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认真研究和吸取了国内外文化史学家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从当前现实文化语境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给予了梳理。借鉴了当代法国“新历史”学派倡导的“三新”(新认识、新角度、新方法)思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将中国文化史的实际与新时代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新的理性阐述。作者在披沙拣金、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努力追求理论的创新,并以自己的独立思考提出了一些卓尔不群的观点。作者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以观念的形态出现并渗透于人类生活中。文化史研究要考察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深入辨析文化本体的独特征象,从而得出实质性的规律并引导人的素质全面提升”。作者依据这样全新的思路,在研究方法上能自觉地将宏观整体观照与微观细部辨析结合起来,体现出了史
《容忍与自由》 胡适是当代中国学术、思想、舆论界的领袖、宗师,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论影响力无人能出其右。胡适的学问与为人堪称知识分子的典范,李敖、唐德刚、季羡林等历史学家都对胡适极为推崇。本书精选了胡适极具代表性的二十八篇文章,涵盖了文学、历史、教育、哲学、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呈现了这位中国自由主义先驱的自由与民主的思想,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的治学方法, 认真做事,严肃做人 的处世风范。 《中国人的修养》 《中国人的修养》是蔡元培先生在公民道德修养教育方面的杰出作品,收录了他为重要的道德思想教育代表作《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以及其他若干篇相关散论。本书原为普通学生所用的教科书,它完美结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修身理念与现代公民德育理念,通过细小事件,理论结合实践,
《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Ⅰ》访谈对象为24位出生于20—40年代的夏文化考古学家,他们分别是安金槐、黄石林、邹衡、张彦煌、许顺湛、赵芝荃、张光直 、李学勤、李民、方酉生、王克林、殷玮璋、郑杰祥、李伯谦 、李经汉 、杨育彬、高天麟 、高炜、李先登、陈旭、方孝廉、徐殿魁、郑光、饭岛武次。通过他们对夏文化相关问题的解答,中国夏文化考古的学术史跃然纸上。本书首版于20年前,无论是编写体例,还是内容涉及均有发凡起例之功,一直备受考古学界推崇。本次修订,原貌呈现当时的学界状态,保持学术观点的原真性,体现夏文化探索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Ⅱ》对18位出生于30—60年代的夏文化考古学家进行了访谈,他们分别是李伯谦、刘绪、张松林、董琦、宋豫秦、郭引强、王巍、方燕明、李维明、
《聊斋志异》是古代灵异、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有*之美誉。题材广泛,资料丰富,艺术成就很高,里面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也刻画得鲜明生动,为绘画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聊斋画境》是从朱其铠版本494篇中,精选出80余篇经典著名的篇目中节选片段,对话妖冶神情之下的真实灵魂。在不羁的墨色和细腻的线条中,渗透出的是魑魅魍魉、是为鬼为蜮,是卷中梦,池间语,彼时心。以东方水墨插画形式为主,展现书中妖狐鬼魅的爱恨情仇,把这些演绎成一幅幅画卷,比纯文字的来得更有冲击感。
该书曾于1996年由西藏社会科学院、《中国西藏》杂志社、西藏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该书引用了一百多部古代藏文史籍,史料丰富。全书长达千余页,近百万字,时间跨度从藏族的起源直到1951年。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医学、天文历算、科技,等等,是藏族历史研究的一部辉煌巨著。该书初版不久便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广泛的重视,为广大藏学爱好者和研究人员所珍爱,被业内权威人士评价为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较强的实用价值”、“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较高的科学价值”的名著,是了解西藏历史、认识西藏社会、丰富藏学知
人生六十岁以后,就进入花甲之年。我这六十年来,人生经历和遭遇很特殊。也做过几件不平凡的事。这三十几年如果何新不存在,历史未必是现在这样子。中国当前的体质下,没有出现过我这样类型的人,以后大概也不会有了。所以有人说何新是个圣人。 我现在凡所言、所写、所爱、所喜、所恨、所苦、所欲泣、所欲骂皆非關自我,而是以大悲之心观世照世为后世,为国家,为苍生。 我所著述不过是现代版的“盛世危言”,仅是向世人提供一种研究的线索,提供对世界历史和当代现实的一种新的观察视角而已。毕竟,对未来,我们这代人所留下的并非答案,而却是一系列待解决的问题。
《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品自高》稿共分为十一章,从有关“文化自信”的十一个方面出发,基于文化自信、家国情怀与公民道德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性,尝试以道德文化建设为着眼点,以打造国家道德文化高地为文化自信的依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详细阐述了文化自信的内涵,以期涵养公民的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Though the main hall inside The Forbidden City is only a little over 30 meters high, it was once the tallest building in the ancient City of Beijing. The only hill in the capital city was mini-made especially- to act as a backdrop for the Imperial City.
