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涌现出无数家教故事、家教格言和家教典籍专著。梳理、传承这些流传千年的家庭家教家风文化,使之发扬光大,是发扬广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把握新时代立德树人育人导向,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家”建设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学习先贤留下来的家风、家教、家训理念方法,汲取其有益营养而仿效之,无疑是推动家庭教育的一大捷径,是新时代家庭建设不可或缺的养分。中国妇女杂志社、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与中国妇女出版社拟共同策划推出的“名家谈中华家文化”书系(暂定名),致力于向广大家庭普及中华优秀家庭文化的核心理念。此书是本书系的开篇之作。本书优选的亮点是蒙曼教授对于中国传统国学经典中的治家、教子智慧的解读,让广大家长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家教智慧、家教方法及治
本书包括了:《中国主流文化的近现代转型(上册)》《中国主流文化的近现代转型(下册)》。《中国主流文化的近现代转型(套装共2册)》正是立基于上述内容而展开论证和阐述的。除此之外,书中还分析了现代新儒家的几个案例,对中国当代文化的构建发微阐义,对中国主流文化的未来形态进行预测、解读。 中国近现代文化转型的过程,也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精神苦旅的过程。在这里,有一个千年之问必须回答:近代西学东渐,各种西方思潮涌入中国,为什么唯有马克思主义一枝独秀、艺压群芳以至终取儒学而代之呢?无疑,这有着深层的文化背景和学理渊源,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心路历程中可以窥其豹斑,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比较和学脉追问中更能引发人深省。
《三字经》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经典启蒙读物和小百科。相较于其他《三字经》的启蒙讲读,钱文忠结合了自身近几年的思想理念、修身感悟、实践经验,充分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删繁就简,言之有物,用上百故事、案例,解决了近几十年来困扰家长、老师的教育难题,并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之道。
金克木先生一代大家,其读书与治学自有独到幽微之处。惜其著作出版广而且杂,况未经人整理,故今日学子,得片羽易 ,而欲窥其全面则难。本书编者爬梳剔抉,参互考寻,从金克木生前约30部已出版著作中精选出有关读书治学方法的文章 50余篇,分“书读完了”——读什么书;“福尔摩斯与读书得间”——怎么读书;读书、读人、读物——读通书三辑,其文说理叙事,皆清秀流利,无晦涩难懂之处,普通读者循序渐进,或可一窥大家通人治学读书之堂奥。2017全新增订版,将金克木的读书心得完整呈现。
本书包涵“讲故事的民俗学”“故事学作为专门之学”“迷失的指路碑”“八臂哪吒城”“传说进京”“刘三姐就是刘三婆”“罗隐变罗源”“传说照进历史”“生肖属相的时间界点”等九章内容,以经典民间故事为考察对象,将文本细读、思想史梳理和逻辑推导等手段结合起来,揭示出“经典民间故事的定型是客观性、主观性和偶然性接力作用的结果”这一结论,并充分利用民间故事细节对其予以证明,从而清晰地揭示了经典民间故事所经历的从知识生产到知识改装再到知识普及的复杂历程和知识生成模式,同时在对经典民间故事条分缕析的过程中诠释了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以及经典中国民间故事对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巨大影响,是一部从非常事件切入民俗传统、如学术侦探破解故事奥秘并在充分文本分析基础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精品。
