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祈福,上巳祭黄帝,清明祭祖,七夕乞巧,中秋团圆,重阳敬老,那么,端午呢?是防疫。以驱邪禳灾为主题的端午节,作为中国特色的卫生防疫日,完美地体现了传统中国社会的天人和谐观念,既具有民族性,更具有世界性。端午节到底是该祝端午快乐?还是祝端午安康?其实,快乐很重要,安康更重要。本书不仅介绍端午节的风俗、美食、传说、历史、传承,更通过精美插画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端午节的魅力。让读者不仅了解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传承发展,还能了解一些跟端午节有关的诗词经典、传统习俗。
《春节》是一部为国人量身打造的传统节日知识读本。春节历史悠久,节俗丰富,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本书中,作者以一年的轮回为切入点,深度剖析了作为中国节俗中重要节点的春节所蕴含的时间观念;讲述了春节在其三千多年历史中的演变历程;进而以微观的视角,完整再现了一个传统国人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的完整的过年历程;并在后综合展示了春节在海外的节日现状。全书精选50幅高清古画,在时间的终极仪式中体会春节蕴含的感情与愿望、伦理和信仰,带你在传统节日里体悟中式生活的时间之美。
《新年风俗志》是中国新年风俗研究的开山之作。自面世之初即受到东西方学界盛赞,周作人、顾颉刚、艾伯华(德国)先后作序推荐。该书 在最广阔的意义上将全中国新年风俗与新年习惯采集了起来,从而树立了此后关于中国民俗学研究工作的一个榜样 。 本书于1932年首次出版,时名《中国新年风俗志》,内容涵盖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11省共22个地区的新年风俗。1935年更名为《新年风俗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增加云南、贵州2省5个地区。1967年该书再次修订出版,作者增补北京、黑龙江、内蒙古等8省14个地区的相关内容所录新年风俗合计464种。 近百年来,该书多次再版,并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中国人了解自己,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作品。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智慧的集中体现,是展示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规律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和发展农业文明的窗口。 江南和二十四节气,这两个主题碰撞在一起会是什么样的呢?如何有机地把这两个主题糅合在一起? 作者从一个普通江南人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再由小及大,透过绚丽多彩的节气画面去感受其背后所散发出的自然与文化之魅力。详细讲述了地处江南之地的桐乡在每一个节气时的风貌,通过大量唯美、写实的照片和朴实、准确的文字,展示了二十四节气中江南的生活日常,读之如徜徉在江南水乡之中。
大团圆的结局、大团圆的意向、大团圆的人生理想,是中国文化的情结 正因为圆满的月亮,与人间情感生活有了这样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的诗人才会发出 月是故乡明 的感慨。在一年的时序中,中秋节所在的是秋季中期,天气不冷不热,白昼与夜晚均等,农忙秋收已过,是时候好好享受生活,迎接即将到来的漫长冬季,并为来年绸缪打算了。秋高气爽,携一轮明月,邀约亲朋好友,在桂花香里,就着皎洁月光,品着丰收的味道。因此,中秋之美,美在普通人眼里,美在诗人笔下,美在画家纸面,是静逸而深情的,是多思而美好的,不似别的节日那样热闹,却远比其他节日更具特殊的人文气质。本书不仅介绍中国节的风俗、美食、传说、历史、传承,更通过精美插画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中国节的魅力。让读者不仅了解每个节日的历史渊源、传承发展,还能了解一
《循环与守望: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诠释与解读》是作者在《中山日报?海外版》撰写的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专栏文章结集而成。全书精选我国传统节日中代表性、影响最广泛的十个,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叙述各个传统节日的源起和发展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同时兼及各地过节的不同节俗,进而揭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同时,书中配以精选的白描插画,内容上图文并茂,版面上清新素雅,兼具可读性和欣赏性。
清新活泼的节气插画、歌谣般的节气介绍,适于书写的内文纸张,精巧别致的装帧,打造轻文艺手账
本书《中国传统节日诗词荟萃》收集了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词400余首,并作了简明的注释。其中部分鲜见于出版物。这些诗词有的生动地描述了节日的环境气氛,有的贴切地抒发了作者当时的情感,具有的史料价值和欣赏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诗词荟萃》由严敬群和章斯予主编。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汇集了古人对和结晶,了解二十四节气知识,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服务百姓生活无疑有着重要意义。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准确说出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能深入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作者用自己的的方式来解读二十四节气,兼顾美感的同时,雅俗共赏,通俗易懂,连小孩子都能很准确的理解和觉得好玩有趣,如果使读者看了内心会有一丝丝触动,我们将会无比欣慰。
这本书首先是编给全球华人阅读欣赏的,因此在序言、目录和节日简介方面我们均采取中英文对照方式; 本书为集中展现中国传统节日丰富的内涵、特辑录由国家文化部颁布的晨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七个中国传统节日; 为了便于广大读者形象、深入体味中国传统节日的发展演变及文化内涵,我们采取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图说形式; 我们特邀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宋兆麟先生作为本书的主编,其中珍贵的图片文献不但丰富多样,而且有许多都是次出版面世。 《图说中国传统节日》运用比较生动的语言、大量的文物图像,亦文亦图,集中描述了中国传统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的活动。节日从何而来?在历史上经历了哪些变化?各种节日有什么仪式和内容?它们的发展走向又如何?本书的作者都有史实和文献资料
“大团圆的结局、大团圆的意向、大团圆的人生理想,是中国文化的情结……”正因为圆满的月亮,与人间情感生活有了这样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的诗人才会发出“月是故乡明”的感慨。 在一年的时序中,中秋节所在的是秋季中期,天气不冷不热,白昼与夜晚均等,农忙秋收已过,是时候好好享受生活,迎接即将到来的漫长冬季,并为来年绸缪打算了。秋高气爽,携一轮明月,邀约亲朋好友,在桂花香里,就着皎洁月光,品着丰收的味道。因此,中秋之美,美在普通人眼里,美在诗人笔下,美在画家纸面,是静逸而深情的,是多思而美好的,不似别的节日那样热闹,却远比其他节日 具特殊的人文气质。 本书不仅介绍中国节的风俗、美食、传说、历史、传承, 通过精美插画让读者 直观地感受中国节的魅力。让读者不仅了解每个节日的历史渊源、传承发展,
民俗学是与 历史密切关联的学问,本书讨论与此相关又不大被关注的两个问题:一是女性民俗学者的历史遗产;二是民俗学与多元文化研究结合对国家文化建设的作用。 化并非一种语境,而是两种:一种是有殖民史而后独立的 ,在重建 的过程中也重建民俗,其民俗文本也是跨文化文本;另一种是 历史长期稳定,其民俗是 共享生产生活模式和知识系统。对这两种语境的民俗共同开展研究,需要跨文化的视野。此外,在考古学、历史学和语言学等相邻学科无法找到遥远证据的地方,民俗学还可以向这些相邻学科提供观察问题的跨文化视角与方法,民俗学本身也因此刷新了自己的价值。
本书从众多的中国传统节日中选取11个具有全国性影响的重要节日即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以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的文字,清晰梳理这些节日产生与演化的过程,全面概括这些节日的主要仪式、习俗,深入探寻这些节日蕴藏的文化内涵,向读者提供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的系统的、可信的知识,并特别邀请著名剪纸艺术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卢雪女士为每个传统节日专门创作剪纸作品。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对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