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难点,一是离我们太近,没有距离感的历史研究总是有许多复杂的情感埋藏其中,很难做到客观。二是资料的匮乏,很多当时的文献都封在档案馆里,一般人无法发掘。三是太过于敏感,一不留神就会踩到地雷。 杨奎松教授则是一位能抛开历史是非、以材料说话,又能发掘到未解密档案,行走在雷区的学术人,在中国,能这样做,并且能够做到的,并不多。在本书 前言 中,他这样写道: 历史已经发生了,成败是非已成过去。即使牵扯到祖辈、文化,或是党派、国家、民族感情,弄清真相,实事求是,尊重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理应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如果戴着有色眼镜,无论看过去,还是看现在,其实都没有办法弄清历史事实。换言之,如果我们能够暂时抛开历史中的恩怨是非,我们要发现历史真实并非没有可能。 这或许也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涌现出无数家教故事、家教格言和家教典籍专著。梳理、传承这些流传千年的家庭家教家风文化,使之发扬光大,是发扬广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把握新时代立德树人育人导向,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家”建设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学习先贤留下来的家风、家教、家训理念方法,汲取其有益营养而仿效之,无疑是推动家庭教育的一大捷径,是新时代家庭建设不可或缺的养分。中国妇女杂志社、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与中国妇女出版社拟共同策划推出的“名家谈中华家文化”书系(暂定名),致力于向广大家庭普及中华优秀家庭文化的核心理念。此书是本书系的开篇之作。本书优选的亮点是蒙曼教授对于中国传统国学经典中的治家、教子智慧的解读,让广大家长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家教智慧、家教方法及治
《中国人的规矩》由刘一达著
本书力图是妈祖真人真迹的“传续”,因此作为此衬,对《勅封天后志》的神化持批判态度。它载述宋到清各个封建王朝“勅封”林默为“天妃”、“天后”的名号,那都是神名,且都发生在林默逝世之后。这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段的需要。各个封建王朝心有灵犀,各种诏书、祭文,全不用“妈祖”这个尊称;连该《志》在封建社会的局限下,也不敢以“妈祖”美名雅号称誉林默。显然,早在封建时代,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表示神名的“天后”、“天妃”与表示民间圣贤的妈祖,就不能等同了。据本人浅薄与粗疏的看法,在研究和评价妈祖和妈祖文化方面,还多为一家之言,特别是妈祖安息地问题,妈祖名位问题,有关古建筑的内涵和外延问题,都还没有深入探讨和推定。因而自序,蓑为抛砖引玉。
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学者,为他们所创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本套图书力图通过在西南联大担任过教授的15位大师的优质文章,从多个角度呈现西南联大通识课的面貌,并展现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以及朱自清、冯友兰、陈寅恪等诸位大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修养。这些文章都是大师们在各自擅长领域所写下的,从中不但能看到大师们对于学问的认真,对于教育的坚持,还可以在这些文字后面看到大师们在时代剧变中始终屹立不倒的身影。
本书包括了:《中国主流文化的近现代转型(上册)》《中国主流文化的近现代转型(下册)》。《中国主流文化的近现代转型(套装共2册)》正是立基于上述内容而展开论证和阐述的。除此之外,书中还分析了现代新儒家的几个案例,对中国当代文化的构建发微阐义,对中国主流文化的未来形态进行预测、解读。 中国近现代文化转型的过程,也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精神苦旅的过程。在这里,有一个千年之问必须回答:近代西学东渐,各种西方思潮涌入中国,为什么唯有马克思主义一枝独秀、艺压群芳以至终取儒学而代之呢?无疑,这有着深层的文化背景和学理渊源,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心路历程中可以窥其豹斑,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比较和学脉追问中更能引发人深省。
金克木先生一代大家,其读书与治学自有独到幽微之处。惜其著作出版广而且杂,况未经人整理,故今日学子,得片羽易 ,而欲窥其全面则难。本书编者爬梳剔抉,参互考寻,从金克木生前约30部已出版著作中精选出有关读书治学方法的文章 50余篇,分“书读完了”——读什么书;“福尔摩斯与读书得间”——怎么读书;读书、读人、读物——读通书三辑,其文说理叙事,皆清秀流利,无晦涩难懂之处,普通读者循序渐进,或可一窥大家通人治学读书之堂奥。2017全新增订版,将金克木的读书心得完整呈现。
本书一书的主体内容是余秋雨先生以整整一年时间,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内容是中华文化史。它与大学规范的文化史课程不同,只探讨一个现代人应该对漫长的中华文化史保持多少记忆。本书采用了一个新颖的形式来解读中华文化,即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再加上课后与学生间的“闪问”、“闪答”,使这本书精彩纷呈而明白晓畅。对于中华文化史的讲述,这本书也不是按部就班地泛泛而谈,而是以点带面。对于文明早期特别强烈的文化亮点,在余先生看来,它安顿了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重点论述;而对于后期那些漫长的历史走廊,则快步走过。这是余秋雨心中的一部中华文化史,也是一部充满强烈色彩感的中华文化史。余先生以其饱学和情感,向国人传递文化记忆,以人类古文明中保留最完整也最璀璨
神秘的色彩最怕事实冲涤,迷信的积垢需要科学清扫。思想的雾霭不能靠利斧驱散,历史的现象需要从历史角度解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神秘文化,是光怪陆离的复杂共同体,是精华与糟粕交融的意识形态。它有根深蒂固的传统,有无孔不入的市场,有衰荣再生的能力。
一位德国哲学家穿越半个中国,他会如何看待新旧政权交替之际的中国社会;在旅途中,他如何结识清廷的遗老遗少,与国学大师辜鸿铭、学贯中西的大儒沈曾植产生深刻的友谊;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又是怎样的一个心路历程……本书不仅影响当时欧美人士之亚洲文化观,也影响当代新儒家对中西文化的思考。对于任何关心中西文化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书。
本书包涵“讲故事的民俗学”“故事学作为专门之学”“迷失的指路碑”“八臂哪吒城”“传说进京”“刘三姐就是刘三婆”“罗隐变罗源”“传说照进历史”“生肖属相的时间界点”等九章内容,以经典民间故事为考察对象,将文本细读、思想史梳理和逻辑推导等手段结合起来,揭示出“经典民间故事的定型是客观性、主观性和偶然性接力作用的结果”这一结论,并充分利用民间故事细节对其予以证明,从而清晰地揭示了经典民间故事所经历的从知识生产到知识改装再到知识普及的复杂历程和知识生成模式,同时在对经典民间故事条分缕析的过程中诠释了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以及经典中国民间故事对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巨大影响,是一部从非常事件切入民俗传统、如学术侦探破解故事奥秘并在充分文本分析基础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