本书依托甘肃简牍博物馆所藏珍贵简牍,精选了其中关于两汉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民族关系等第一手史料。通过创新性地挖掘简牍这一文化遗产,生动地讲述了那些在丝绸之路上发生过的耐人寻味且真实的历史事件,深入挖掘了官方史书中不曾记载的普通丝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带领读者重温丝绸之路的建设历程,以及更深入地了解简牍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历史与文化。
对中医的否定性态度,往往并不是经过精密的价值批判而得出否定结论,而是站在时间的立场上,首先把传统划入“旧文化”的行列,然后再做出一系列为否定而否定的论证。余云岫所倡导的“医学革命”,实际上与20世纪那林林总总的“文学革命”、“社会革命”、“文化革命”……是一脉相承的。 在阴谋的水面,我们不知道那水下的狰狞,这是文化智能退化的表现。所以在竞争面临我们的时候,我们往往麻木不仁。 那么,就从这里开始,看看一个资本的阴谋吧…… 新中国开国之初,在本可以跳出资本阴谋的大环境下,我们的认识却滞后了。由此我们应该检讨的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的民族文化智能受到了如此深重的蒙蔽?事实上,更多的时候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敌人在蒙蔽我们。我们的敌人,恰恰来自我们的内心——那个被遥远的资本阴谋蒙蔽了的
植物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食与衣。仓廪实而知礼节,植物的驯化直接推动了人类身体与智力的发展,文明随之产生。植物为人类带来光明与力量,导致世界人口急剧膨胀;也无数次引发战争,让人类陷入经年的兵火;植物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世界格局的形成,推动全球贸易的发展,影响人类文明进程;它同时寄托着情思,是人类某种情感的象征,无数的传说故事因它而起。 植物连接人与人、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关系。你可以了解一颗土豆的全球之旅;看从古希腊神话中走出的“金苹果”如何跌落到现实的盘中;通过《玫瑰圣经》去认识那些已经消失了的古典玫瑰;探寻葫芦在不同民族中的原始崇拜…… 全书贯穿128幅插图,从16种植物的起源、传播、驯化到它们的文化记录与历史演绎,为我们呈现了一幕幕生动的植物穿越之旅。
海外留学生论坛上点击率与争鸣度的幽默小说。中国留美族群网上球偶的“轻冷喜剧”! 是的,我们计算实力,计算长相,计算金钱,计算各种条件 --- 那么,爱呢?
《乳房的历史》被美国报刊称之为丰富的乳房历史之旅,处处充满惊奇! 作为女性身体象征的乳房,在人类的想象里拥有特别的地位.不同的历史时空里,特定的乳房意义会成为当时的主流意识,支配我们对乳房首度成为基督教性灵滋养的象征: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与诗人为乳房涂上情色意象:十八世纪的欧洲思想家则将乳房打造成公民权利的来源。然而不论是文学、艺术与文献记载,都是经过男性眼光折射之后的想法;男人与制度,不断企图将女人的乳房据为已有。 女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乳房,不仅是个人自我评价的指标,也是女人总体地位的象征。二十世纪,女人终于夺回乳房的所有权。主流妇女杂志持续报道乳癌与乳房美容的资讯,女性主义的杂志与月历则企图打破美国人对乳房的执迷。我们对自己的乳房日感焦虑,正如我们忧心世界的未来一样。乳房
本书源自于丁东、谢泳两位学者四年来在《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专栏对话录。全书采有对话方式,二人畅谈古今、纵横捭阖,对知识分子之命运、历史研究之要义、出版阅读之现状、文学艺术之真谛、公共政策之得失等,作了深入浅出的探讨。行文酣畅淋漓,常能一针见血,切中时弊,读后有茅塞顿开之感,令人拍案叫绝。不家老村的绘画数幅点缀其间,图文互补,相映成趣,堪称近年文化批评与思想评论界不容错过的佳作。
