在隐秘处,却暗藏着几个 命穴 ,几处 胎记 。这三项,就是中国文化所暗藏的 命穴 和 胎记 。之所以把普洱茶也列入其中,是一个提醒性的学术行为,借以申述一个重大趋势:从当前到未来,文化的重心正从 文本文化 转向 生态文化 。普洱茶,只是体现这种趋势的一个代表。《品鉴普洱茶》这篇文章曾在《普洱》杂志上发表过,一下子就轰动了整个普洱茶行业。从生产者、营销者,到喝茶者、研究者,都在读。我在文中所排列的普洱茶级别序列,也引起了广泛重视。全国的茶庄、茶客在品鉴和流通那些*普洱茶时,都会来参考这篇文章。可见,在今天,生态文化的地位确实已经提高。 为此,余秋雨教授故意把三篇文章的次序做了
“浪漫”与“地理学”看似是一对矛盾的词。地理学脚踏实地,充满常识,亦是生存所必需。在过去,每个人都要懂得去哪里寻找食物、水源和栖息地;而如今,所有人都必须细心经营地球家园,使之更宜安居。当今的地理学著作缺乏戏剧性,地图、数据、描述和分析比比皆是,却没有豪侠之举,没有孜孜以求的精神。然而,在不远的历史中,地理学的确曾有魔力,并被认为是浪漫的。那是一个英勇探索的时代。探险家深入海洋、山岳、森林、洞穴、沙漠和极地冰原,检验着自己身体和精神的忍耐力……作者指出,若是将精神视为人类存在的核心,或许人类需要将整个宇宙当作游乐场:超越中庸之道,信奉诸如光与暗、高与低、头脑与肌肉等两极化价值,皈依一些并不满足生存需要,却迎合热烈的浪漫渴望的地理环境。全书以灵动的笔调,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
《文化观念的范式转换》一书聚焦数字技术时代的文化观念转型,指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应提高公共制度知识的供给能力,对外文化交流应以促进国民间的 可分享价值 为指归。全书主要分三个部分,分别为*编 新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政策;第二编 当代外国文化政策管窥;第三编 地方调研:让文化的逻辑彰显。书中收录作者多年来发表的文章、撰写的报告以及会议上的发言稿等作品,其中对欧美文化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对《文化多样性公约》的国际政治分析具有新意。
本书可以使读者理解交流学的基本理论体系,掌握交流所涉及的基本要素和常用手段,并通过大量的模拟案例促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亲身实践相结合,增强他们进行言语交流、非言语交流和跨文化交流以及处理与媒体关系的能力,由此培训大学生进行沟通的良好习惯、态度和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舆论对我国的报道和看法出现了一些好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报道较为客观。然而,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成见仍然很深。要想改变这种状况绝非易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这本书的问世,必将会改善我国的国际舆论环境、搞好外宣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