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学》 从 儒家哲学是什么 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学 儒家哲学的研究法 二千五百年儒学变迁概略 儒家哲学的重要问题 等五个方面,以六个篇章的篇幅,翔实、扼要、入情入理地介绍了儒家哲学的来龙去脉及思想沿革,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哲学普及性著作。本次出版参考参照中华书局1936年4月版。 《国学指导二种》 是梁启超先生《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两部指导年轻人如何阅读国学经典的作品的汇编。《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为1923年春,《清华周刊》记者向梁启超先生约稿,并 督责甚急 ,先生 竭三日之力 完成。书稿从 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 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 韵文书类 小学书及文法书类 随意涉览书类 等六个方面,为年轻人开列了一份国学经典阅读书单。《要籍解题及其读法》是任公先生1923年在清华学校
本系列共分四部,依据不同的主题,选择相应的古文,每部独立出版。 本书整理自蔡礼旭老师 文言文 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系列讲座,以孝悌忠信为主题。 蔡礼旭老师在讲解文言经典的同时,深入浅出阐述了修身、治学、齐家、为政的精髓,涵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方面。并且撷取历史故事,从孝顺、和睦、慈教、宽下、劝化、救济、交财、奢俭、性行、敬圣和存心等方面,阐述了祸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以此劝导世人向善。 孝悌忠信,这是性德,是人人本具的。对父母要懂得尽孝,对兄弟要懂得尽悌,对国家、对人民要知道尽忠,对一切人要知道用信,不能够欺骗。孝悌忠信,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可以超越这个范围。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的标准。 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学习古文经典名篇,夯实做人的根基,
在中国,万物皆有规矩。有了规矩,才有璀璨的建筑和精美的器具;有了规矩,我们举手投足之间才有分寸和礼仪。 本书全新阐释了中国人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规矩和讲究。比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夹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等。 出言有尺、处世有度,便是规矩。规矩不是逢场作戏,它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自觉自愿遵守的规则,是经过历史的积淀保留下来的精神遗产。人们按照新时代的节奏生活,无可非议。但是,老规矩的内涵和精髓是举止文明、礼貌待人,这一点应当是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以及每一个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准绳。
儒家的仁爱不同于佛教的慈悲。仁爱思想在近代以来中西古今文化冲突与融合、西方各种文化思潮汹涌而入的情况下,不断地获得新的诠释和发展。中华民族这种道德传统和深厚博大的仁爱正是今天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和为维护社会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要创造一种关心他人,接纳他人,对周围的一切心存感恩的心态。
《道德丛书》是陈镜伊先生编著的中外历代道德故事精华选集,全书共十五卷,成书十四册(其中第十三、十四卷合为一册)。书中选取中外历代典籍中的道德故事,涵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规范,贯穿父子、夫妇、君臣、兄弟、朋友五伦大道。所选故事,或是嘉言懿行,介绍行善积德之善报;或是恶心丑行,警示伤风败俗之恶果。各类故事,均分门别类,以事明理,集古今中外道德故事之大成,堪称一部道德教育的百科全书。
丁忧作为一种中国古代职官管理制度,在中国存在和沿袭了数千年,成为研究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素材之一。本书重点论述了历代的丁忧制度。例如,秦朝为了强化对人民的精神禁锢,曾号令天下臣民一律戴重孝为天子守丧三年等。而丁忧制度真正普及开来,是在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认可,成为国家正统思想之后。如在唐代法律中,丁忧制度被加以确认,形成了对官员丁忧行为的礼制和法制层面的双重约束。而到了清朝又施行了满汉不同的丁忧制度。
本书是“传统文化修养丛书续三”中的一种,本书作者为民国时期国学名家,编纂有巨著《十三经读本》,本书是其中的提纲部分,书中对《 》《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13部儒家经典做了提纲要领的论述,逐一阐明其思想与内容的重点,疏通经学义理。本书曾被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列为教材,供初学者了解经学典籍和传统文化基本要义。整理出版此书,对于了解儒家经典、弘扬传统文化,助力民族复兴,都有积极的意义。
在中华民族振兴与文化复兴的今天,如何通过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以文化人,以诗言志,以艺铸魂,服务于社会发展与人民高品质生活,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本书汇聚了朱杰人、方铭、何人可、张建永、郭齐勇、柳肃、鲁晓波、姜广辉、向世陵、尹韵公、吴根友、郑佳明等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等学府的12位著名学者在屈子书院演讲的内容,体现了他们对诗歌与人生、艺术与科学、文化与创意、传统与现代等问题的思索与创见,反映了当代学者立足现实,放眼世界,传承文化,守正创新的精神风貌与人生智慧。
