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正沿着各执一端的两极发展。 仅仅二十多年时间,中国书法界已经经历了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观念过程。然而作为不断异化、成为时尚的泛文化流行艺术的一端,除了日益走向边缘之外,到底能给书法带来什么?而且,回避躲闪的所谓创新法则在永无休止的新潮面前,还有多少空间?当人们将反省的视角转向另一端时,便会不无发现地看到,依然有人坚守着传统的阵地,将自己的艺术追求深植于民族的血脉之中,沉寂而又勤奋地前行着。 近日,吴建贤新作楷书《三字经》,对于上述问题,深有触动,并有所感悟。盖世间万事,弃远求近,趋乐避苦,均属社会普遍心理;能够以身犯险,置易就难者,百不及一也。所以自古以来学书者不可胜数,脱颖而出者寥寥无几:如果更进一步,推求在书法史上挺挺独立,旧然超群者万万之中一二人而已。
姓氏是文明的曙光,是血缘的标志,是婚姻的纽带,是部族的开端,是国家的根基。姓氏出现最早的民族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黄二帝,而炎黄子孙繁衍出一万二干余姓氏。他们跨地域、跨国界,甚至渗入异族而形成新的民族。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优秀的民族之一。 本书生动、翔实地介绍了赵姓古今史事。内容介绍了赵姓古今史事。内容包括赵姓的寻根、源起、流布、盛事、文化、名人和胜迹,赵姓受姓两千多年来,演绎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兴衰事,涌现了众多令人景仰的著名人物,成为中华姓氏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主要姓氏之一。
宋人的《群玉堂帖》摹刻大字草书《千字文》一卷,帖 前楷书标示作者为“僧怀素”。帖后有明清诸贤的题跋,叙其来由,品其优劣;又有近人沈尹默所书李白《怀素上人草书歌》一道。 宋人的《群玉堂帖》,是南宋权臣韩胄将家藏墨迹摩勒上石而成的一部囊括由晋至宋诸多名家法书的汇帖,共计有10卷。怀素《千字文》为其中第四卷。 怀素是唐代草书大家,与张旭并称“癫张狂素”。怀素草书笔力精妙,飘逸自然。此卷怀素草书《千字文》笔法厚壮,精放,与唐人意趣颇异。但以沉雄姿肆的独特风格面貌和艺术感染力,仍不管为一件书法史上的佳作。 此帖的笔法耐人寻味的,其主要的特点有三:厚壮,粗放,丰富。
《幸福的启蒙》着眼于弟子规课堂教学实践。幼儿园教师完全可以直接用于教学,小学教师也可以稍加改动变成适合小学生实际的教案,并且对其他传统文化教学研究机构与传统文化爱好者也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对于回归幸福教育问题的提出,更是希望给各个学科的教学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使我们今天整个的教育增加神圣感、幸福感,增加温暖和活力。对于今天的教育,祝福君明有两个愿望:一个愿望就是希望我们今天的教育首先必须回归德教为先的正途大道;另一个愿望就是让所有的学科都能成为学生幸福人生的乐土,道德升华的圣地,回归到师者传道的神圣,回归到学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无比美好。这就是我们之所以称为“幸福的启蒙”的真意。祝福君明几年来的道德启蒙之路的成功,充分说明我们有这个信心,更有这个强大的力量,真正达到幸
本书根据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与1936年所作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作品67)而改编的钢琴套曲。根据原曲交响童话的故事情节改为钢琴曲时,分别逐一展示不同的形象,直至最后一段胜利的音乐。演奏程度适合于车尔尼练习曲849、299等,青少年学生。此次改版为无声转有声版。
鹤是人们心目中的吉祥动物,有“仙鹤”之美称。在《诗经·小雅·鹤鸣》篇中,就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的诗句。历代赞誉鹤的诗文有刘禹锡的“丹顶宜承日,霜翎不染泥”,李绅的“羽毛似雪无瑕点,顾影秋池舞白云”等,均描绘了鹤的高贵典雅、跃然飞翔的神态。 古代很多画家常以鹤入画。宋徽宗赵佶以群鹤飞舞于宫殿之上的《瑞鹤图》、明代边景昭的《双鹤图》、清代虚谷的《松鹤延年图》、现代潘天寿的《梅鹤图》等等,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杰作。 人们爱鹤,还把它当作延年益寿的象征。西汉《淮南子》就有“鹤寿千岁,以及其游”的描写。鹤的寿命约为80年。画家常把松和鹤画在一起,取名《松鹤延年》,寄托延年益寿的美好祝愿。实际上鹤是从不栖息在树上的,画家可以根据作品主题的需要,描绘现实的画面,这也是中国画美学独到之处
