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人物的是是非非、分分合合一直令读者津津乐道。曾仕强教授根据其独创的 气球理论 ,从三国故事中发现了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将三国故事的情节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相对应,从中会发现宇宙间的所有变化,都受一只看不见的手 规律左右。 人类看得见的所有作为,其实都逃不开看不见的手的掌控,顺应规律会事半功倍,逆规律而行则会事倍功半。 看不见的手也要和人心变化相配合。魏、蜀、吴俱已灭亡,但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却从未中断。读国学,不只是看个热闹,还要从中看出中国人的特性、中国人的传统、中国人独有的文化特色。
《夜航船》是明代文学家张岱撰写的一部小百科全书,全书共计二十部、一百二十五类,收录四干余条目。从天文地理到经史百家,从政治人事到礼乐典章,从日用文玩到花鸟虫鱼,从三教九流到神仙方术,广采博收,无所不包。
......
《藏书的艺术》是一部2500年欧洲藏书物质文化史的*创性著作,作者为英国历史学家、剑桥大学研究员约翰 威利斯 克拉克。全书围绕欧洲的藏书建筑、藏书制度、藏书装置、藏书类别、藏书插画以及众多藏书故事而展开,作者采用诸多图书馆珍藏的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实地考察后的*一手数据信息,系统梳理了2500年欧洲藏书建筑的历史变迁和藏书文化的图像记忆,讲述了人们因追求知识和真理而写书藏书并为此兴修建筑、创设制度、改进装置和设计工具,这一系列行为如何潜移默化塑造了敬畏阅读和尊崇智识的社会文化。
《艽野尘梦》是 湘西王 陈渠珍于1936年赋闲长沙时,回忆其1909年至1912年进出西藏的纪实文学作品。但书中关于藏地求生的惊险曲折、陈渠珍与西原的生死与共、雪域绝境的人性异化等近乎虚构,陈渠珍用字字血泪谱写出一段旷世传奇。 为了让当代读者更好的阅读与理解这一旷世奇书,校注者陈继光纠正其他版本讹误30余处,新增注释277条。以1937年首版铅印本繁体无句读版为底本,参阅《陈渠珍遗著》及其他版本和相关资料,对书中的难懂字词、异体字、生僻字作了注释,为此点校注本。并保留了其他版本中没有的序言、要例、总叙以及附篇。此外,此版《艽野尘梦》由大冰长文导读,且为陈渠珍女儿陈元吉唯一推荐阅读的版本。
高阳说诗 《红顶商人胡雪岩》作者高阳被低估的佳作 高阳以史为纲,用杜甫、李商隐、白居易等大家的诗词串起王昭君、董小宛等传奇人物,以诗歌为切口闲读历史细节,揭露诗中隐藏的历史真相与秘密。 高阳说红楼 颠覆大陆红学界的稀有之作,收录60幅故宫博物院典藏插图 高阳潜心研究30年,从历史的脉络中采撷诸说,详尽还原贾宝玉、王熙凤、袭人等原型人物的真实命运,引领我们走进大观园的有情世界。 高阳说红曹雪芹 历史小说大师高阳心血力作,收录56幅故宫博物院典藏插图 高阳以历史小说之笔力,学术考究之功力,古诗文学之才情,将在《红楼梦》中刻意隐去的曹氏家族的现实悲欢进行了详尽的还原,生动展示了曹雪芹的悲悯情怀和坎坷一生。
故宫博物院第6任院长单霁翔常说,我只是故宫的“看门人”。本书以第一人称讲述了“网红院长”单霁翔在故宫博物院担任院长期间,让故宫文化走近人们的生活,让故宫博物院成为“活起来”的博物馆的故事。作者用丰富的人生积淀、独特的叙事视角、流畅的语言和珍贵的图片,解读了故宫博物院的社会形象转变,同时也向公众传递了作者的文物观、文化观。
本书讲述了中国大地上的世界遗产故事。全书以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和保护的故事为经,以作者“老单”在9个省份、12处遗产地参加《万里走单骑》节目录制的见闻和随想为纬,讲述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找和守望中华文化根脉的故事。在节目录制的独特视角下,作者以日记为载体,用一贯金句频出、举重若轻的语言风格带领读者开启一场世界遗产之旅。轻松的图文内容背后,是厚重的学术积累、忘我的倾情投入和坚定的文化自信。
本书从错综复杂的现代性图谱中抽离出“世俗趣味”“工具理性”“个性表现”三种典型取向,并将“自由主义”“理性主义”“浪漫主义”看作为其提供合法性证明的三种主要社会思潮,通过一种复调叙事,为跨学科的现代性研究搭建了一个具有综合性意味的观察平台。
从纽约第五大道朗廷到东京康莱德,从圣彼得堡欧洲大酒店到台北文华东方,从迪拜丽思 卡尔顿到从香港半岛,从上海华尔道夫到柏林希尔顿,从孟买君悦再到巴塞罗那艺术酒店,全职旅行20余年的古镇煌,在自己入住过的全球*豪华酒店中精选54家,详尽介绍每家酒店特色,带你看尽或奢华或低调,或古典或新潮的奢华装饰,赏尽总统套房外的旖旎风光,品尝令味蕾震撼的饕餮美食,在时尚SPA中放松身心,在 无所不能 的酒店管家*周全贴心的服务中,体验奢华。
