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汤寿潜一生的经世思想进行分析论述,揭示其思想的特点与内涵,梳理其形成的过程、演变的脉络以及影响因素。本书首先介绍经世思想的概念及其历史沿革,然后结合汤寿潜成长、求学的环境分析其经世思想形成的过程以及影响因素。其次,以解读汤寿潜前期著述为主,并与同时代其他思想者进行比较,分析其早期经世思想的特点。再次,以汤寿潜后期的经世实践为主,分为教育、经济、政治三个专题,结合其在各类事件中的思考和作为,梳理其经世思想演变的脉络,分析变化的趋向和影响因素。最后,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视野下总结与评价汤寿潜经世思想的主要内容、时代特点以及局限性。
2023年5月28日起,新华社开设 人文经济学观察 专栏,播发系列精品报道,深刻阐释人文经济的中国特色、时代内涵,产生广泛社会影响。为便于广大读者理解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人文经济新实践,我们以新华社上述系列稿件为基础,开篇收录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智库报告,并随文配设新华社公开播发的图片数十幅,编辑出版了《新时代中国奇迹的人文经济学观察》一书。该书正文部分收录了3个直辖市、16个其他城市,以及长江经济带、江苏等特色区域的人文经济学观察稿件。其中16个城市按照所属省份、自治区的行政区划顺序编排。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粤港澳大湾区体旅文商融合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路径和政策研究》(22ATY004)和一般项目《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研究》(18BTY064)的核心成果。基于“区域协同发展带动国家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思维,以协同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区域——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历史脉络、当今应承担的国家使命与实践运行困境存在的矛盾为逻辑起点,全面系统地研究了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空间布局和社会网络现状、协同发展的路径体系和政策保障等四大关键问题。
《脑工解放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文化生产工艺学批判》 是运用马克思机器生产工艺学批判理论较为系统探讨人工智能对文艺、文化影响的理论专著。生产工艺学主要研究物质和精神生产的工具,这种现代化的工具就是自动机器, 机器 就成为现代生产的 工艺性方式 ,而 资本 则是现代生产的 社会性方式 ,机器/资本的二重性结构及其历史辩证运动,就成为马克思生产工艺学批判研究的主要内容。马克思考察的自动印刷机开启了文化生产工具的现代化进程,现代文化进入 印刷资本主义 时代,广播、电影、电视等技术使之进入 电子资本主义 时代,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又使之进入 数字资本主义 时代。在马克思考察的现代机器次 能量 自动化革命中, 使用劳动工具的技巧,也同劳动工具一起,从工人身上转到了机器上面。工具的效率从人类劳动力的人身限制下解
通过符号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对具有戏曲元素的文物的艺术性,文化性,社会性进行解读,在当下学术研究中是一个尝试性的探索,并且结合当下的数字化手段,在四川地区的戏曲文物中对其进行数字化的修复与再现,这是一种更为精准的实践尝试。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来阐述这一问题。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次课题的来源、目的、价值、意义;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分析,包括戏曲元素、数字化技术等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参考符号学研究范式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以调研具体的实例来说明如何对戏曲元素进行符号分析后应用于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之中;第四部分通过田野调查例的实证解析,对整个项目的成果进行个案展示,同时对未来研究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本书提出了对通俗文化和传媒研究领域的当前思潮和探索的新颖见解。书中探究了深潜于文化研究之中的民粹主义情感和冲动及其后现代主义的变体,并作了同情的批评;指出了一种完全消费主义的分析潮流,并表明它是一种难以令人满意的描述成普通百姓的娱乐和个人与政治表达的复杂的物质环境和介体的方法。 通过对雷蒙德.威廉斯、斯图亚特.霍尔与“伯明翰学派”、约翰.菲斯克、青年亚文化分析、通俗电视研究以及总体上与公共传播相关的问题(包括广告、艺术与传播政策、少儿电视、小报新闻、女性主义与色情文学、拉仕迪事件)的慎思细析,吉姆.麦克盖根为在变化迅速、矛盾充斥的社会中恢复通俗文化的批判分析独树一帜。 本书是本科生的一本有关过去和现在的争论的入门介绍,它也为研究生、研究人员和讲师们提出了一些挑战性的主题。
自基督教世界的二元论(个体与普遍、有限与无限、人类与上帝之间的对立)打破了古希腊哲学的同一观后,从笛卡儿到莱布尼茨的近代哲学似乎都在努力修合这一裂痕。但是,他们所能实现的只是以普遍的数学观念——自然科学的逻辑来把握人文世界。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颇负盛名的这一著作中,读者会看到卡西尔在处理“精神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这一形而上学问题上所取得的成就完全是一个真正的创举。在本书中,他从人文科学的对象、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统一性和相异性、自然概念与文化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文化的形式问题和因果性问题以及文化的价值等五个方面入手,对我们的艺术、历史知识和获取人性的知识的基础即人文科学的基本概念进行分析,成功地创立了一个十分完满的“理想主义的自然主义”,从而在
《视觉文化》是一本关于视觉文化分析的介绍性书籍,它将有助于加强我们的视觉文化修养。它并不着力于对特定视觉文本内涵的解释,而是试图教会我们独立解析视觉文本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这是一本理论性的书籍,但是,它把理论建立在例证分析的基础上。《视觉文化》部分介绍各种解读图像的方法,让读者学会从图像的外观、形式、历史、意识形态、符号学、解释学等角度解读诠释图像;第二部分则直接向读者诠释美术、摄影、电影、电视以及其他新媒体图像。
该书除导言“西潮东渐与旧学新知”外,计分9章,各章的标题依次是:“求是与致用”;“官学与私学”;“学术与政治”;“专家与通人”;“作为新范式的文学史研究”;“关于经学、子学方法之争”;“晚清志士的游侠心态”;“现代中国的‘魏晋风度’与‘六朝散文’”;“现代中国学者的自我陈述”。著者在“导言”中写道:“本书希望涉及的问题很大——‘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可论述的着眼点却很小:极而言之,不过讨论了章太炎、胡适之的文化理想、学术思路、治学方法以及晚清、五四两代学人的文化心态。”“入手处为个案分析,着眼点却是学术转型——这一‘以小见大’的论述策略,使本书的体例,既不同于‘通史’,也不同于‘学案’,乃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专题研究。”这一点也显示出该书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体例框架方面不同于其
浙江苍南,浙闽交界,山海交汇,耕读交融,具有丰富而且独特的文化资源。从宋韵文化角度看,苍南在宋代文运雄发,历史上的8位文、武状元出自南宋年间,这是 宋韵文化在苍南 的最大亮点。以状元文化为主题,解读 浙江苍南状元群体现象 ,探究 苍南状元文化 当代价值,很有地域特色。以宋韵文化为切入点,着眼浙江文化、山海文化、农商文化,聚焦浙江苍南地域文化,提炼苍南文化动力,进而以苍南文化丰富温州文化、浙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