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乡村记忆 温馨的博物之旅 本书用生动传神的写意国画,艺术地再现了过去乡村日常生产、生活中各类老物件200余种,犹如一座乡村文明的纸上博物馆。画中挥洒自如的行楷书法,与形象逼真的老物件相映成趣;清新活泼的说明文字,集知识性、趣味性、故事性于一体,使得书趣味盎然、温馨怀旧,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位于晋城泽州县府城村的玉皇庙,是现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庙宇,神衹塑像丰富、技艺精湛,国内罕见,是研究道教文化和雕塑艺术的宝贵遗产。庙内的二十八宿星君塑像更是国内同类题材中现存最早的一处,以海内外独一无二的地位和出神入化的艺术蜚声于世。仪态万千的贵族妇女、威风凛凛的将军、饱读经书的文人、历经风霜的老者,这些彩塑躲过时间的劫难,阅尽世间沧桑,从那个时代走来,在今日仍散发着活泼泼的生命力,令人痴迷、沉醉。
晋城高平铁佛寺二十四诸天像,整组造像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平均三米高的二十四诸天像拥挤地排列在大殿的东、北、西侧,造型生动奇特,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一经发现,便震惊海内外,被誉为海内孤品,明塑之冠。本书为一部用影像记录铁佛寺雕塑的摄影画册,通过整体图与细节图,一者呈现了雕塑的文物的信息,二者展现了文物之美。本书的出版对于读者感受文物之美,鉴赏古代塑像,提供了一个可读、可鉴、可藏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读本。
数千年来,弓箭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上。北京聚元号弓箭铺曾是皇家御用兵工厂。聚元号弓箭完整地保存了传统弓箭制作复杂的生产工艺流程。细腻的工序和精湛的技术,浓缩了中国传统弓箭发展轨迹和弓箭文化。这些技艺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是中国传统手工工艺的杰出代表,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本书向读者详细介绍了聚元号的整个发展历程以及聚元号弓箭的制作技艺。
《独冠天下 山西·晋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 位于晋城泽州县府城村的玉皇庙,是现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庙宇,神衹塑像丰富、技艺精湛,国内罕见,是研究道教文化和雕塑艺术的宝贵遗产。庙内的二十八宿星君塑像更是国内同类题材中现存最早的一处,以海内外独一无二的地位和出神入化的艺术蜚声于世。仪态万千的贵族妇女、威风凛凛的将军、饱读经书的文人、历经风霜的老者,这些彩塑躲过时间的劫难,阅尽世间沧桑,从那个时代走来,在今日仍散发着活泼泼的生命力,令人痴迷、沉醉。
人类发明了“针”,“针”赋予了人类广阔的物质文化空间。古人用骨针、兽筋实现“而衣皮苇”,无意识地产生了线的纫迹——刺绣。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这种无意识的纫迹逐渐发展成为人们所需的刺绣纹样。从无意识的使用到有意识的制作,再到基本功能的扩大,刺绣作为一种物质载体,在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产生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用品。除了实用性外,人们的心理感受、审美情趣和礼制观念等,也都通过刺绣这一载体有所表现。刺绣兼容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重属性,可称之为刺绣文化。中国的刺绣文化历史,是人类创造独特精致物质生活的历史,也是人类积淀深厚人文意蕴和艺术精神的历史。
本书旨在梳理中华手工精粹之一 髹饰工艺精华,介绍其历史沿革、材料工具、工艺流程、技术要领、术语口诀、艺术成就、人文内涵及工艺名家,介绍其在现当代的发生发展与传承交流以及髹饰工艺研究,从中折射出时代潮流与地域文化。作为向境外介绍中华传统手工技艺的读物,以简明、全面、统观的特点,以对人类文明两翼 科技与人文的同等重视,适应境内外读者的广泛需要,适应当今国际化语境下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