《文艺常谈》《经典常谈》是朱自清代表性的学术普及读物。《文艺常谈》主要汇集了他对诗歌、文学和语文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经典常谈》则着重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作品,从《说文解字》到《诗经》《论语》,从诸子百家到李白、苏轼,系统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本书将《文艺常谈》和《经典常谈》辑为一册,以让读者更全面了解朱自清先生在文艺和经典方面的见解与体悟。该书提纲挈领、通俗易懂,实为文艺理论和国学知识的入门读本,对当代文艺、国学爱好者与研究者也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丹青余韵》是陈岩在从事书画艺术工作期间,与黄永玉、李可染、赵少昂、黄胄、刘继卣、程十发、启功、关良、周昌谷、黄苗子、何家英等三十六位当代书画大师往来的信札,与陈岩先生书信往来的艺术家大都已经作古。这些信札或用毛笔书写,或用钢笔、圆珠笔书写,在今天看来都为艺术珍品。 《丹青余韵》中的信札既有关于陈岩与众位书画家的业务往来,也有关于艺术家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事情。从这些信札里能看到几十年来书画界的发展与变化,也能领略到诸位书画名家在生活与创作过程中的种种心路历程。
《中秋》是一部为国人量身打造的传统节日知识读本。中秋历史悠久,节俗丰富,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本书中,作者以时间为脉络、地域为框架、节俗为肌理,深度剖析中秋的三种起源与内涵、自远古至今历时两千多年的流变、当今国内外有关中秋的现状,以不同时间、地区的风俗活动、历史典故、诗词歌赋、民间传说穿插其中,辅以精心挑选的55幅彩插古图,为你打捞时光里独属于中秋的自在和诗性、浪漫与狂放,带你在传统节日里体悟中式生活的时间之美。
酒是社交场合的媒介,祝酒词则可说是宴会上人际交往的桥梁和纽带。祝酒辞就是人们在宴会上说的一些祝福语,其内容或祝贺,或叮嘱,或欢迎,或壮行,或歌功颂德,不拘一格。不管是迎宾送客,聚朋会友,还是彼此沟通,传递友情,一篇热情洋溢的祝酒辞,不但能够营造热情欢快的氛围,增进宾主之间的情感和友谊,还能助你掌握酒宴节奏,在宴会上应对自如,进而加深彼此的情谊,在觥筹交错间尽显才华!本书内容丰富,言简意赅;既新颖实用,又贴近生活。是领导干部、公务员、企划公关、业务员、宴会主持及其他个人的推荐工具书。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铁路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越发受到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为向社会公众阐释保护铁路遗产的意义,传播中国特色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文化遗产故事,作者根据自己长期从事铁路遗产保护的实践,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例,以纪实手法,讲述作者亲历的铁路遗产保护经历。
是什么让“人”走上了毁灭之路?著名法国人文主义者、哲学家让-弗朗索瓦·马太伊的答案是“解构主义”。 在本书中,马太伊对后现代思潮及其艺术、文化和政治影响进行了极其严厉的批判。他认为,布朗肖、德勒兹、德里达等解构主义者的思想“破坏”和“毁灭”了西方知识的根基,模糊了是非界限。信息技术的兴起更加剧了这种混乱:不论是电影《黑客帝国》,还是游戏《第二人生》,都能为马太伊的批判提供佐证。人,将被引向一个失去意义、失去价值的荒诞世界。 马太伊以维护古典哲学为己任,试图回归柏拉图的思想遗产,追随汉娜·阿伦特、阿尔贝·加缪的信念,与“人之死”的观念做斗争。在这个混沌的时代,人文主义还能寻回昔日的荣光,给我们带来希望吗?
本书是一本写宁波人、写宁波的书,通过形象生动的事例,对宁波人生活习性、语言特征、处世方式,及宁波建筑风貌、节庆风俗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全面系统地反映宁波人的真实面貌、宁波的城市文化特色。 本书作者提出,自然环境决定人们的性格特征,性格特征决定一个地方的文化气质,文化气质又深刻地影响了一个地方的内涵外观。本书基本遵循这个脉络,对宁波人集体性格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包括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历史遗存做些罗列式的探究,目的是让看到本书的宁波年轻一代了解自己家乡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文化自豪感;让从外地来宁波的人,通过本书了解宁波这座城市的基本面貌以及她的特色所在,从而喜欢上这座城市。因此,对于宁波文化的传承弘扬,以及宁波形象的塑造,具有积极作用。另外,虽然当地市面不乏此类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