《禅的行囊》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继《空谷幽兰》后的又一力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作者于2006年春进行了一次穿越中国中心地带的旅行,追溯了已经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支脉之一的禅宗,其各代祖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游历经历,并诉说了他多年来对禅的深深体悟。
本书是著名文化行者薛仁明的一部文化随笔集,书中多是作者关注文化、生命形态及现实人生的专栏文章,汇集五十余篇,或读人,或品味生活,或纵论天下学问。薛仁明文章“朴实而有华”,兼具山林与庙堂之美。文风泱浩,特别有眼下白话文难得一见的平仄顺气的韵律。薛仁明又长于从浅近之处,推及中华文化的核心。在“礼崩乐坏”的当下,总能以文化的角度切入,化腐朽为神奇,让我们即使面对劫难,仍处处见到生机。他能将中国文化中人间的兴味,在不知不觉中,给挑拨开来,霍地亮出一片宁静祥和的天地。
全书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北伐游记”(马伯庸)、“北伐路上的美食”(斯库里)和“三国梦”(李志)。三位作者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描写了自己对于三国、诸葛亮的情愫。 重走一遍北伐路,活在史书冷冰冰记载中的诸葛亮成为一个被无数细节构建出来的、活生生的人,甚至将成为我们共同的朋友。看他曾看到的山水,走他曾走过的栈道,呼吸同一个秦岭的山风,观察同一条汉水的奔流,大概这就是对他最充分的了解和尊敬。 “文化不苦旅”是一个长期的文化项目,由马伯庸带领几位文化界知名人士,重走历史上知名的文化路线,如:诸葛亮北伐之路、三藏取经之路、丝绸之路等,将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集结成册,即为“文化不苦旅”系列书。
本书通过钩稽相关历史资料,考察了中唐“春秋学派”形成与的过程,说明一家私学如何进入以科场为代表的官学体系之中,具体考索了中唐诗人与这一学派与学风之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中晚唐主要的诗歌流派与诗歌风格形成的学术背景,从学术思潮、学术方法、上人知识结构诸方面分析了中晚唐学风的转变对诗风演变的具体影响、并从这一角度对中晚唐诗歌的审美特征作了新的阐释。
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纳米材料是当代科三大前沿。到21世纪,这三大技术将合力打造新的智能机器,将重塑人类的大脑和体。作者大胆预测:21世纪,人类和机器将难分彼此,人类将不再是万物之灵。电脑将比人脑有高一万倍的智能。机器不仅具有智能,而且具有灵魂,将具有人类的意识、情绪和欲望;而人类身体中植入了用生物工程和纳米材料制成的电脑芯片、人造器官,将比现代人类更长寿,有更强的学习能力,更灵敏的视觉和听觉,而虚拟现实有可能使人机发生“恋爱”……这不是科幻小说,更不是天方夜谭,这是为库兹韦尔为我们描述的“灵魂机器的时代”。 本书最末的大事年表中展示了宇宙演化、生命进化和科技发展的历程,使读者对世界科技的发展过程和走向一目了然。
提及波兰、奥地利、瑞士、意大利、梵蒂冈、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等国,你的脑海里个闪现的是什么? 是欧洲各国的美食,是独特的文化体系,还是自成一派的独特风情?如果想要畅游欧洲各国,或许我们需要很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但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跟随作者的脚步,走遍欧洲,领略文化人眼中的欧洲风情。 作者张德苏实时写下的游记感怀,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写出了各国风物景观、人文习俗的面貌,并从历史、文化、思想、地理等方面进行了思考与探究,对比了欧洲文化与中国文化上的某些异同。 这是先给旅行者的旅游指南,也是先给中西文化的学习者、爱好者以思想上的感悟。
这是单读出版推出的长篇非虚构作品,一个青年写作者徒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故事。1938年,“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跨越三省穿过西南腹地;2018年,处于人生转折点的青年作者杨潇重新踏上这条长路。现实中非典型的公路徒步与历 知识人的流亡之旅交织、对话、共振,层累的、不同的“中国”缓缓浮现。 杨潇带着海量的史料积累与强大的问题意识,与沿途遇见的人交流,与西南的人文风光交流,与那个遥远的动荡时代交流。在两个不确定的年代,在 与个人的危机时刻,我们用真实的生命体验,追问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开启一个全新的“寻路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