手艺,凝聚着中华文明与先人智慧,于世代相传中,塑造华夏子孙特有的文化素养和民族气质。制瓷、剪纸、竹编、木雕……这些承载着千百年历史与情感的手艺,是中国人对绵延数千年文化的自信,反映着中国人与古为新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力。 本书将带领大家走进历史长廊,用手艺描摹中国,寻访指尖上的华夏文明之美。你将会从105件文物瑰宝中,穿过22种古老手艺的历史记忆;了解150余道工序细节,读懂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和 浪漫;体悟24位匠人的守艺人生,感受独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与处世哲学。 手艺里的中国,质朴、坚韧、广博、灵性,有着无穷的生命张力。
我国传统手工艺可谓种类繁多,广植民间。文化娱乐类工艺,大江南北无处不有;笔墨纸砚,绘画书法案头;吹奏弹拉类乐器,为节日增加欢乐气氛。 吃水不忘挖井人 ,当我们感叹这些手工艺品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感谢那些制作出这些精美手工艺品的师傅们,只有大家都树立起尊敬保护手工艺人的意识和行动,中华的传统手工艺才会香火益盛,千年流传。
灯彩,又名“彩灯”、“花灯”,俗称“灯笼”,顾名思义,即有色彩的灯。灯彩是我国普遍流行的民间传统综合性工艺品。其表现形式也就是灯的综合性装饰艺术。 中国灯彩起源于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那时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前后,人们都会张挂象征团圆意义的红彩灯笼,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渐渐地,彩灯笼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据《周礼注疏》载:“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军旅,修火禁。”可见,周朝就有了烛灯。到了战国,灯的制造工艺蓬勃发展,这在屈原《楚辞》中就有所述及:“室中之观多珍怪些,兰膏明烛华荣备些。”汉代是铜灯制作的鼎盛时期。《西京杂记》载:“汉高祖人成阳宫,秦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灯,燃则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需室焉.”
这是一本讲述云南建水紫陶的书。建水紫陶是我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誉。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建水城特殊的地理背景,文庙、学政考棚等民风民俗,建水制陶的源起、流变、现状,以及名品。第二部分,讲述了建水原生、富有的原矿泥资源、紫陶泥的特性及对比、装饰,以及老款上特殊的款识。第三部分,讲述了紫陶赏鉴的艺术价值分析、宜花性、宜茶性、紫陶的日常拓展创作、运用、打磨、工艺、艺术效果、美学价值等等。这是一本讲述建水紫陶方方面面的书,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
中国各式各样的传统工艺有着技术和文化的双重价值。本书将分门别类地介绍这些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停留在对工艺流程的说明、工艺制品的鉴赏,还进一步向读者阐述这些传统工艺背后所反映的昔日的社会生活,以及中华悠久文明的传承。内容大致包括陶瓷烧造、玉金锻铸、染织、编结、木作、髹饰、雕塑等。 China's varied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have dual value in technology and culture. This book introduces these time-honored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involving various aspects of production and people's lives and reflecting the profound history and strong interest in appreciation. The book is not confined to the description of technological process, but gives insight into past lifestyle, and inheritan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ts contents include: ceramics making, jewelry making, dyeing and weaving, embroidery and sculpturing.
