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许倬云先生以 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 的大历史观,用清晰的逻辑、简练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三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是古代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所形成的 天下国家 体制,从 全球化 的视角分析了中国传统内向型经济形态及其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第二方面是从轴心时代中西文化的比较,延展到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以及近代以来中国被深度卷人世界贸易体系以后两种文明的互动。第三方面是现代世界全球化贸易的兴衰和以此为基础的全新世界格局,在 全球化 走入低谷的今天,中国应该坚持的道路和未来世界的方向。 许先生认为,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经济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气质。他还指出,中国传统 以人为本 的思想、 世界大同 的理念,应该成为构建未来世界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
一部英国 知识社会 进化小史,跨越百年重温维多利亚风尚,感知书籍与文明的互塑共生。 本书回顾了维多利时代的 知识生产 光景:构建专业化的知识学科、为国民大众出版知识与探寻知识生产的价值隐喻,详细探讨的历史个案 威廉 斯塔布斯与《英国宪政史》、约翰 默里与大众旅游指南书、钱伯斯兄弟与《钱伯斯百科全书》、 疯子 迈纳医生与《牛津英语词典》、 家庭天使 与女性阅读,反映了该时代人文知识生产的不同侧影,其产生的巨大影响印证了英国中产阶级及其文化对 知识 的重新塑造,映照出19世纪英国这一 知识社会 的理念光谱,并表现出英国 知识制造工业 现代化流变的不同样态。全书围绕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大众阅读、书籍出版、学科建立、学派发展等重要事件而展开,梳理了大众、作家、学者和出版商之间的互动共存关系,展现了当时英国崇尚
《茶叶里的全球贸易史》创作了一部优雅的商品史,本书将茶叶放置在更广泛的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用令人信服的分析描述了18世纪北美地区的茶叶消费,并描述随之产生的经济与社会现象。在书中,茶叶随着贸易公司的推动和市场潮流的发展成了一种典型的全球贸易商品。而英国与东印度公司利用自己的全球贸易能力,并且用巧妙的市场策略和加勒比地区充分的糖供应能力,将北美变成了茶叶的重要消费市场,使得美国消费者渐渐习惯了这种饮料,也使茶从一种奢侈品变成了必需品。而这一必需品也成了影响北美经济与社会的重要符号。
秘密、腐败、企图控制世界的光明会,能够带来新的世界秩序吗?特朗普是否真的是大型的选举舞弊受害者?伊丽莎白二世是变形的外星爬行生物吗?是谁在背后策划这一切? 从圣殿骑士团和以色列十个失落部落的神话,到纳粹、犹太人贤士议定书和UFO,罗纳德 H.弗里兹探究了边缘思想和阴谋论:人们为了理解周围世界而选择的思想模式。正如弗里兹所揭示的,当阴谋论、神话和伪历史主宰一个社会的思想时,事实、现实和真相就会被抛在一边。 这是一本社科版的《达芬奇密码》;一本美国的 走近科学 。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对宋代雕版印刷和文化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宋代是我国雕版印刷全面繁荣的黄金时代,也是我国古代文化传播空前发达的一个时期。南北两宋刻书机构之多、地域之广、规模之大、版印之精、内容之赡、数量之多以及图书贸易之盛、流通之广堪称前世所未有,后世之楷模。宋代雕版印刷的繁荣让版印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利器,它促进了宋代经学的嬗变,加速了宋代史学的兴盛,激发了宋人文学创作的热情,推动了整个宋代文化和社会的转型。
街道地址有什么用?这是个少有人想过的问题,即使有人思考,大多也会认为街道地址的作用是保证准确投递邮件、让人们收到包裹,或者让旅行者不会迷路。《地址的故事》告诉我们,地址在历史上扮演了更深刻、更复杂的角色:给单个房屋编上号码的做法始于18世纪的维也纳,当时哈布斯堡帝国的领导人玛丽亚 特蕾莎下令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帮助臣民在城市中能够找到方向,而是为了征税和征兵;19世纪的伦敦,约翰 斯诺博士利用该市刚创造的房屋编号查明了一次霍乱流行的来源和传播路线;作者还对印度、韩国和爱尔兰的地名进行考察,追溯这些国家创建、纪念和在某些情况下禁止使用街道名称的不同方式 本书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 街道地址为什么这么重要?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作者在十余座世界闻名、影响力巨大的重要城市中走访和搜集资料
