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一书的主体内容是余秋雨先生以整整一年时间,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内容是中华文化史。它与大学规范的文化史课程不同,只探讨一个现代人应该对漫长的中华文化史保持多少记忆。本书采用了一个新颖的形式来解读中华文化,即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再加上课后与学生间的“闪问”、“闪答”,使这本书精彩纷呈而明白晓畅。对于中华文化史的讲述,这本书也不是按部就班地泛泛而谈,而是以点带面。对于文明早期特别强烈的文化亮点,在余先生看来,它安顿了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重点论述;而对于后期那些漫长的历史走廊,则快步走过。这是余秋雨心中的一部中华文化史,也是一部充满强烈色彩感的中华文化史。余先生以其饱学和情感,向国人传递文化记忆,以人类古文明中保留最完整也最璀璨
本书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香道以及日本香道发展历史以及香料的选择和香道具、香事礼仪的图书。书中详细介绍了中日香道的发展历史;香道主要原料沉香的基础知识、鉴别与购买等基础知识;同时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玩家适合品玩什么样的香以及如何品玩;最后书中还介绍了多种不同的合香、香道具、各种品香方式等,是一本有关香道的百科全书。
《理想空间》第四辑由同济大学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与规划院名城所合力倾情推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遗产保护的集粹之作。 “人系列”:本辑编辑部专访了同济大学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主任、刚获得联合国大奖的阮仪三教授。阮教授是我国城市保护与城市保护规划理论体系的建立者,是我国城市保护领域理所当然的“人”。正是他老人家的耿直与智慧使我辈得以亲历江南六镇的旖旎风情、平遥古城的历史厚重、丽江山水的自然醇美…… 本辑的主题板块是“城市遗产研究与保护”:中国地大物博,地区间民族风土人情差异明显,值得研究与保护的城市遗产也不在少数。本辑将现阶段保护经典范例之江南六镇、丽江古城、上海近代历史建筑等尽数搜罗,是我国近年来城市遗产保护之集大成者。 为了保持本辑内容的连贯性,编辑部在其他栏目
本书内容包括:季羡林先生九十寿序、“文化神州丧一身”——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新释、 王国维、陈寅恪与中国现代学术思想、王静安先生学行小传、“中西体用资循诱”——陈寅恪的文化态度、“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柳如是别传》的撰述旨趣、“了解之同情”——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简释、陈寅恪与《红楼梦》、义宁之学的渊源与宗主、中国现代史学人物一瞥、蔡元培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熊十力和马一浮、冯友兰和“贞元六书”、晚清新学信叙论、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百年红学说索隐、现代性与跨文化沟通——史华慈教授访谈录、哈佛的中国学与美国的中国学——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傅高义教授访谈、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求雨在中世纪各国均有流行。中国汉代也曾用巫女求雨。为什么求雨秘须用巫女和呢?季羡林先生认为跟人类最早的劳动分工和原始人类的信仰或迷信有关。 凡是有偶然性的地方,凡是希望不多、恐惧不少的地方,我们就见到。凡是靠得住的地方,凡是理智的方法与技术能起作用的地方,我们就见不到。 那些对天灾人祸滑有办法的人群,那些相信有许多鬼神在左右自己命运的人群,只能通过祭祀、、、巫医等等,去摆脱各种灾异。
人生六十岁以后,就进入花甲之年。我这六十年来,人生经历和遭遇很特殊。也做过几件不平凡的事。这三十几年如果何新不存在,历史未必是现在这样子。中国当前的体质下,没有出现过我这样类型的人,以后大概也不会有了。所以有人说何新是个圣人。 我现在凡所言、所写、所爱、所喜、所恨、所苦、所欲泣、所欲骂皆非關自我,而是以大悲之心观世照世为后世,为国家,为苍生。 我所著述不过是现代版的“盛世危言”,仅是向世人提供一种研究的线索,提供对世界历史和当代现实的一种新的观察视角而已。毕竟,对未来,我们这代人所留下的并非答案,而却是一系列待解决的问题。
本书是一部有关隧道与地铁的专题邮票图书。书中收录的邮票来自于80个国家与地区的邮品达400余种,除每幅邮品有中英文对照外,还有专门论述文字近5万,共分为一“隧道”、二“地铁”、三“其他地下工程”等三篇计十二章,并备有各国(或地区)的本专题邮品索引、各大城市地铁专题邮品索引。“隧道”主要按用途分章,而“地铁”则按标志、线路与施工、列车与运行、地铁车站、建筑与装饰、地铁人物与会议分章。本书彩色精印,其外壳包装别具一格,很有心意。