《中国文化ABC:器物与生活》主要包括特色发明、精湛工艺、中华医学、健身娱乐、历法节日和生活习俗。所涉及得内容,均为独具中国特色、有较大影响得各色器物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新一版的《中国文化ABC》在上一版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拔罐、针灸等实用生活方式内容。
本书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丛书”中的一本。“药香制作技艺”是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本书从药香的历史以及文化背景讲起,内容包括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历史、药香制作的各个环节、药香的种类及使用方法以及药香的传承与发展,其中不乏药香的制香秘诀。此外,还记录了药香的家族传承和制香故事,以及本项目的传承人对药香在当今社会意义的思考。
剪纸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显出所要表现的形象。现在,一般民间将纸剪或纸刻而成的装饰花样或图案,称为剪纸艺术。中国古老的农耕社会从根本上决定了民间剪纸的内容和形式,稚拙古朴、粗犷浑厚,简洁灵活、自然风趣,充分展现着自身特殊的艺术魅力。这种处于农业社会的古老艺术,经过广大人民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发展,演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具有了鲜明的民间民俗情趣和民间艺术特色。剪纸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农耕社会民俗生活中创造、流传、享用的一种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者之众、功能之多、流传之广、影响之深、价值之大,是其他艺术种类难以相比的。 邰高娣著的《剪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读本》是一本关于中国剪纸艺术的普及读物,分为“剪纸的发展
本书由金申研究员著,于1992年由四川旅游出版社首次出版,一度广受好评,今增补修订后再版。该书主要分为六章,分别介绍了藏传佛教的基本知识,藏传佛教的建筑和美术,藏传佛教的各类佛像,佛像的手印、坐姿、衣饰、台座等,寺庙的供物、法器、吉祥图案等,服饰礼仪类等知识,以平实的语言、专业的视角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藏传佛教的方方面面,使读者对藏传佛教产生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即使世界再喧嚣、社会再浮躁,总有那么一些人,因为一份热爱、一份情怀、一份梦想、一份期盼,在坚守一种手艺、一种传统。即使过程艰辛、未来不可知,却从未放弃。因为这份坚守,他们在这个一切急速向前奔的社会里显
这是一本讲述云南建水紫陶的书。建水紫陶是我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誉。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建水城特殊的地理背景,文庙、学政考棚等民风民俗,建水制陶的源起、流变、现状,以及名品。第二部分,讲述了建水原生、富有的原矿泥资源、紫陶泥的特性及对比、装饰,以及老款上特殊的款识。第三部分,讲述了紫陶赏鉴的艺术价值分析、宜花性、宜茶性、紫陶的日常拓展创作、运用、打磨、工艺、艺术效果、美学价值等等。这是一本讲述建水紫陶方方面面的书,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
吉州窑是宋元时期江西著名的民窑。集南,北各大民窑之大成,博采众窑之长,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满足民间使用和审美的需求,以多变的釉色,丰富的装饰,优美的造型,独特的工艺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独树一帜,成为民窑的奇葩。
手艺是一种生活方式。传统的手艺顽强地代代相传,如同太阳朝升夕落,人间晨钟暮鼓。看似单调、重复的劳作,赋予手艺以神性之光。这本访谈录想要呈现的,并不只是沉默的坚守, 是在时代洪流中,在面临“民艺与设计”“传统与创新”“消亡与重生”等等这些宏大命题时,所谓的手艺,还有哪些空间和可能。 我们这个时代杰出的创作者,面对现实的困境,率先醒来,努力发现症结所在,并以孜孜不倦的创作作为回应,不仅完成了对自我的 , 为手艺的存续与迭代拓出新的空间。书中收录了18篇访谈, 是18种觉醒与新生之路。手艺从传承、革新到传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从这些对话中发现端倪,获得启迪。作为回报,传统技艺与器物,同样给设计界带来了反思、沉淀与重新出发的契机。
手艺是关于时间的艺术。在与时间的战争中,人永远无法摆脱失败的命运。但人之存在的意义,就是为这场注定失败的命运而战。人类在这场战争中发现了两种似乎有效的武器,一种是技术,一种是艺术。手艺介于艺术和技术之间。人利用双手使时间物化,造物的过程实现了人对时间的掌控。器的工具属性,也是人对时间的有效利用,恰如技术改变生活时间,它让我们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价值。器的审美属性,则如艺术,让时间变为人的时间,使之脱离其物理属性,给人以想象、回忆、联想,从而突破时空局限,构建心灵维度的时间和空间观念。
本书为“上海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之一。笔是文房四宝之首,制笔技艺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周虎臣是我国毛笔制作业中历史悠久、技艺高超、品质上乘的品牌,是享誉中外的“中华老字号”。本书就是对这个源自临川,创业苏州,迁徙上海,创下辉煌,留下传奇的中华老字号的全面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