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余秋雨先生面向普通公众讲授的中国文化通识课。中国文化一直是余秋雨先生研究、写作的主线,数十年来他独立完成了从空间、时间、人格、美学等维度梳理中国文化的工作。如果说成为几代人传统文化启蒙读本的《文化苦旅》是开端,那么《中国文化课》就是总结。在书中,余秋雨先生从多个维度探讨中国文化的内涵,通过“以心带史”的感性方式激活远去的历史,以中外对照的全球视野反思中国文化,真正做到在普及的基础上突破了常识性和常规化。在书中,他讲解50余位改变中国的文化人物,解读20余部铸就民族性格的原典著作;追索数千年文化史,确认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放眼四大古文明,反思中国文化的利弊得失;开列记忆篇目,释译经典文本;将中国的历史、文学、美学、哲学、宗教等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共享给读者。
......
我以前从事动物学研究的时候,朋友常问我,怎么能够投入三年的时间,只专门研究一种鸟类?普通的松鸡难道还有那么多值得研究的吗?我的答案常令人觉得自负且刺耳:关于人性的研究虽有两千年历史,但所知仍然非常有限;人类除了稍微有点特殊,充其量也只不过是哺乳类的一种;除非能够了解人性的演化过程,否则我们无法完全了解自己。 有鉴于此,本书前三分之一专论演化。此外,有关人性的探讨,也仅在这些篇幅加以论述。演化的基础相当重要,但对于基因运作提不起兴趣的人,演化这个课题确实有点困难。但请千万不要因此气馁。我小时候所受的庭训是,要先吃完正餐才能享受巧克力蛋糕,甚至到了现在,当我享用巧克力蛋糕时,仍然常有(但也故意忽略)罪恶感。如有读者觉得本书中后半部较易了解,因而跳过前段,直接吃“巧克力蛋糕”,我
《无法还原的象》是陈嘉映教授的学术随笔集。收在这个集子里的文章分成五组,组两篇带点儿回忆的性质。第二组是学术论文,是这个集子的主体。其中“万德勒《哲学中的语言学》导论”是为作者翻译的《哲学中的语言学》所做的长篇前言。第三组是评论和访谈。第四组是一些零星的小议论。第五组的最后两篇谈论艺术。
在本书中,作者采用漫画的方式,以精辟、实用的角度形象地解读了《庄子》内篇前三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让此经典之作有了近三十年来少有的新面貌。为了使庄子之道生动明晰,成为帮助人强化心灵进而影响周身的实用法则,作者除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注解《庄子》外,特别带领专业团队与横跨中日的专业绘者与文稿制作者,费时近五年制作本书插图,使庄子的面貌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