本书的关键词为:故事 / 话题 / 启发 / 激励,通过长寿老人的小故事,辅以科学的百科知识,从而通过生活实例,从健身、养心、饮食、精神、乐趣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启发和激励老年人读者,增强其对长寿百岁的信心。针对与目前出版市场同类书籍相比较,本书系的特色是注重故事性,以故事引导和鼓舞读者对所述概念的认同与吸纳,并且不拘泥与介绍经验主义,而是注重真实故事与实用知识、趣味阅读与具体案例相结合,从软性角度切入,使文本理念更加贴近目标读者的理解与接受习惯。本书系的另一特色是注重精神性,在物质资源丰沛的现今时代,情感诉求无论在任何群体中,都是需求。因此,本书系并不一味追求老年书多讲吃穿住行,赘述养生保健,而是另辟新径地关注老年读者的精神领域。一句话推荐(网络名称):执念难消,镜花水月终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孝是立身之本,是家庭和睦之本,是国家安康之本,是当前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资源基础。本书是“中国孝文化丛书”的总论。重点论述了孝的起源与流变、孝与家庭伦理的关系和孝与社会伦理的关系。其中在孝与家庭伦理的关系中就父子、兄弟、婆媳、祖孙等关系进行了详述。在孝与社会伦理的关系,分别就中国古代政治家国同构的特点、国家制度中渗透的各种孝的思想进行了论述。
旌表制度是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倡导封建礼教,为道德优秀的人树立如匾额、碑石、牌坊等物化标志对其进行彰显和标榜,以美化风俗、教化民众的一种制度。它直观而准确地折射着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导向的有效方式,也是弘扬仁、义、忠、孝、节、廉等传统道德的社会回报机制。本书重点论述孝对旌表制度形成的作用、旌表历代孝楷模的案例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积淀,足我们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经典读本! 学习古文名篇,扎稳做人的根基,掌握立于不败的!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立德树人,凝聚中华正能量! 每个中国人的必修课! 本书整理自蔡礼旭老师“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系列讲座。通过研读古文名篇,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八德。读者可在学习古文的同时,深入领纳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 本系列共分四部,依据不同的主题,选择相应的古文,每部独立出版。本书是系列第三部,以孝悌忠信为主题。 孝悌忠信,这是性德,是人人本具的。对父母要懂得尽孝,对兄弟、对尊长要懂得尽悌,对国家、对人民要知道尽孝,对一切人要知道用信,不能够欺骗。孝悌忠信,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可以这个范围。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的标准。 所选古文:《德育课本.
《德育课本》是民国时期出版的《八德须知》的翻印版,分为一二一二一一、四集。本书是对民国之前各种历史、文献、文化典籍中相关故事的搜集汇编,内容涉及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有关传统品德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方面。每种品德之下,分别列举古代圣贤名士嘉言懿行典故近百则,附以民国时期的白话解释,并配插根据故事内容所作的题诗图画。是对青少年和社会大众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一部优良读本。 本书内容宏富,故事生动有趣,颇似小故事大道理之类的励志读物,因此亦可用于幼童发蒙,还可用作家长和教师对子女、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教材。有鉴于此,华艺出版社决定整理出版这部民国图书。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此次重印仅将原书白话解释和眉注的繁体字更改为简体字,编辑顺序、排版形式等均未作根本改动。希望
本书是钟教授在恩师慈命下演讲以及录影棚内课程的汇集。主要内容分为四讲,分别是2009年6月讲于香港晚晴轩的《传统圣学纲要——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2010年5月讲于香港晚晴轩的《振兴中国精神》;2007年4月讲于西安的《和谐之道以孝贯通——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2009年6月讲于香港晚晴轩的《学贵立志——朱子沧州精舍谕学者》。 讲,《传统圣学纲要——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是《养正遗规》的篇,它总结出中国古圣先贤四千五百年传统教育的精华,旨在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纲领,是童蒙养正教育的课。圣人的教化不外乎五伦关系而已。父子是道,有亲就是德;君臣是道,有义是德;夫妇是道,有别是德;长幼(兄弟)是道,有序是德;朋友是道,有信是德。随顺道,就叫德。圣贤之道,是用来规范自己的,遵循五伦,便能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华文明 根本的精神特质是什么?中国人有自己的信仰吗?为什么要提倡人文 ?对于这些时代性问题,楼宇烈先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在《中国的人文信仰》一书中,楼字烈先生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中国人文信仰所具有的精神特质、价值关怀乃至现实意义,强调应该探求合乎东亚文化传统的宗教学理论,让世界人民看到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优点。 《中国的人文信仰》是一部难得的体悟、反省、阐明中华文明精神特质的人文通识读物。
汉字很难写,尤其是刀刻甲骨,漆书竹简,不可能像 用电脑,几分钟就是一大版。故古文 简约,少废话,这是老祖宗的一项特长,不应该轻易丢掉。 锺叔河积年抄得短文若干篇,短的标准,是不超过一百个汉字,而且必须是独立成篇的。现从中选出一些,略加疏解,以飨读者。借用郑板桥的一句话:“有些好处,大家看看;如无好处,糊窗糊壁、覆瓿覆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