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历史学者唐小兵的北美访学录,记录了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与哈佛大学的遐思见闻。从温哥华的UBC,到波士顿的哈佛大学,相隔十年的访学经历,串连起一位青年学人的学思历程。初次访学的局促与好奇,再次访学的从容与稳重,以及对异域文化的观察与反思,对文化名家的探访与交流,使本书既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又呈现出多元的文化视角,为读者了解北美学术文化与人文世界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导览窗口。
人的生活只剩下一个目的,就是享乐,无休无止地享受乐趣。享乐的泥沼中只有“今天”,没有“明天”。时代宣称,追求肉欲才是人生的全部目的。风流时代的伊甸园里,没有禁果,人们可以尽情享受爱情花园中的甜蜜芬芳和果实。
《欧洲风化史》是德国风俗史研究专家爱德华·傅克斯对欧洲中世纪以来风化史演变研究的经典著作。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典型且特色鲜明的精神特点,它们会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风化行为与观念中,也会以各种各样的规范来制约人们的性生活。作为人们生活中基本而又重要的部分,性生活以辐射状反映生活的规律。通过对风化行为和观念的了解,可以让人们感知到这一时期的生活面貌。人类在各个历史阶段所展现的风化状况便成为人类进程之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风化史之中包含着人类社会生活重要的方面。《欧洲风化史》填补了风化史著作的一个空白。 本书共分三卷:《文艺复兴时代》、《风流世纪》、《资产阶级时代》。
本书虽然是七十年前雷海宗先生的讲课提纲,但无论就其整体结构言,还是在具体问题的分析论述上,至今仍有巨大学术价值,可供我国世界史工作者和研究生参考,启人深思。书中具体包括了:黑暗时代之政治与社会、封建时代之政治与社会、资本主义之兴起与新教之伦理观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分为五编,介绍了西洋文化的历史,包括西洋文化酝酿时期——黑暗时代、西洋文化期封建时代、西洋文化第二期——旧制度时代、西洋文化第三期——欧美时代。 雷海宗是我国历史学家,《西洋文化史纲要》是其遗著。是书梳理西洋文化史,起自罗马帝国之灭亡、“黑暗时代”之开始,迄于19世纪末。全书纲举目张,结构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其风格类似课堂笔记或备课记录,内容精准,一语中的,无半点赘辞。文中不少名词
本书是 一带一路 丛书的一本,采取案例导入、由表及里的写作方式,通过各国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待人接物等表象,挖掘背后的文化特质和民族特性,增进民心相通。书稿分为四篇,主要内容包括:罗马尼亚的前世,罗马尼亚的今生,中罗友谊谱新篇。
本书作者从内部观察者的角度,细腻详尽地解密法式诱惑的运作方式,分析这个国家的权力意涵与侷限所在。她以幽默风趣、充满个人风格的笔法检视法式文化及生活,出神入化地引领我们从巴黎街巷的庶民小店游走到国家机器的华丽殿堂,复而从既宏伟秀丽的凡尔赛皇家花园,忽又置身农产富饶、郁郁葱葱的法兰西乡间,跨度含括政治、美馔、历史、情欲,行文幽默机智,趣味与知识兼具。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不是迪士尼乐园,而是丹麦,这个缺少光照、连狗都可能抑郁的国度。 丹麦人幸福生活的秘诀是什么?他们天生就快乐吗?有什么是他们知道而我们不知道的呢?作家海伦·拉塞尔认为寻找答案的方法只有一个:在丹麦生活一年。 从家庭到职场,从婴儿到小狗、奶牛,从毒品到酗酒、性病,从美食到室内设计,随着海伦·拉塞尔一年十二个月的观察,这些课题无不冲撞了我们习而不察的生命惯性,不断挑战我们对丹麦的想象。 《丹麦一年》记录了这趟风趣、辛辣的旅程,让我们不仅能理解丹麦人、丹麦文化,也更能立体地了解丹麦的幸福从何而来,以及如何学习“更丹麦”的生活方式,从而习得我们自身的幸福之道。
从2005年迄今,鲁成文先生十多次前往德国地区游历,足迹涉及100个城镇,其中在德国境内自由行9次。对这一国家文化感兴趣的人前往德国旅游,无不希望带着真情预先知悉更多的德国文化知识,《德国文化漫游》旨在满足这种阅读需求。全书篇幅宏大,用图精美,笔调轻松通畅,行文客观平易,以雷根斯堡、拜罗伊特、纽伦堡、哈雷、奎德林堡、韦尼格罗德、魏玛、瑙姆堡和柏林等九个城市的自然名胜和历史文化景点为叙事节点,既交代了游历这些景点的部分旅游攻略,更以浓厚的笔墨将挖掘并呈现了与这些景点有关的背景材料和历史文化知识。对那些前往德国的游游者和其他对德意志文化饶有兴致的阅读者,此书足以成为一本雅俗共赏、深入浅出的指南性读本。