《中国美术百家:一空山人》收录了一空山人近年来创作的绘画作品60余幅,包括《太湖组画》、《东山太湖有此景》、《莫高窟印象》、《秋山读老庄》、《流水绕孤村》、《荷塘清趣》、《多少楼台烟雨中》、《市井小趣》、《幽人独来往》等,此外还收录了朱新建、钱绍武、梅墨生等撰写的评论,对于读者理解画家的作品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叫魂》所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盛世妖术”的故事。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乾隆皇帝可谓是的一人。他建立并巩固起来的大清帝国达到了权力与威望的。然而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之天错地暗。在1768年由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竟然冲击了半个中国,百性为之惶恐,官员为之奔命,连乾隆也为之寝食难安。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令人颤栗,他生动地再现了各省的恐慌是如何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除妖运动。 本书也表现出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学术视野,在构建以“叫魂”案为中心的“大叙事”的过程中,在方法论的层次上将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区域分析、官僚科层制度分析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本书可作为学生参考书。
智永(510-608),俗姓王,名法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王羲之第七世孙。王法极出身于累世书家,从小就勤学苦习,后与弟弟王孝宾一起被征辟到京城太学就读,师从南朝书法家萧子云。在此期间,梁武帝萧衍为了教化百姓,命侍臣从王羲之书札中摹拓出1000个不同的字作为识字习书的教材。又命员外侍郎周兴嗣将这1000个字编成了琅琅上口的韵文。不久,他又诏令萧子云摹写一册《千字文》。为了不辱皇命,萧子云挑选学业、书法不俗的弟子王法极做他的助手。因此,王法极得以进入内府的藏书阁,在那里阅遍了先祖王羲之的许多墨迹,发誓要弘扬王家书法,将先祖笔法传诸后世。为了能专心于书法,免除世俗的纷扰,他决定遁入佛门。在老师萧子云的引荐下,王法极兄弟俩在京城建康剃度为僧,哥哥得法名智永,弟弟得法名智欣。大同二年(537),兄弟俩
自《金瓶梅》问世以来,潘金莲仿佛就成了一个时代的符号,人们通过她体味到宋明时期的生活百态。一部《红楼梦》都让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何况为之母的《金瓶梅》!不过应该在评论《金瓶梅》的时候除了援引上述鲁迅先生的精妙评语之外,应当再加一条,即世人看见宋明时代的食货志。《潘金莲的发型》正是如此,通过作者的优美文字、旁征博引的典故以及精美的引图,从人们的衣着开始,直到食住行,我看到了潘金莲所代表的宋明时代人们生活的典型表象,对当时的人物形态、意识形态还有审美形态有了具象的感知。书的文字咀嚼之下生动鲜明令人口齿噙香,引图则中外兼顾详细周至,不失为一本非研究者了解我们古人生活的好书。
坚净居是启功先生的齐名,先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学者,也是名扬海内外的书法大师。他独树高标的书法成就,来自他的天分,更来自他的勤奋。先生对书法的勤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广泛的搜索历代法书资料,二是对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三是坚持不懈的临习前贤法书。称生对法书资料的搜求可谓不遗余力,在经济极其困难的时期,或节衣缩食购置,或向友人求赐照片,或用书作交换。资料经手,研究随之。从文字的订正到词语的注释,从史实的考辨到典故的寻源,从书迹真伪的论证到书艺优劣的赏评,凡有疑难,无论大小,必竭力求正。其表述形式,有眉批、有旁注、有题跋、有文章。至于先生对前贤法书的临习,自童蒙至垂暮,凡八十余载从未间断。有些碑帖先后通临达数十遍。所临品类之众,数量之多,真可谓!我们这次编辑出版的《坚净居丛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