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规矩》由刘一达著
神秘的色彩最怕事实冲涤,迷信的积垢需要科学清扫。思想的雾霭不能靠利斧驱散,历史的现象需要从历史角度解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神秘文化,是光怪陆离的复杂共同体,是精华与糟粕交融的意识形态。它有根深蒂固的传统,有无孔不入的市场,有衰荣再生的能力。
一位德国哲学家穿越半个中国,他会如何看待新旧政权交替之际的中国社会;在旅途中,他如何结识清廷的遗老遗少,与国学大师辜鸿铭、学贯中西的大儒沈曾植产生深刻的友谊;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又是怎样的一个心路历程……本书不仅影响当时欧美人士之亚洲文化观,也影响当代新儒家对中西文化的思考。对于任何关心中西文化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书。
本书是资深媒体人、作家胡展奋的个人随笔集,包括时事评论,趣事闲谈和食色养生。他的文章带有记者职业赋予的特质:敏捷,敏锐,善于从常态中发现问题。其分析问题的方法令人叹服,其思维路径让人有匪夷所思之叹。一桩貌似寻常的事情,经他琢磨,便生出别样的意味来。广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人生经验,被他信手拈来,即成佳酿。文章散发出一股浓郁的人性之味,吸引人必欲读完而罢休——因为往往会有欧?亨利式的结尾:似在情理之外,其实就在情理之中。人性的丰沛决定了其文字柔韧的质地,洒脱的勇气又使文字充满正义感和力量。
朱自清所著的《经典常谈(精)/大家小书》基本上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将说文解字、 、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 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 为亲近、熟悉,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 。
中医启蒙由认识汉字开始,中华文明的复兴从振兴中医开始。要研究中医,发皇古意,就必须先从最基本的词汇入手,需要我们唤醒那些沉睡的文字的原意。在现代语境下,在涉外教学看病过程中,徐文兵大夫随时会遭遇熟悉字词的陌生化情形。如“饥饿”,饥和饿有什么区别?思和想有什么区别?如果没有区别,干吗要多造一个字?比如“魂魄”,魂是什么,魄又是什么? 全书以“字”为线索,旁征博引,透过字义的解释,说明实际的中医养生之道,轻松易读,让你大长见识。
华语电影行业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可笑地成为一门严肃的行业。而华语电影导演们则成为最有资格以站着说话不腰疼反驳外界批评的“实干家”群体。以此逻辑,一把辛酸泪,一堆烂拷贝,再丑的媳妇因其“无辜”,终将能熬成婆。他们把无数的垃圾真诚地献给了我们,自己,却也终究逃不过两手空空。 称该书对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王家卫、吴宇森、王晶等10位当红导演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本书作为本关于中国文化与教育研究的著作,力求通过中国文化与教育的关系研究,注重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来探索中国教育在中国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发展关系,并着重揭示在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教育史分别研究中所难以体现的文化与教育的内在联系。在研究中,此书打破了就教育论教育的局限,从中国文化与教育讨论中那些尚未涉及或有待深入而且又十分重要的课题入手,探讨了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一些重要方面的关系。 《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国文化与教育》内容为:一方面出于时代的感召,另一方面也与自己的学习经历相关,我在大学本科学习哲学期间,对佛教思想文化历史认真研习过一段时间,积累过一些资料。而在读文学硕士生学习期间,又认真地研习过道教思想文化历史。故而,在进入教育学
《老武汉:永远的浪漫》图文互动,既漂亮又好看。值得摆放在自家的书柜里,让子孙后代翻翻自己老祖宗的老谱。你还可以看看一个作家而不是史学家,对这些祖宗老谱恣意的评价和议论。你更可以与这些评价和议论争论一番——由此获得快感与知识,两全其美,岂不快哉。 中国的整个一部近代革命史,还有哪一个城市能比武汉更风头更火热?又有哪一个城市比武汉更改革更开放?还有哪一个城市的故事还比武汉更惊险更有趣,更浪漫更跌宕?这些火热与开放、惊险与浪漫将要在《老武汉》中得以再现……
《中华文化元素》是我国部系统研究中华文化元素的大型普及类丛书,共14册,吸收了研究成果,将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采取“即器即道”的撰写方法,试图通过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元素,昭显中国文化的特质、流变和前行方向。图文并茂、四色印刷、装帧精美,读可悦目、思可悦心、藏可上架。本书是其中的《茶》分册,由关剑平著。
“和合故而能谐”,中国自古以来就奉行“和合美满”的“善”文化理念。“推己及人,怀柔远人,崇德抑武”的精神,无不体现出中国人对于“善”的向往和追求。然而由于近代工业化文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导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中国正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这就要求古老的中国在传承历史文化和面对当前发展阶段现实的情况下,整合古老的文化体系的优良传统,并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推广“善”文化,重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共存关系,符合历史的发展方向,符合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振兴之路,是创建现代化文明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中国影响力的当务之急。常怀林编著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