一个普通村庄最近六十多年的历史:惩罚社会学一个个案研究。 本书讲述了滇池东岸一个村庄的故事,是一部以人类学田野调查为基础的学术专著。本书的一个主题是讲述“故事”——发生在小村的越轨和惩罚活动;并阐释这些活动在时间流中的动态及其与特定条件和特定行动者的联系。另一个主题则是解释惩罚在特定社会语境中的文化意义。
本书是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罗蒂的代表作之一,从传统哲学企图结合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问题性出发,指出西方传统上一直想要利用超历史的普遍人性的观念,将公共的正义和私人的统合起来。作者在书中强调指出真理是被制造出来的,而非被发现到的,历史是由无数偶然事件组合而成,必须付诸实用逻辑的检验。启蒙以来,哲学一直在以思辩反讽的方式剥去真理神圣化的外衣,对于现代文明的荒芜与混乱,作者提倡团结互重,促进社会的理性秩序。
人们总是希望知情人所说的都是事实,没有半点含糊。许多略知中国人的知情人,虽然能说出一些真实的东西,但他们中很少有人能如实地叙述,更不用说要他们讲出全部实情。无论学识多寡,没有人可能知晓中国人的全部真实情况。因此,《中国人的德行》将面对三个不同的观点。 《中国人的德行》开创了研究中国国民性的先河,鲁迅在临终前向国人郑重此书。 本书是中国生活在美国中产阶级眼中的经典写照,书中关于中国社会的叙述十分引人注目。该书同时标志着一个新的阶段,成为后来的社会学分析的基础。该书开创了研究中国国民性的先河,鲁迅在临终前向国人郑重此书。
作为一代国学大师,柳诒徵先生的代表作首推本书。本书创稿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可谓中国文化史的地位,更确立了文化史写作的基本框架。本书资料详赡,含括极广,举凡典章政治、教育文艺、社会风俗,以至经济生活、物产建筑、图画雕刻之类,皆广搜列举,力求使读者明了中国历史之真相及其文化之得失。作者在本书中更提出三个问题,即中国文化为何?中国文化何在?中国文化异于印欧者何在?带着这三个问题来阅读本书,无疑更能明乎作者之良苦用意。著名学者蔡尚思先生为本书撰写的导读,从柳诒徵先生的道德文章入手,于读者了解柳先生其人其学,无疑亦可获益良多。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历来注重优良家风的传承。本书主要从事业有成、智慧有门、教子有方、健康有道、修德有望、家风有行六个方面,讲述艰苦创业、敬老慈幼、家庭和睦、科学教子、勤劳善良、持之以恒等优良家风的主要内涵和传承方法,阐明传承优良家风对于家庭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意义。本书结合历史典故、先贤言论展开叙述,将故事与说理相结合,可读性强,有助于读者感受中华传统优良家风的魅力,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传承优良家风,适合作为大众了解传统家风文化的基础读物。
既然我们生活在追求财富的时代,而且,我们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隐瞒内心渴望致富的动机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弄清楚,拥有财富或成为有钱人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富人?成为富人需要那些物质?为什么?本书对这些问题的答复是:拥有财富或成为有钱人意味首无穷无尽的烦恼。只有保存大量动物本性的人才有机会成为富人。成为富人需要具备的特质:请读最后一章《结语:成为阿尔法猿猴的10个法则》。至于为什么,读过本书自会明了。 作者自称曾在富人与野兽这两种写作题材之间游走,进而在本书中将两者合二为一。 他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出发,把有钱人当作动物观察,将主题锁定在“有钱人与你我是否真的不同?”这个由来已久的疑问上,进而发现,同普通人相比,他们晃折不扣的异类,或者说,他们更像动物,而
彝族古代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以璀璨瑰丽的上古神话最为有趣,它包括、天地与人类起源等;滇中三大湖沿岩的彝族古代图腾崇拜、图腾禁制以及古老的习惯法,至今仍保存于山寨居民的习俗中。 彝族古代文化,历史文献资料记载不算多,但辅以出土文物资料加以考证,其开始年代或始于古滇王国。滇是一个奴隶制的邦城小国,彝民称索咪王,为古西夷靡莫之属。 滇池地区是彝族文化的摇篮,古代经典及彝文经书中有记述。彝族的祖先居住在金沙江南北地带,成为彝人的大聚居区,而以今天的曲靖、玉溪为最密集之区。 爨文化为彝族古代文化的一部分。爨氏统治着广大地区,所依靠的就是彝族;虽然爨姓原是汉族,但从东晋以后的文献记载看,它在彝族社会中已经夷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