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礼仪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它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的概念。
我国的礼乐文化在经过夏商时代的充分发展后, 在两周时期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阶段,礼乐文化渗透 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礼乐制度和礼乐 生活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主宰。两周礼乐文化实际上 是一种象征文化,受此影响,两周礼乐文化中的艺术 也体现出一种象征性艺术精神。研究其时艺术上的象 征性艺术精神对于深刻认识中国上古艺术的实质具有 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全书包括 先秦礼乐文化概 说 、 两周礼乐文化中的象征性艺术精神之形成 、 两周礼乐文化中的象征性艺术之表现 、 先秦 儒家对象征性艺术精神的承传 、 两周礼乐文化中 的象征性艺术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等内容。褚春元* 的《礼乐文化与象征--对两周礼乐文化的象征性艺术 精神之考察》以翔实的文献资料、通俗的语言论述了 两周礼乐文化中的象征性艺术精神及其对后世的
本书是解读颜之推创作的《颜氏家训》改写本。编著者不但介绍了《颜氏家训》的处世哲学和各种生动的事例,讲述做人做事、修身治学的道理和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还将颜之推颠沛流离的一生和《颜氏家训》融合起来,情景交融,如身临其境,让读者可以从文中领略《颜氏家训》这部中国文学 治家宝典的魅力。
中华是举世闻名的礼义之邦,上至国家典制,下至人际交往、个人修身,无不涵盖其中,与西方人的“文化”相当。有名史学家钱穆先生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可见,向广大读者普及中华传统礼学知识,意义不可小觑。中华礼学的理论形态是《周礼》、《仪礼》与《礼记》,合称“三礼”。《三礼》古称难读,传习者甚稀,学界久有殆成绝学之叹。笔者数十年研究《三礼》,为不失根本计,由彭林所著的《中华传统礼仪概要/名师讲堂》一书力求在理论与操作两大层面,系统而深入浅出地阐发《三礼》义蕴与器物仪节,并注意与当代的民生日用相结合,学术性与通俗性融合,以期引起读者兴趣。 本书分为部分,上编为“学理”,中编为“要则”,下编为“常礼”,大纲请见本书目录。上编侧重从理论层面
备受年轻人欢迎的国学导师,傅佩荣教授全新力作!中国四哲经典系列新书,系列重磅作品之《傅佩荣讲庄子》。 老子开创道家思想后,庄子将之发扬光大, 他生于战国时代中期,其思想讲求顺应时代变化,随遇而安, 让自己免于外在的干扰和伤害。司马迁称庄子“其学无所不窥”,可见其博学多闻,聪慧异常,对各方书籍多所涉猎,以故事阐述精妙的人生哲理。 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探究庄子的人生哲学与丰富的寓言。强调外化而内不化。内心与道同在,就可以与他逍遥而游。
《文史知识文库典藏本: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主要内容包括:礼是什么、礼缘何而作、礼的分类、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礼的要素、礼法等。
备受年轻人欢迎的国学导师,傅佩荣教授全新力作!中国四哲经典系列新书,系列重磅作品之《傅佩荣讲庄子》。 老子开创道家思想后,庄子将之发扬光大, 他生于战国时代中期,其思想讲求顺应时代变化,随遇而安, 让自己免于外在的干扰和伤害。司马迁称庄子“其学无所不窥”,可见其博学多闻,聪慧异常,对各方书籍多所涉猎,以故事阐述精妙的人生哲理。 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探究庄子的人生哲学与丰富的寓言。强调外化而内不化。内心与道同在,就可以与他逍遥而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