一种文明意味着一种生 活方式,一种关于我是谁从 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系统论述 。本书正是对儒家文明相关 问题的讨论。包括:与现代 新儒家对话,反思五四以来 那种基于普遍主义视角的研 究范式;与康有为的对话, 重思广土众民的 如何塑 造认同;与朱子对话,四书 与五经之间的理论紧张该如 何化解;与经典对话,探讨 船山先生的六经责我开生面 !本书内容曾以论文形式发 表于 学术刊物,主要是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 科学版》《世界 研究》 《 研究》《中国政治学 》《政治思想史》《天府新 论》《人民论坛》等。
三个年轻人,贝蕾妮克、罗曼和斯蒂芬因为偶然的机会,来到进化公园,并遇见了神秘而富有智慧的向导塞内克斯。之后便开始了他们奇妙的旅程。他们亲历了宇宙的诞生、人的演化、人类文明的发展。他们乘船前往英国,参观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的伦敦剧院,亲历次气球飞行;他们认识了启蒙主义者狄德罗、伏尔泰和卢梭;伫立在安放歌德遗体的床前;讨论拿破仑的远征和工业革命。当他们来到近代,见到了玛丽·居里,成了原子弹研究和人类征服宇宙的见证人。他们越是寻求答案,问题就越是不断涌:人类是在进步吗?未来会没有战争和暴力吗? 作品以轻松趣味的小说和游记形式,铺陈了西方五千年文化发展的重要成就,让读者身临其境触摸西方文化“进化”的现场: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通过深入西方文化核心,对读者了解西方文化
本书由多年从事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文章汇集而成,围绕着哈尔滨城市一百多年的历史文化这一核心,收录的文章既有专题性研究,也有具体学术考证,有重要史料的翻译,重要史实的回忆,内容丰富,视野宽阔研究方法多样,技术手段新颖,是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客观准确的认识研究哈尔滨城市历史文化的科学成果。该文集在写作编辑过程中得到了省政府省政协的支持,提出了诸多具体意见。编者试图对以往地方史研究和城市史研究模式有所突破,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为进一步完善哈尔滨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体系作出贡献。
在十八世纪的英国,由于印刷业的蓬勃发展,书籍成为自我提升、家庭娱乐和邻里社交的重要工具。本书聚焦十八世纪英国中产阶层的阅读生活,关注他们如何获取并阅读书籍,阅读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以及大众阅读偏好与书籍出版甚至是文学体裁发展间的互动。作者用文学性的笔触,重现了十八世纪的阅读场景,进而使我们窥见当时的社会心态与文化风尚。
《中国文化发展史》 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交互推进历程的通史,分为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晚清卷和民国卷。各卷既突出不同历史阶段文化演进的特色,又兼顾文化发展史应当注意的共性,力图达到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在共性方面,全书八卷中均涉及有关文化史的十个层面的内容,即社会与文化、地域文化、思想变迁与文化、学术流变与文化、教育与文化、分层文化、宗教与文化、科学技术与文化、文化交流与文化辐射、文学艺术与文化。在个性方面,则视各卷的特点列出若干文化热点问题,围绕着多元文化的渊源与趋同、经学的独尊、文化碰撞与融合、大一统下的开放文化、理学及其文化形态、向传统文化的冲击、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现代文化的选择等问题进行
寂寂无名的李庄在抗战时期安放了一张书桌,让它在这段历史的切片中群星闪烁,与成都、昆明、重庆齐名。《发现李庄》(三部曲)重拾抗战时期学人颠沛流离又壮怀激烈的岁月。用旧照片、档案、史料、书信讲述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大地测量组等机构的战时往事,追忆傅斯年、陶孟和、李济、梁思成等学者大师在民族存亡之际的勇毅与温情。 *书收录了众多流寓李庄学人的诗词书信,并探寻这些鸿雁传书背后的故事,兼具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抗战内迁时期,中国文化和文人的不可多得的文本。