《《欧洲文化》汉译本》按照原书的十六章节,选取法国、英国、荷兰、比利时、德国、奥地利、瑞士、瑞典、丹麦、芬兰、西班牙、意大利、希腊、俄罗斯、波兰等十五个欧洲主要国家,分别介绍各国的历史地理、主要城市、宗教文化、风土人情、民族节日和饮食旅游等内容,包括*章的欧洲文化总体介绍和十五章欧洲各主要国家的文化风情,按时间顺序介绍欧洲文化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翻译方法以功能目的论作为主要理论依据,翻译过程中将归化和异化有机结合起来处理翻译信息。汉译本的特点是对英文版的地理、政治、历史、文化和教育中所涉及的主要数字和信息在参考了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数据库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适时更新,使读者能够了解到欧洲各国的*数据和信息,将汉英两个版本的《欧洲文化》结合起来进行学习,达到双语学习的目的,从而较快
欧洲洋相一书颠覆了以往介绍欧洲的角度,它不是摄影图集,光罗列照片;也不是旅游攻略,多介绍景点。作者通过旅居欧洲多年的精彩经历,以全新的视角,轻松有趣的文字,诙谐幽默的语言,图文并茂地与你分享异地风土人情,探究每个生动有趣故事背后中西文化的特色与差异。本书可以给从未踏足欧洲的朋友以初步认知;给粗略领略过欧洲的朋友,重温故地的回味;给曾在欧洲虽然生活过多年的朋友也会有全新的体验,不时听到惊叹,“怎么我就没留意?会留有那么多遗憾”!它宛如一幅欧洲生活的画卷徐徐展开,带你感受品味似曾相识而从未见识的城市,使你重新领略欧洲人文风景之集萃,让你深入体验前所未有的欧洲生活。之后的欧洲洋相2将有更多精彩继续。
本书共分五章:《鼹鼠》、《龙》、《狮子》、《水鸥》和《松鼠》,这些动物均出自17世纪法国作者拉封丹的《寓言集》。作者贝尔唐·韦斯特法尔借用动物隐喻来引导读者理解空间理论视域下的诸多概念。通过隐喻,将这些动物与文学作品、作家以及艺术家、文学理论、文字游戏建立起联系,以带领读者跨越边界,走出局促封闭的空间,打破地域的界线,重新审视中心与边缘的关系,重构人类精神文化的家园,从 广阔的角度去反思和总结 化时代对文学和艺术提出的诸多挑战。
十八世纪三十年代末,巴黎圣塞佛伦街,一群印刷工人虐待并屠杀了工厂周围所有的猫,包括他们师母的宠物猫。本书详尽解释了这一诡异的事件,由此展开对十八世纪法国人的思考方式 不只是人们想些什么,而且包括他们怎么思考的论述,并通过解读 鹅妈妈的故事 、 小红帽的故事 等童话故事以及警察档案和知识树等多种文化现象,对法国文化史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本书娓娓而谈,充满异趣,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新文化史学流派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日趋成熟,堪称经典之作。
作者从大英博物馆的馆藏物中选取13件镇馆之宝,透过叙述该作品的创作缘由以及所代表的美学,让读者了解到每个被珍藏文物的艺术之作的价值。作者更实地去探访该作品的创作起源地,如希腊、埃及、印度、加拿大、柬埔寨、越南、土耳其、爱尔兰等。透过作者的实地探访,细细地描绘出当地的景物,有些或许人事已非,但却仍能藉由景物的描述,让人了解每个作品所联系的浪漫情调、文化渊源,以及该作品所代表的历史意义。也藉此将过往的历史与现今生活串连起来。一般人去英国旅游,都会造访大英博物馆,才不枉此行。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虽然无法像作者那样深入的细细品味每个作品的精髓之处,甚至还特地飞到每个作品的创作起源地去寻根。但透过此书让我们日后去到大英博物馆不再走马看花,甚或在观赏作品时也能试着感受原创作者在创
大不列颠联合王国进入20世纪如何重新塑造自己,以应对美利坚合众国引发的恐惧和幻想?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的钩沉梳理以及研究与分析,揭示了20世纪上半叶英国人直面美国文化入侵而生发的焦虑和担忧。从爵士乐到福特汽车再到好莱坞电影,作者将新兴的美利坚娱乐帝国定义为一种新型的帝国主义,而它对大不列颠自身的文化构成了极其严重的威胁。 20世纪初期,美国激起了英国的乌托邦主义者和反乌托邦主义者的兴奋之情。威尔斯、赫胥黎、吴尔夫等作家着手经由美国来想象和憧憬英国的未来。本书描述了他们如何通过创作那些跨大西洋式的虚构小说来作为对山姆大叔光临的回应。 一战 之后,爵士乐飘至英伦,从伊丽莎白鲍恩到W.H.奥登等作家将之视为英国自身现代化的隐喻。然而,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的风靡甚至比人们对爵士乐的追捧更令人恐惧,这一切
英国极负盛名的住宅不仅多得令人吃惊,而且也是一些广受欢迎的文学作品的灵感来源。正如狄更斯笔下《远大前程》中鼠满为患的肮脏旧宅、伊夫林笔下《旧地重游》中奢华壮丽的古老豪宅一般,这些住宅无不反映出鲜为人知的文学情缘。 探讨这些英国的住宅群落,并不仅仅是为了评价曾居住于此并在此获得灵感的作家。《优雅的相遇》利用84副插图,全景展现48位英国作家及其在各地故居的情况,并探讨这些居所对他们写作的影响。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故居曾经激发出他们的想象力,磨炼过他们的创作才华,才有现在这些优秀的不朽的文学作品,这些神秘的故居正是成就这些文学巨匠的地方,正是他们作品的诞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