《星斗焕文章美文精粹》由《读书》编辑部编著。既是“《读书》三十年精粹”,自然就离不开书,《星斗焕文章美文精粹》分为“灯下品读”、“心香忆故”、“书里春秋”三部分。“灯下品读”是品味诗书之精妙;“心香忆故”是因书而谈人;“书里春秋”则是书海泛舟的恣肆和其乐融融。金克木《百无一用是书生》是读杨绛《洗澡》一书,属“灯下品读”;汪曾祺《又读》,是评介了沈从文因写《边城》而身背“罪名”和他的艺术见解,属“心香忆故”;资中筠《清华园里曾读书》则讲当年挑油灯夜读,却不是为了考试等等关于书的故事……即使是80年代的文章,而今读来依然亲切,依然获益匪浅。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是一套熔资料性、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炉的大型系列书籍,是二十世纪关于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重要学术思想的汇要,共四卷四十册。书系的作者们以严谨的治学精神、科学的论述方法及酣畅流利的文笔,努力坚持“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有述有评,述评结合”的原则,力求做到反映历史客观真实,介绍观点全面准确,叙述过程简明扼要,评论评价公正公允。全书基本理清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领域百年学术论辩主要问题的脉络;对所列论辩给予了实事求是的评析;以历史和全局的目光,对一百年来各种重要论辩资料进行重新审视,从而使人们对历次论辩产生了新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梁晓声谈中国人文 系列套装,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先生解密中国人文化心理,记录中国人日常生活百态和精神图谱,以及论述中国文化基因和文化成长空间的作品辑录,分别是《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中国人的日常》《中国文化的性格》。其中《中国文化的性格》为十四届文津奖推荐图书,《中国人的日常》曾在央视读书栏目进重点推荐。
《季羡林文丛图文珍藏版》全4卷:《季羡林眼中的老先生》《季羡林解读传统文化》《季羡林漫谈教书治学》《季羡林回忆求学生涯》系当代东方语言文学大师季羡林所著。丛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四个方面展示了中国老先生的风采、季羡林坎坷而漫长的求学之路、季羡林教书治学的经验,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对于广大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升文化修养和思想品位、构建中国未来的民族文化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学者,为他们所创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本套图书力图通过在西南联大担任过教授的15位大师的优质文章,从多个角度呈现西南联大通识课的面貌,并展现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以及朱自清、冯友兰、陈寅恪等诸位大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修养。这些文章都是大师们在各自擅长领域所写下的,从中不但能看到大师们对于学问的认真,对于教育的坚持,还可以在这些文字后面看到大师们在时代剧变中始终屹立不倒的身影。
这本《二十世纪的教训》是卡尔?波普尔在生命中最后几年发表的两个演讲和接受意大利记者贾恩卡洛?博塞蒂(GiancarloBosetti)访谈的记录。和他的其他作品不同,这本书更多地表达了卡尔?波普尔对过去的这个世纪的看法,对这个世界的苦难和希望的关怀。他谈了冷战结束后的世界,谈了波斯尼亚战争,谈了媒体的危险,谈了知识分子的责任…… 他在本书中提醒我们:为了保护我们深爱的民主体制,我们必须认清自己的责任。创造明日世界的乃是我们今天的行动。
在中国的转型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三纲五常是不是该全部丢掉?读经热、国学热是否值得提倡?我们是不是还需要继续学习西方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与普世价值的关系如何?政治改革应该从哪里如何启动?医疗、养老、教育,这“新三座大山”该如何搬走?砸日系车事件,该如何看待? 就上述牵动亿万国人的问题,著名学者袁伟时将一一展开叙述。泼辣的语言,一针见血的见解,鞭辟入里的分析,袁老先生在嬉笑怒骂之间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转型的桎梏做了全面的探讨,令人深受启发。
《国学知识实用百科》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帮助读者完整地了解国学,一窥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有志深究者,亦可以由些打开国学研究之探寻之门。 国学是我们对固有传统学术文化的称呼。它包含了中国的典章制度、哲学理论、科学艺术、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源流、学术观点等方方面面的文化,需要我们一一探究。
中国花钱也称厌胜钱,有钱形,但没有法定的流通价值。它们或有吉语,或有吉祥纹饰,或有传说中的神仙人物。它们的一个共同目的就是趋吉辟邪。从历史上来说,汉代就有花钱了,一直鼓铸到清代甚至民国初期。从门类来说,它们和中国铜镜一样,可以细分为神仙故事、瑞兽与花草、吉祥纹饰、吉语等几大类别。 中国花钱的传统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涉及宗教(佛教、道教和儒教)、艺术(书法、绘画、雕塑)和民俗(如乞巧拜月)等几大领域。从某种角度来说,它们和欧洲所盛行的宗教币章有着异曲同工的意味。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十八和十九世纪在中国活动的外国传教士、外交家和海关官员有不少喜欢并收藏这种钱形的物件。英国、法国、挪威、美国、俄罗斯等国的主要博物馆均藏有中国花钱,甚至梵蒂冈也收藏了不少。在过去的近二百年里,它们受到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