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民俗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了解,一种文化习俗的梳理和记录性的保存,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价值。楚风楚俗这本书,以生动的图像和精美耐读的文字,展示了楚地风俗的状貌, 兼具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书中所阐述的”楚俗”,是一种 为宽泛的,具有历史纵深感又具现代生活文化内涵的地方风情实录。本书分为四大部分:岁时节日习俗,生产生活习俗,婚嫁生养习俗,丧葬祭祀习俗。这些湖北地方的风土人情习俗和信仰,通过书中的图示和文字讲述,都真实而生动地在书中记录和反应着,从中不仅可以无便携辨析古楚文化的流风遗韵,一睹荆楚民众的本色风采,而且还可以体位地域文化强劲的生活活力,并且对荆楚大地这片神奇的土地有 深层的思考。
作者从《汉书》、《后汉书》等历史著作中摘引大量汉代婚丧材料,编成此书。可谓集汉代婚丧习俗材料之大成,其资料价值不言而喻。可为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实用的参考资料。 《汉代婚丧礼俗考》一书,全面系统地考察了汉代的婚丧史,书中事例多,史料丰富,论述详尽。本书作为二十世纪学术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代表作之一,不仅被秦汉史学者和社会史学者视为书,其学术视角与研究方法,对于所有关心中国历史文化的读者,也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左传有云:“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饱读诗书又心怀家国的文人们,自古以来便用文字勾画现实,剖白心迹。韦力著的《觅文记(上下)(精)/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以时间为序,从春秋到晚清,提炼四十六位文章大家为纲目,考据引证,梳理其生平以展现历史语境,注解诗文原作以剖析思想主张。作者历时数年,实地寻访他们的每一处遗迹,以文字与照片记录探访所见风土景物和人情轶事,行文论述平易,尤其是实地寻访游记部分,文字活泼风趣,令人读来有亲切之感。
本书由七位靠前传统文化研究知名专家运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将孟子思想的学术研究与孟子思想的推广、传播与应用结合起来,对《孟子》七篇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解读,对于推动孟子思想的深入研究和普及,扩大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由七位靠前传统文化研究知名专家运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将孟子思想的学术研究与孟子思想的推广、传播与应用结合起来,对《孟子》七篇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解读,对于推动孟子思想的深入研究和普及,扩大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文史知识文库典藏本: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主要内容包括:礼是什么、礼缘何而作、礼的分类、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礼的要素、礼法等。
本书是作者多年不懈研究之后完成的一部有较完整构思、方法得当、内容翔实、讨论深入的古代宗庙及祭仪制度研究的新作。全书通过相关史料的梳理、分析,对汉唐时期皇帝宗庙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段具体表现形态,及其与该时段政治、经济、思想、学术诸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系统、详细的考证与论述。
这是一部全面研究中国传统礼仪及现代化转型的重要作品。以敏锐的思辨剖析了礼仪与礼的异同,从人类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分析了礼仪的特点,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论述了礼仪的传承性,从人文角度和情感层面阐释了礼仪的情感色彩。又纵观古今,横涉四域,总述了礼仪的形成。本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系统地论证了礼仪的历史演变,本书所阐发的现代礼仪的发展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当今礼仪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